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纽约防疫月记:再做一回模范亚裔,如何?

小淕 纽约遇上花生屯 2022-07-20


Thu
4/2



原定4月初抵达的美国海军医疗舰安慰号在3月底驶入纽约港,竟有不少人跑去看热闹,把6英尺“社交距离”的训诫抛到脑后。这其中,华人却是不多。


现有数据显示,华人在疫情中感染率非常低,大概0.2%。
是我们太听话?不珍惜自由?不是的。然而我们的确早早戴起了口罩,尽量窝在家中。模范亚裔?也许是。这一回不妨就自承一次,让刻板印象得以全新意义深入人心,如何? 




3月23日星期一

抗疫平曲,人人有责 


豆瓣上看到一个留学生写她去买防护品时,路遇英国人尾随。 


“干嘛跟着我?”她回头问。对方答:“看看你买什么,跟着买准没错。中国人最懂怎么防病毒。” 


笑!天下明白人是一家。 


春光不可辜负,趁天气好出去散个步。走到路口,横刺里过来一少年,围巾遮面,打我身后绕过去了。 


以往在路口常见家长带着小孩,稍大的孩子则三五结伴。现在冷冷清清,只需顾我一头的交管员举牌大声说:“可以过了。”我也谢回她。 


不上学了,没人管的孩子在街上晃,仍是摩肩接踵;不上班了,一些人竟熙熙攘攘拥去海滩度假—这时候我倒宁可老天别这么好脾气,让他们见着阳光就灿烂。 


也许恰好给大统领川普逮着了机会,明天他就要在白宫疫情简报会上说:“希望到复活节,也就是4月12日美国人民可以复工。” 


可不是么,不上班也不居家避疫,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一句空话。 


幸好还有那样谨慎的少年。幸好散步路上我还看到两个女子有意识隔开五人身唠家常。 


因错过早防早治的黄金时段,美国现把重点放在“压平曲线”,减少峰值确诊数,以避免短期暴涨所导致的医疗压力。换句话说,不可能消灭病毒,只能尽量不让它传播太快。 


延缓人口感染的措施,也转向加强针对青壮年宣教。因数据显示,纽约州54%患者是18-49岁的青壮年。 


新冠病毒专挑老年人下手?这个迷思已被打破。的确老年人及基础病患者更易感,但年轻人更容易到处跑、流动性更大,更难以居家不出。 


新冠病毒专挑亚洲人下手?随着疫情中心从中国转到意大利,又转到美国,这个迷思也已打破。一个月以来,美国人从事不关己到逐渐清醒,发现已深陷这场胶着的“平曲战”,人人有份参与。 


病毒可以拖慢脚步,健康不能拱手相送。 



3月24日星期二

我向你学洗手,你跟我学戴口罩 


固然白人对新冠不免疫,戳破“阴谋论”。随着亚洲又一大国印度今天开始实行封国防疫,之前流传在朋友圈的另一个段子:印度人吃咖喱抗病毒,也可以歇歇了。 


面对这场世界性流行病,无论你是吃咖喱的、吃大蒜的,还是喝咖啡的,病毒面前人人平等。 


幸灾乐祸吗?有时候,我会很伤心一些同胞对当下海外疫情之极尽冷嘲热讽。然而,一个月前,美国人不也对中国疫情高高挂起吗?不也对华人戴口罩的行为满是不解? 


扪心自问,直到一个月以前,我不也在同学群里讥讽老美都快把手洗破,也不知道戴口罩吗?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句话变得真切可感。很多人学了一课,变得更有同情同理心,也愿意向对方看一看,取取经。 


算坏事变好事吧。 


芝加哥一个叫Elizabeth Schneider的轻症康复者在脸书分享了参加一个小型聚会后受感染的经历。她说:客人中没有人咳嗽或打喷嚏,媒体上说要勤洗手、避免跟有症状的人接触,她都照做了。结果呢,她也成为聚会中那40%感染者中的一个。 


“洗手无法完全避免受到感染。” 



社会上不是没有流传需要戴口罩的信息,不仅华人群体在实践,医疗界有识之士也在劝说。无奈挡不过CDC至今的不建议、不作为。 


在有的国家,信息很可能因发布渠道被垄断而遭隐瞒或扭曲。而在另一些国家,比如美国,言论自由、渠道多样、各说各话,真实信息往往淹没在资讯汪洋中。而大众多少有迷信权威的心理,从川普的“我懂病毒”,到CDC的“不建议戴口罩”,一时被蒙得够呛。 


所幸,这是一个自我纠错能力强大的社会。 



而反过来,我也有一个学习洗手的过程。 


一开始会因惰性而抗拒:20秒?洗什么要洗那么久? 


可20秒要做七八步动作呢,一步步拆开看,没有一个是白做。 


除非你能强扭人性,再不摸脸,完全杜绝手与眼口鼻这几个病毒入口接触。不然,洗手就是防疫必须。 


 

段子手说了:不洗手也防疫。早上出门前两手在牛粪里沾一下,一天别洗。包你不会再摸鼻子眼睛嘴巴,没有人跟你握手或拥抱,所有人自动与你保持6英尺距离。 


可是,吃饭时还要洗手呀,上床前总要洗手吧。除非你钟爱牛排蘸牛粪酱,或者在睡牛圈时好梦连连。 


笑归笑,倒不如看作似非而是地传达着寓意:少摸脸,保持社交距离。 


就好像土法吃大蒜,能不能杀病毒不好说,但大蒜味儿让人敬而远之不假,无非提示着:保持社交距离。 


还有捏橡皮泥让手别闲着…脑洞大开也无非是提醒:不要频繁摸脸啊。 



3月25、26日星期三、四

是时候支持地方小商家了 


自上星期艰难抢得两次派送机会以后,我已经放弃在Amazon刷菜了。 


见:大纽约宵禁周记:3月22日


不是对中国的零售物流自吹自擂,美国人自己都发现,这方面已落后。 


今天,Vox Media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Home delivery has helped China through its coronavirus crisis. The US needs to catch up. (送货上门服务帮助中国度过新冠危机。美国需要迎头赶上。) 


副标题:The US is “four or five years” behind China when it comes to home delivery. This is bad news for locked-down cities. (美国送货服务落后中国“四五年”。这对封城的地方不是好消息。) 


不仅是物流基建的问题,在美国,谈不上城乡差异带来一整个进城务工快递小哥群体的兢兢业业—几天后,消费者将因Amazon和Instacart员工选择罢工,要求加强病毒防护和涨薪,而只能想办法去别处买菜。


往日里一直关照Amazon、Walmart和Home Depot的我,心想是支持地方小商家的时候了。 


 

去便利店买牛奶和鸡蛋的第二天,是我住在这个社区的第二年了。结账时店东问:“你住对面吗?”我却不好意思承认,只说,“是,就住附近。”


习惯了仓储式商场(big box store)去人情化的购物体验,对街角小店(corner store)这样的邻里寒暄生疏了。


东西贵一些,人情重一些。很多人支持街坊店,图的是这。


也许小店要养活一大家人,也许其中有人因疫情停工或失业?一念及此,会觉得多花几刀钱,对你身边的一个人或许有些帮助。


也许店东是印度人?或像几道街外有一家店主人,也是巴基斯坦人?只有一个顾客的店里,你可以从容联想。见他低头认真刷一则新闻:


查尔斯王子确诊。


你会想,他该是印度人没错;又想,像查尔斯那样单单用印度式合十礼防疫还不够呀。


见:大纽约宵禁周记:3月17日


想到这里,你大概会像我一样,指指自己戴的口罩,又指指店东戴的手套—组合起来才是一套哦。


“祝你健康。” 他笑了,点点头。



3月27日星期五

又一个写日记的人停更了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人们发现,朋友圈里不少武汉人停更了。 


他们发生了什么,病了吗?健康,原来竟是一件奢侈品。


当大部分人又恢复动态,却也有一些人,将状态永远定格在某一天。 


如果是亲友、你尊重的人,你或许会选择为Ta守护这份电子遗产。 


疫期有多少生离死别,自不待言。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圈里那个写“疫情中的纽约人”系列的LL,突然停更了。 


27日晚收到消息,说是早上出的车祸。我一愣,随即翻她朋友圈: 


从3月5日开始,写到3月25日,三个星期,戛然而止。 



不同于FF日记的停更,是功成身退;LL则在身后留下未写完的遗憾。她是在家附近的乔治华盛顿桥下遭遇不测。那个热闹的小镇,李堡,号称“美国故乡”,又有“小纽约”美名。 


“昨天晚上得知新泽西的第一例新冠(注:华裔医师助理蔡敏)就在我们镇上,和曼哈顿一河之隔的地方,平时亚裔人口是大多数。”

 

这是LL系列日记第一篇《在美国新冠状病毒疫情区的真实生活》。她大概没想到,李堡所在的博根郡,很快将成为新泽西第一疫区。


LL不是死于疫情,但日后人们想起她,一定会想起她的疫情日记。 


LL跟FF倒也有一番渊源,不仅仅因为两人各自在中美疫情中心作记录。LL的文友二湘,也正是给FF日记提供发表公众号的背后人物。此前LL与二湘等人曾一起经营“忆乡坊”。 


跟LL只在微信聊过一次,甚至谈不上熟识,但我决定要在圈里保留她。点进头像,翻翻斯人留下的电子遗产,想想那一篇篇日记是如何告诉人们大纽约三州在2020年春的真实遭遇。然后道一声:安息,LL。 


这也是在提醒着自己:以冷静的头脑作客观观察,还原外界揣测的纽约以真面目。 


 

3月30日星期一

“安慰号”带来新希望 


我当然不是想美化美国的战疫情形。不隐恶,是真实记录的重要原则。 


说实话,一些老美的行为操作我是真看不懂。 


今天,当海军医疗舰“安慰号”(USNS Comfort)增援纽约,带来1000个床位、1200个医护人员等资源,我不懂为何很多纽约客要拥去码头前看热闹。 


纽约州今日确诊患者已达66497例,死亡病例1218例。确诊患者中9517人住院,ICU病例2352例。 


为了给新冠病人腾出医院床位,其他病人需要转移到安慰号和贾维茨会展中心改造的临时病房。而人们这时候却忘了避疫搞扎堆。 


“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是‘胜利之路’。”连此前大话“这不过是一场大型流感”的川普都变谨慎。


在昨天的白宫会议他还说:如果死亡人数可以被限制在10万人之内,“我们便做到非常好了。” 

  

看来此言不虚。谁叫总有那么多行为自由放任的人们! 


我能够理解爱自由胜过爱生命,但不能理解为个人自由置他者健康于不顾。 


因为,你可能感染后无症状或仅轻症,传播出去却让别人患上重症。 

 
你可能信仰“全民免疫”,但能保证康复后就具备免疫力这么简单?你说,好吧,“哪怕此病一去不回,就算我为这个信仰作牺牲“,你又站在什么立场代替别的牺牲者这么说? 


还有那位发出“我这样的老人,不愿意在新冠危机中牺牲美国经济”之阔论帮腔“尽快复工” 的德州副州长,我倒要问问,尊敬的Dan Patrick先生,您又站在什么立场代替别的老人这么说? 


 69岁的共和党人Dan Patrick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说:“祖父母们愿意为子孙牺牲,愿意以死来拯救美国经济。” 


连此前急着复工的川普都已改口,连此前不戴口罩作地铁秀的白思豪,都一度建议对纽约市“封城”,纽约州长葛谟(Andrew Cuomo)说不行啊,因为封城—不合法理。 


在美国,要约束受法理保护的私人自由,只有靠公德心。而尽管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世价值,却属于无法强制的道德领域。纽约人,大家扪心自问都做好了吗? 



然而“安慰号”毕竟预示着希望。


昨天葛谟发布的好消息是,3月16-19日间纽约州每两天翻一倍的住院率,已减速到每六天翻一倍。 


另据医院登记并统计,新冠肺炎患者里华人比例大概为0.2%,也就是500个患者里仅有1个华人,哪怕重灾区的华人居住地布鲁克林,70%的都是犹太人,29.8%是其他族裔群体。 


当住在哈德逊河边的朋友上传了安慰号缓缓驶过窗前的短视频,我心想,毕竟还有我们这些不去码头凑热闹的华人朋友。


模范亚裔自然只是个说法,别的族裔肯定也有明白人,而正是这些人,给疫情带来又一层希望。 



4月1日星期三

同呼吸,共命运 


事实上,不管你是明白人、糊涂人、聪明人、老实人,大家都在同一天空下。用一个老生常谈的比方说:同呼吸、共命运。


现在这也许不是一个美妙的比喻,除非,很快我们能够重享6英尺以内同呼吸安全空气的日子。


而我们都知道,未来一两个星期,大纽约三州地区将相继达到疫情高峰。这不是愚人节的玩笑。


我已经关掉新闻,不追数字。 (当天全美确诊突破20万。)昨天听到《关掉新闻(造一座园子)》[Turn off the News (Build A Garden)]这首歌,我眺望后院,心想,春天来啦,种些什么吧! 


读友建议呆在家里种菜避疫。可不是!还能做食物储备。


(尽管我还是小白菜一棵,)华人整体种菜的天赋可不是吹的。没有买够两周份的菜?后院里,剪几棵春韭、拔一根莴笋,炒个鸡蛋不在话下。


没有存够两星期的应急金?你去问问,大概率Ta不是华人。



关掉新闻,也是因为那一个个因疫情失业和入不敷出的故事,让我听了难受。在美国生活这些年,第一次,我深深感受到了—我要再用这个比方—与美国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


曾经对之冷感的失业金申请数字,突然鲜活起来,那背后是一个个挣扎着的个人和家庭呀。 


还好到月中,人们可以陆续收到新冠救援刺激方案包含的“千元支票”了,符合条件的个人可拿1200刀,家庭2400刀。支票到手时,差不多在高峰前后。 


再打个不美妙的比方,全民一起滑板冲浪,冲到浪峰得一份奖励。 


政府真是为这个不得不玩的危险游戏做足了激励设计。必须呀!按许多美国人不存钱的状况,哪有能耐冲过这番大浪? 


好在,连着四天阴或雨,天终于放晴。明天,又将是一个好天气。迎着日头冲浪,人们总能一时收起阴霾的心绪吧。

(图侵删)



你想看的精彩 在这里!


大纽约宵禁周记:我们都在慌什么忙什么?
不吹不黑 就理性谈谈美国的新冠疫情与应对
美国流感到底有多凶?
我用827天证明,华裔选总统从来都不是笑话
因为戴口罩,老中又跌到了歧视链末端?
比灾难片更敢写的,是现实啊


关于作者

小淕

纽约乡下客 上海老土人

喜欢听音乐 读菜谱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