花了半年时间,我终于掌握了「卡片笔记写作法」
我是去年因为讲解《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才接触到这个概念的,在此之前我并不了解。
在读的过程中,我被这种新的写作方式所吸引,于是决定尝试一下。然而,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以至于我写了一段时间的卡片笔记就中断放弃了。
几个月前,我决定再试一次。这一次,我没有像上次那样参考他人的经验和建议,而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先弄清楚我到底想要用卡片笔记来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基于这些需求去寻找适合的工具,构建笔记写作系统。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现在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终于领悟到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精髓,并真正感受到了这种写作法的巨大好处!
同时我也意识到,书中那些令人困惑的内容,如各种笔记类型(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卡片标签,以及卡片笔记的具体写作规则等细节并没有那么重要。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精髓其实是工作流程设计——如何让学习输入到写作输出这个过程变得流畅且自然。
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以我过去几个月的实践为例,与你分享我对卡片笔记法的全新理解,以及我如何利用这套系统全面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写作效率。
1
我的第一次“失败”经历
先分享一下我去年读完《卡片笔记写作法》之后尝试卡片笔记的经历。
决定开始写卡片笔记后,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用什么笔记软件写。为此,我在网上看了各种不同笔记软件的介绍和入门教程,并最终选择了看上去没有那么复杂的Logseq。
接下来,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天写一张卡片笔记。然而,我很快就遇到了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我应该写些什么?
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整理之前保存在印象笔记中的零散笔记开始,将它们转化为“永久笔记”。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新的困惑不断产生。例如,“我应该给笔记添加什么样的'标签'?”“如何才能满足'一条笔记只写一个想法'的标准?”以及“如何将卡片笔记进行关联?”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惑,我会去看不同博主的分享,但经常是越看越迷惑,因为每个人讲的方法和经验都不一样。
总的来说,在那次尝试中,除了每天多了一张卡片笔记外,我并没有体会到什么明显的好处。有时,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因为为了完成每日的卡片笔记,我需要费尽脑汁来思考写什么。写完之后,我其实也不太清楚这张卡片的具体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而且,用了一段时间的Logseq之后,我发现自己并不是很喜欢,使用起来总感觉不够顺畅,整个产品设计也不太符合我的审美标准。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当我因为忘记而中断了几天之后,我干脆就选择了放弃。
但我内心知道,我并没有打算真的放弃,我只是想找个时间再仔细思考和研究一下,然后换个新的笔记软件试试看。
2
从理解自己的需求开始
今年3月,我决定重新思考一下卡片笔记这件事情。这次,我并没有急着开始,而是先反思了上次的问题。
我原本以为上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笔记软件,只要换个“更好”的笔记软件就能解决问题。
但在反思过程中我意识到,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我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写卡片笔记。
无论是笔记软件还是卡片笔记写作法,它们本质上都只是一种手段。这些手段的价值在于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如果对自己的目标不清晰,就开始研究技巧和方法的具体细节,那么最终一定会因为本末倒置而感到迷茫。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决定先从理解自己的需求开始,也就是,我到底想要通过卡片笔记解决什么问题。
经过分析,我明确了自己想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第一,我想要有一个All-in-one的内容管理系统。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产出,积累了很多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学习笔记,以及大量原创内容,如公众号文章、个人杂志、书稿、课程和专栏稿子等。
但是,这些内容存储在几个不同的地方,我没有对它们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导致我的内容管理略显混乱。
如果我拥有一个All-in-one的内容管理系统,那么我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拥有哪些内容,并且能迅速找到我需要的信息。
第二,我希望能够有一个“原子化”的个人知识库。
这是我读完《卡片笔记写作法》之后特别想要实现的。
虽说我过去的思考和学习大多都以文章的形式进行了沉淀,但这种以文章作为思想单位进行知识存储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难以重复利用。
例如,在写作过程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要写的某部分内容,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经写过。如果我想重复使用这部分内容,我需要努力回忆这部分内容在哪篇文章中,并复制过来,但我很有可能想不起来。
假如我从一开始就是以最小的颗粒度保存知识,每条笔记只记录一个想法,那么它们的灵活性和复用率将大大提高。
这就像乐高积木一样,不同形状的乐高积木可以自由组合成各种造型。每一条卡片笔记就像一块乐高积木,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由组合,为新的论证服务,形成一篇新的文章。
通过这种方式,我就可以打造一个自己的知识库,将接触到的重要知识点和观点以卡片笔记的形式存储起来。当写作需要使用时,我可以随时从知识库中进行提取。
第三,我希望建立一套创作流程,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效率。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所谓的“自上而下”写作方式,指的是这样一种写作流程:选定写作主题,确定初步的思路,开展研究,收集相关信息,开始写作。
这听上去很合理,但实际上却很难顺利开展。为什么?
因为真实的写作过程不是这样的,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被计划好的线性过程,而一个是存在着很多随机因素和不确定性的思想发展过程。
我以前的写作方式就是“自上而下”式的。当我决定要写一篇文章时,通常只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和框架,我需要在写作过程中梳理和完善想法,收集相关信息。
这个过程总是会遭遇各种不顺,比如我可能会遇到“被卡住”或“原有思路走不通”的情况,然后不得不重新梳理思路。有时我发现自己的想法还不够成熟,只能暂时放弃这个主题,然后重新找选题。我也常常因为找不到好的选题而苦恼。
卡片笔记写作法所代表的“自下而上”式写作让我了解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写作流程:
先跟随自己的兴趣去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用卡片笔记沉淀相关知识和想法,让自己对某个主题的思考随着卡片笔记的积累而逐渐完善。
当你感觉某个主题的写作时机已经成熟时,再开始写作。这时,你不仅有了比较清晰的写作思路和框架,而且已经有了写作材料。
接下来,你只需要提取相关的卡片笔记,按照写作思路进行整理,就可以得到一篇初稿。
这种写作方式比我原来的方式轻松和高效得多。这正是我想要的写作状态。
在我梳理清楚了自己的需求之后,我发现市面上很难找到一款单独的笔记软件能同时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最后,我选择了我原本就在用的Notion,然后根据我的需求分析,为自己量身设计和打造了一个知识管理和创作系统(如下图所示)。
3
我的卡片笔记写作流程
完成了上面这个系统设计之后,我在内容管理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清晰感和秩序感。至此,我想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接下来,我仍然需要面对那个之前困扰我的问题:怎么样写卡片笔记,以及具体要写些什么?
很快,我就在一次全新的卡片笔记写作体验中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有一天,我在听斯坦福大学神经学教授Dr. Huberman的播客节目Huberman Lab时,了解到了“Go和No-go神经通路”的概念。
这是一个决定我们是否采取行动的大脑神经通路。我对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与我特别关注的话题——如何提升行动力——密切相关。
我突然间冒出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尝试把它写成一张卡片笔记?
由于Huberman教授在播客中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详细讲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神经机制,我就只能自己网络上搜索更多相关信息进行学习。
当我读完这些内容,对它们进行提炼和融合,并最终完成了一张关于Go和No-go神经回路的卡片笔记后,我体会到了一种很强的满足感。这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我知道我已经理解了”的踏实感。
有了这次不一样的体验之后,我决定以后就用这种方式来写卡片笔记,将卡片笔记与学习进行结合。每当在学习或阅读中遇到非常重要且值得沉淀的知识点时,我就通过写卡片笔记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深入理解。
但没过多久,我就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我发现每次写卡片笔记的时间太长。
这主要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经常需要花时间搜索相关信息,以确保我对要写的知识点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我通常都是临时决定要写什么,这个决定过程也很耗时间。
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怎么样让每次的卡片笔记写作更为高效呢?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决定用流程化的方式对卡片笔记的写作进行管理,也就是将一张卡片笔记的写作拆解成几个相互独立的步骤,然后再用流程化的方式整合起来。
一张卡片笔记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例如,如果我想要高效且快速地完成一张卡片笔记,我最好在写作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写作所需的参考资料。这样,我就只需要提炼和整合这些内容,形成一段清晰完整的内容即可。
为了获得这些参考资料,我就得先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打算写成卡片笔记的知识点,然后才能去搜索和收集相关的参考资料。
想要找到一个想写的知识点,我就得先有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然后我才能在这个学习和输入的过程中发现想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知识点。
弄清楚了卡片笔记写作的几个基本环节和步骤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工作流程:
第一步,利用空闲时间跟随自己的兴趣去进行学习输入(例如听播客或者探索性阅读)。每当发现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或想法,想对其进行沉淀,那么就在卡片盒中为其创建一张空白卡片,写好标题即可。
第二步,每天从中这些待处理的卡片中挑选一张最想要写的,然后花些时间整理相关内容,在卡片笔记底部写上参考文献。
这些整理工作包括:从最初的学习来源中提取相关内容,搜索更多的补充内容(如果有需要的话),对这些内容进行初步整理,删除冗余部分,只保留精华内容。
由于这项任务对脑力消耗不大,更多是消耗时间,因此我通常会将其安排在晚上,以避免占用那些高效的工作时间段。
第三步就是正式的卡片笔记写作了。这项任务我都是安排在清晨,它是我起床之后的第一项工作任务。
由于之前已经整理好了所有参考资料,我需要做的就是整合和提炼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完成主体内容后,我会添加笔记的类型和标签,关联相关的文献笔记或其他卡片笔记(如果有的话)。
然后,一张完整的卡片笔记就完成了!
当我将卡片笔记的写作按照上述方法拆成了几个基本步骤,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去完成,再将它们以流程化的方式进行整合之后,卡片笔记写作这件事情就变得简单轻松多了。
我再也不用为每天要写什么而发愁。每天早上一起来,今天要写的卡片笔记就会自动出现在「今日卡片」视图中,并且相关的参考内容已经全部整理好了。
更重要的是,每次写完卡片笔记,我都会有一种“这个知识已经属于我”的获得感。这和存钱的感受很像,因为卡片笔记就像是我的知识资产,每写一张就像是在往知识账户里存钱。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能像存款一样产生复利效应,积累的越多,能产生的收益就越大。
4
从卡片笔记到文章写作
到此为止,卡片笔记的写作已经不成问题了。然而,卡片笔记并不是最后的终点,它只是一个中间环节。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我们发展自己的思想,并以文章的形式进行输出。
那么,怎么样将这些卡片笔记与最终的文章写作结合起来呢?
在我看来,只要做到这两点即可:1)从问题出发进行学习;2)学会创建主题索引卡片。
问题始终是学习的最佳起点,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当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时,不仅会使学习变得更主动和富有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知识也不会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是会存在着某种固有的内在的联系。
所以,我特别不建议大家毫无目的地随机学习和阅读,然后积累一堆碎片化的卡片笔记。一定要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想解决的问题或者想解答的疑惑出发,寻找优质学习内容,并将这个学习过程与卡片笔记写作结合起来。
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建立另一种重要的卡片类型——主题索引卡片。索引卡片也是一条卡片笔记,但是它有点像一个大纲或者目录(如下图所示)。
在这样的笔记中,我们可以将所有与某个特定主题相关的卡片笔记串联成一个目录大纲。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明了地知道,自己已经积累了哪些内容,并尝试梳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种索引卡片笔记还有另一个作用——它非常有助于组织思维。你可以将其视为文章写作的中间步骤,用它来帮助自己发展写作思路。
当某个主题的卡片笔记积累得足够多时,你就可以为其创建一条索引笔记。你之后可以在当中继续增加新的内容,或者对其内在结构进行调整。
下面这张图就是我为专注力这个主题建立的索引卡片。在这张索引卡片中,我将所有相关的卡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串联成一个目录大纲。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关键点加入到上面提到的卡片笔记写作流程中,我们会得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工作流程:
第一,确定自己想要深入学习的领域,从感兴趣的话题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寻找优质学习内容。例如,寻找这个领域资深专家写的高评分畅销书或者播客等音频内容。
第二,在学习过程同步写卡片笔记,把学习中接触到的重要的知识内容按照前面所讲到的卡片笔记写作流程,转化成一张张完整的卡片笔记。
第三,构建主题索引卡片。等到某个主题的卡片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就可以为该主题创建一张索引卡片,列一个目录大纲,通过目录大纲的方式梳理这些笔记之间的关系。
第四,以文章形式进行输出。当有了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的主题目录大纲后,可以尝试将这些内容以单篇或多篇文章的形式进行输出。写文章绝对是促进知识融合和提升认知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
事实上,我现在就是按照这个流程在管理自己的学习输入和内容创作。整个学习和写作效率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以我今年的一个基于Huberman Lab播客的学习和输出项目《你的健康和效率科学指南》为例。
在我没有使用卡片笔记这个写作系统之前,我感觉每篇内容的输出都很费劲,因为要处理的信息太多。
当我开始用卡片笔记并且将整个过程流程化之后,一切都变得简单轻松多了。
我每天只需要在交通途中、散步和睡前的空闲时间里听播客。听完之后为那些值得沉淀的内容和想法创建一张空白卡片,标上主题,然后每天完成一张卡片笔记即可。
通过这种方式,我就可以将播客中那些重要的知识、观点和理论全都以标准卡片的形式存入我的知识库,把它们变成我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等到所有相关卡片都写完之后,我就会在专栏写作区创建一个文章写作页面,将这些卡片按照内容提纲整理成一篇初稿。之后要做的就是对初稿进行修改和校对。通常,一篇6000字的文章花一上午的时间就可以写完。
说实话,我真的找不到比这个再好的高效学习法和写作法了。它不仅让我的业余时间过得更充实,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让每天成长和进步变得可视化和可量化,也让文章写作变得更为轻松。
这正是我最初想要通过“卡片笔记写作法”实现的状态!
写在最后:
创业者们经常使用一个词,叫做“虚荣指标”,它指的是那些看上去吸引人但实际上并不重要的数据。这些数据看似让我们成功,但实际上并不能反映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有多少人浏览你的网站就是一个虚荣指标,真正有价值的指标是有多少人进行了购买。
事实上,“虚荣指标”在生活中也很常见。就学习和成长而言,一个最流行的虚荣指标是读书的数量。很多人都热衷于追求每年要读多少本书,以阅读数量来衡量自己的成长。
为什么说读书数量是一种“虚荣指标”呢?因为读完并不意味着你真正理解了。即便你理解了,这也不是最终目的。我们阅读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洞见。
如果不借助写作,仅在脑子里思考,我们很难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化。任何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想法都需要通过写作才能表达清楚。
只有把头脑中的东西写下来,我们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或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把想法写出来也是让我们的思路变得井然有序的最好方法。
因此,相比阅读量和输入量,写作和输出量才是衡量认知成长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指标。
如果你想通过学习真的有所收获,尤其是认知和思维层面上的进步,那么我建议你一定要改变衡量进步的方式。不要再用读了多少本书,听了多少课来衡量,而是要改用写作和输出的数量来衡量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写,无疑是我们思考、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如果你能够意识到写作是学习的一部分,改变了对写作重要性的看法,并带着写作这个明确目的去学习,你不仅会更投入,收获也会更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而今天我所分享这套流程化的学习和写作方法就是你开启写作之路的最佳起点。
这种写作方式就像基金定投一样,它并不要求你从一开始就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只需要建立起好的笔记和写作流程,选择好“赛道”,然后跟随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和阅读,养成每天写一条卡片笔记的习惯就好。
只要日积月累地不断投入,那么几年之后,你一定会看见自己在认知和思维上的巨大进步,也会在自己想要深根的知识领域变得越来越精通和专业。
——
这篇文章我酝酿和构思了挺长时间才最终写完,因为我想在这篇文章中尽可能完整地呈现我在整个尝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我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而不只是分享最后的方法和建议。
希望这些用心写的内容对你理解卡片笔记写作法,以及学习如何正确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所帮助和启发。
如果你想要获得这套系统的Notion模板,以及想要在实践道路上得到更多具体的指导,欢迎加入我的成长行动社群。7月主题行动营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