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年前阿波罗11号登月,像极了你的太空人梦想

刷和弦的大白 纽约遇上花生屯 2022-07-20



Sat7/20



今天的快乐肥宅们,或许也曾有过要当太空人的梦想,只是没想到会败给了发胖吧。(手动狗头.jpg) 本周我们轻松轻松,来看看首都华盛顿特区的航空航天博物馆,都有些啥「阿波罗」周边吧。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走下「鹰」号登月舱的舷梯,踏上坑洼不平的月球表面,以那句传世语录「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开启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也在那个美苏冷战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宣告美国太空竞赛的胜利。


同行宇航员奥尔德林拍摄的阿姆斯特朗登月照片。/Getty Images


50年后的今天,苏联早已不复存在,而越发被美国视作战略竞争对手的中国,正以「嫦娥N号」稳步迈向登月计划。


继「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表面之后,中国还将陆续发送「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直至在2030年实现送中国人登陆月球的多年计划。


面对此情此景,美国也有了同样剧情的紧迫感,副总统彭斯今年3月就曾公开呼吁,希望美国宇航员在五年之内重返月球,似要再来一场太空竞赛。


不过在美中两国尚未探讨出一条双方都能接受的「新型大国」关系之前,赶上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的我们,在各种回顾当前,看到的也是堪比年度大戏的美苏太空角力。


在华盛顿纪念碑举办的「阿波罗登月50年」庆祝活动。/Getty Images


1957年10月4日,在美国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作为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它已被苏联捐给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摆放在进门右手边,45角的仰望就能一瞥真容。


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摄于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遭遇滑铁卢的美国人,当然忍不了。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立刻下令,要科学家们赶制人造卫星。


在这样的高压之下,美国的两位科学家还真在两个月内就造出人造卫星,但在1957年12月8日初次发射时,换来的却是全美老百姓见证下的「发射当场爆炸」。


爆炸的原因,其实是当时美国还没能力发射承载人造卫星的火箭,所以他们请来德国人帮忙,找了6位德国科学家帮手,才在1958年1月31日,完成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美国为防意外准备了两个人造卫星,不过第一个就成功了。/摄于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之后太空军备竞赛的主战场开始,美苏比赛谁先去月球。最早苏联人造了比第一颗人造卫星大五倍的人造卫星,这次的太空舱里,还装着太空探索的先行者——那只著名的「太空狗」莱卡,只是在进入太空后,太空舱内温度急剧升高,从18C飚至41C,莱卡在5小时后因热衰竭身亡。


之后还有20多只阿狗为了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被苏联送上太空,同期的美国也没闲着,忙着送他们「偏爱」的猴子上天。


但直到1960年8月19日,由苏联送上人造卫星轨道的两只阿狗贝卡和思翠卡,在安全回归地球之后,苏联才得以在1961年4月再度抢得先机,让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进入宇宙空间、并完成太空飞行的「第一人」。


人类历史上进入宇宙空间、并完成太空飞行的「第一人」加加林。/网络


苏联人在太空竞赛中屡屡得分,再度刺激了美国人。但也正是这样的竞争与挫败,把美苏太空竞赛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美国人在接下来的1961年至1965年间,先后发射了六艘第一代的水星(Mercury)载人飞船,作为美国第一代载人飞船,水星飞船体积狭小,曾被戏称为「宇航员不是坐在里面,而是穿在身上」。


而从第一代的水星载人飞船到之后的第二代双子座(Gemini)载人飞船,美国已实现了从一名宇航员「穿在身上」、飞行数天,到两名宇航员被「绑着」飞行14天的飞跃。


这一过程也诞生了美国建国240多年以来少有的,足以堪称「国宝」的历史遗产:水星飞船与双子座飞船的返回舱,如今也陈列在华盛顿特区的航空航天博物馆进门处。看完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低头平视就看见这俩的返回舱。


左边为双子座返回舱,右边为水星返回舱。/摄于航空航天博物馆


双子座载人飞船的时代过后,美国迎来跨时代的「阿波罗时代」,也是在这个人类探索太空的巅峰期,屡战屡败的美国完成逆袭,先于苏联登陆月球,实现航天创举。


第三代的阿波罗飞船采用了轨道集合模式,包括指挥舱(返回舱)、服务舱、登月舱,指挥舱是登月完成后唯一返回地球的载人舱,服务舱则携带各种设备、仪器,并在返回地球大气层之前被丢弃,登月舱是真正登月时使用的载人舱,用来运送宇航员往返于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


当时阿波罗飞船飞去月球要跑五天五夜,因此美国总共生产了12套,但只有6套全程使用,并完成登月动作。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先后去了月球六次,每次俩人,回来的时候也会带点月球的纪念品——38亿年历史的石头。


阿波罗17号带回来的石头(图中三角形)。/摄于航天航空博物馆


如今要想一睹阿波罗返回舱的「真容」,或是摸一摸从月球带回的石头,都能在航空航天博物馆实现,宇航员走向返回舱的巨型展示,也摆在进门处的大厅里。


不过这座返回舱只有一小部分,且不是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的返回舱,只是NASA制作的十多个里,原本要留给阿波罗18号的,只因项目未启动,才留存至今。


博物馆展出的登月返回舱。/摄于航空航天博物馆


另外,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全球瞩目,白宫在为此准备新闻稿的时候,也是「一式三份」,一份是回不来的,一份是可能回来,还有一份才是登月后成功返回的。


回望那个探索未知的年代,无论是背后研发的科学家们,还是要独自「流浪」宇宙的太空人们,他们内心的孤独,大概也非大众能感同身受的。


而如今生活在快餐时代的我们,太空旅行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这样的勇气和坚持,仍值得我们用在还想要为之奋斗的人和事上。


(注:多数参考资料来自航空航天博物馆官方讲解)





你想看的精彩 在这里!


“灭顶”中国人的美国移民改革法案前景,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逼疯”上海人的垃圾分类,美国人如何淡定自若

美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问题

印度90后高科技人才对我说:他们的国家赶不上中国



关于作者

大白

国关半路生 媒体圈外人 海漂多年 

自由的灵魂 只想看星辰大海



关注我们!你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妹儿

如果觉得我还用了心

就请点个「在看」吧~

如果你有因此收获一丢丢快乐

也请随手转发朋友圈吧;)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