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TA一直为你提供这项高品质普惠型的公共服务……
闵行报社
置顶公众号,闵行人必备
闵行报记者 茅杰 徐恺凯 实习记者 汪秋倩 | 文并图
说起司法行政,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枯燥的法律条文,还是高昂的律师收费,抑或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庄严?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out了,司法行政正在颠覆我们的传统印象。
闵行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金海民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众有望享受到更多高品质、普惠型的公共法律服务,司法行政工作正在成为人们的“暖宝宝”:复杂的法律条文,有AI机器人24小时解答;法律顾问已结对每个村居,免费提供家门口的好服务;公证业务试点“最多跑一次”,“婉拒”你多次奔波……
2018年6月1日闵行报专题报道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最燃的变化
法律纳入了公共服务范畴
闵行报:听说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司法行政的表述有了变化。
金海民:司法行政的内容以往都在“平安建设”章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突出民生保障,做优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章节中,有如此表述: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速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优化法律服务进居(村)工作。
看似遥远的法律工作,实际上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和信号,公共法律服务成为了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8月,我区出台了《闵行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2018-2020年),优化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供给,最终建立全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体系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闵行报:公共法律服务是个新概念,包括哪些内容?
金海民:公共法律服务是指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法律服务。
根据对象和服务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面向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第二,面向部分公众,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活动;第三,面向特定群体,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第四,面向涉法涉诉人员,开展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
以各种途径、在多种阵地开展公共法律服务
闵行报:服务可谓“点多、面广、战线长”,你们忙得过来吗?
金海民:套用一句流行语: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靠的是各界合力,各司其职,司法局负责牵头、统筹。
第二十九届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暨“孜求杯”晓法说主题演讲
比如,推进普法责任,必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由各相关国家机关负起责任。又如,全区已建成6家街镇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另有4家完成方案设计,将普法元素融入公共空间,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普法服务。继2016年推出首个“闵行法治指数”后,我们又相继在江川、华漕、七宝和莘庄工业区进行了基层法治评估,这一上海首创的举措,也调动了街镇的积极性。
法制文化主题公园一景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普法、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律师都是我们依靠的重要力量。每周六的“和谐家园法宣站”,十二年来已有近40万人次志愿者投入志愿服务。在九星地区转型改造以及“五违”整治中,律师的全程参与既保障了公众、企业的合法利益,也确保了政府的依法行政和工作的有序推进。哪怕是身在看守所里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能享受“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
闵行报:律师是一个高学历、专业化的群体,如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金海民:闵行是全市较早成立区级律师行业党组织的区,全区执业律师中,党员占比近1/3。通过党组织对律师群体探索政治凝聚、组织凝聚和价值凝聚,形成了强大的“磁吸效应”。前不久,中组部相关领导特地来闵行专题调研律师行业党建工作。
建设高品质、普惠型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要让律师一起成为“服务员”。有基层干部坦言:一些权益类的复杂问题,有些群众把相关法律条文倒背如流,比我们吃得还透。有了律师的支招,情况大不一样。此外,同一件事,由律师从第三方、法律专业的角度来分析,群众接受度也更高。
最后100米
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
闵行报:如今人们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怎样才能享受到公共法律服务?
金海民:闵行已构建了区、街镇和村居三个层面的平台,努力打造“15分钟法律服务圈”。
在区级层面,打造了综合性、一站式的闵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就在莘谭路392号。14个街镇,已依托司法所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此外,全区500多个村居,也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全覆盖。
法律服务从中心到工作站再到工作室,实现了“最后1公里”到“最后100米”的延伸。在家门口的村居,有矛盾纠纷化解、特殊人群帮扶、法律问题咨询和公证事项办理等多种服务。
闵行报:家门口的法律服务,除了方便,质量如何保证?
金海民:2016年5月起,闵行推行了“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律师、人民调解员、社区老娘舅等力量纷纷入驻,让公众享受“不花一分钱、不走冤枉路、不会问错人”的优质服务体验,这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跨越。
如今,社区不仅有片警,也有“片律”。大家不必担心他们偷懒,我们已全面推行居村法律顾问工作规则。公众要联系法律顾问,可通过张贴在居村公告栏内的电话进行免费咨询,符合条件还可以代为申请法律援助。
两年来,法律顾问共提供法律咨询18000多件,参加村居管理会议2600多次,为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意见1100多件,协助调解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3200多件,参与处置突发事件600多起,提供法律援助600多件。
闵行报:对年轻人来说,到工作站(室)可能不太方便,网上行吗?
金海民:闵行致力于“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推行“线下实体窗口+线中12348电话热线+线上12348闵行法网”的一站式法律服务模式,涵盖了“行政审批、公共法律、公益志愿”三大类服务。
我们正在做精线下实体平台标准化运作,做优网络平台线上答复与12348热线接听,不断升级12348闵行法网和12348服务热线,实现“实体、网络、电话”三位一体联通、一网办理。三个平台中,网络为主,热线为辅,窗口为支撑。
闵行报:如果公众想创业或正在创业,能享受哪些法律服务?
金海民: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是闵行司法行政工作的重点。全区已建有“区知识产权法律顾问团”,零号湾、紫竹高新区、吴泾莲谷产业园3个法律服务工作站及区律工委虹桥商务区法律志愿团服务点。
此外,对接46家初创企业,闵行形成了“一对一”导师对点助企长效机制,帮忙初创团队有效解决法律难题、规避法律风险、提供精确法律服务。
最多跑一次
让民生类公证服务更便民
闵行报:马上要到暑假了,出国(境)游学和旅游的将迎来高峰,公证处又要忙了。
金海民:我们做过统计,大约70%的公证业务,集中在诸如婚姻、继承、出国、驾驶证、存款证明、学历证明等民事类公证上。
位于莘建东路258号的闵行区公证处
目前,闵行共有7个公证便民服务点:公证处本部位于莘建东路258号,房地产交易中心内有不动产登记中心接待点,虹桥、江川、新虹社区服务点。此外,大浦江还设有两个服务点。在每天中午的高峰期,公证人员都是轮流就餐确保服务的。
闵行报:听说司法部对上海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6项改革任务,其中涉及到了公证。
金海民:2017年8月起,闵行公证处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试点工作。
我们结合现有的官网、微信线上服务平台,专门组建了业务素质高的专项公证团队对线上申请的涉外公证进行办理。专业的公证人员为公众在线上申请的出生、身份、曾用名、学历、学位、职务(职称)、资格、证书(执照)、文本相符类公证进行审核,将服务关口前移,努力做到让公众办证、取证只跑一次。我们的专业团队还独家承办全市医药、医疗器械类招投标的公证。
此外,在闵行公证处的大厅放置了一台公证业务自助受理机(闵行自主研发,全国首例),包括户口、学历、驾驶证等一系列相对较为简单的公证业务都能快捷办理。
闵行报:全市在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听说闵行推出了维护知识产权的公证服务。
金海民:我们推出了实时保电子数据保全取证平台,简称“实时保”。“实时保”是闵行公证处参与研发的电子证据保全平台,具有实时存证的功能,用户通过注册账号登录进系统,对需要固定的证据及时进行储存固定,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真正达到实时取证,智慧办证的效果。
除了自助存取网络证据外,还有保全通讯号(语音通话备案)、保全传真号(传真文件备案)、电子记账本(财务收支备案)等。
最基本保障
“专业老娘舅”助力社会和谐
闵行报: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摩擦。遇到矛盾纠纷,怎么办?
金海民:可以找“老娘舅”。“老娘舅”是对人民调解员的一种昵称,他们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一道防线”。
每年,我们都会对全区人民调解员进行评聘和调解技能培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逐年提升。我们还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作为专家咨询委员或特邀调解员参与人民调解活动,有效提升了调解的权威和公信力。早些时候,闵行还举办了“娘舅达人赛”,旨在形成“有矛盾纠纷、找人民调解”的社会氛围。
“老娘舅”在调解中
闵行区司法局正重点打造三个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服务平台。其中,区级专业平台,设有1个区级专业人民调解中心,1个联调委和10个专调委入驻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街镇联动平台,设有1个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和5个专业领域人民调解工作室,实行“一体化”运作。村居基础平台,设有500余个居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会识别度醒目的社区纠纷调解室,在最前端解决各类社区矛盾纠纷。
人民调解,事关人民利益,可不是个容易活儿
此外,公众还可以拨打021-64985013,或者进入门口悬挂着“中国司法”字样的基层司法所,都能找到人民调解员。
在全区25个公安户籍派出所,也都设有联合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公安机关委托的治安案件、刑事和解案件和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等案件。
闵行报:哪些纠纷可以申请人民调解呢?
金海民:道路交通事故、房地物业、医患纠纷、信访矛盾、知识产权纠纷、消费纠纷、劳动人事争议、环境污染纠纷、家事纠纷、涉老纠纷等热点领域的矛盾纠纷,都可以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出面调解。2017年,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矛盾纠纷案件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7%。
房地物业纠纷多发,闵行有针对性地建立了调解工作室
针对房地物业纠纷的多发,自2012年启动房地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以来,闵行已在街镇建立了14个房地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20个驻物业服务企业人民调解工作室。生活中,遇到诸如安装防盗门、窗等附着物发生的纠纷;因群租、违法搭建、公用部位堆物等违反公共管理规约的行为引发的纠纷,都能寻求帮助。
2016年,闵行区司法局还作为上海的唯一代表,承办了中央综治办“住宅小区物业纠纷化解多元机制建设”创新项目。
最in机器人
打造全国影响力法治品牌
闵行报: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闵晓法”颇有知名度。据说闵晓法曾创造了一条微信的阅读数突超42万的奇迹。
金海民:你说的微信,是2017年“闵行区十佳优秀青年律师”评选活动。
闵晓法以“让老百姓通过网络获得更好的普法体验”为核心,坚守“政务、法务、服务”三项原则,坚持注重线上线下的联动宣传,精确服务闵行居民,才逐渐受到群众的认可。
如今,我们已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闵行法治新品牌的口号。
闵行区司法局组织“晓法夏令营”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闵行报:自2014年4月开通以来,闵晓法已经进入了3.0版。
金海民:闵晓法的1.0版本,内容较单一,仅通过微信发布信息,进行单向的普法。到2.0版,实现了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的互联互通,增加了在线法律援助的申请、晓法公开课菜单点选、法宣摊点网上预约等互动模块,这些服务全部免费。
今年4月1日,闵晓法迎来3.0版本,引入了法律服务机器人,通过AI算法实现智能问答,内容涵盖基本常用的家庭婚姻、劳动就业、房地物业等民生类法律问题,依托大数据和智能比对系统,对居民提问实现精准秒答。
闵行报:AI机器人有没有答不上的问题?
金海民:据统计,约2/3的问题机器人都能回复。余下的1/3,则由后台的专职律师托底解答。这项服务由政府购买服务,我区一家律师事务所承接,每天有1名专职律师在线为群众实时解答法律问题,实现工作时段5分钟内回复,非工作时段4小时内回复。
今年前4个月,闵晓法线上法律咨询共服务2863人次,解答问题15898次。
猜你喜欢
△南闵行此区域,将大幅提高颜值和城市功能!“科创+文创”全面开挂!
(本期编辑 崔松鸽 袁玮 汪秋倩 张金月 谢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