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力强社︱为技术而生 因推广而兴——记安徽省志阳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

2017-06-15 刘华彬 中国农民合作社

点击蓝字▲免费订阅


 

编者按

        为着力提升合作社带头人能力素养,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与创新发展,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启动了2017年度“聚力强社”合作社领军带头人培育计划,遴选了28家农民合作社作为培育对象。这28家合作社各具发展特色与服务特点,不少合作社在业界已小有名气。本刊从本期起,对这些合作社的典型人物和发展故事进行深入聚焦和宣传报道,以飨读者。


“聚力强社”合作社系列报道五

安徽省志阳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另类”的合作社,自己不种一分地,却有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请它去指导种地,其中不乏国家级示范社、省级示范社。合作社的效益也非常不错,2016年收入达到300多万元。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合作社?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下面就来讲述它的跨越发展三大步。


跨越第一步:门外汉掌握了核心技术

2011年前,安徽省阜阳人吕治春还跟农业一点不沾边,他在西北做生意,事业小有所成。有一次, 他从网上看到一则报道,说国内的水果,挑最好的出口,但国外一些人则认为中国的水果质量不安全,给当做垃圾扔了。这深深刺激了吕治春,他认为,农产品质量不安全,根本原因在于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污染。“土壤治理是大势所趋,我要让我的小孩不再吃到不安全的食品。”本着这个初衷,2011 年吕治春自费到西欧和以色列,学习农业新技术。


在法国,他特别注意到,农民把卖不掉的和残次的葡萄全部收集起来,放在桶里发酵作为肥料,这给了吕治春启发。2012年下半年回国后,他结合阜阳当地实际,培育驯化出一种生物菌。“人家扔的废菜, 我用三轮车拉回来做试验,院子里臭烘烘的,大家都不知道吵了我多少回。后来却不臭了,大家又都很奇怪。”吕治春设想,每个果菜园区都有不少烂瓜烂菜,扔得到处都是,可以将它们收集起来,用他培育的生物菌发酵,发酵后的有机液体和残渣就地还田,实现改良土壤、美好环境、减少投入,一举多得。由于所有流程都在原地完成,他将这项技术命名为蔬菜废弃物原位处理和利用技术。


为了验证自己的技术,2013年,吕治春在当地一个大棚基地找到一户农民,这户农民有20个黄瓜大棚, 吕治春极力说服他使用自己的技术。那户农民说,万一你给我弄毁了怎么办?吕治春脑子一热,拍着胸脯说由他赔偿。于是他们约定,按照去年的情况,吕治春保证一个大棚收入2万元,如果不到则给补齐,超了则多出的部分全归吕治春。20个大棚用上了吕治春的发酵肥, 再上点饼肥,基本不用化肥。结果没多久,有12个棚出现了烧苗。这把吕治春急坏了,他赶紧请来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专家查看后说技术没问题,就是用量用大了。“咱一开始想,多用点不更好吗?结果适得其反。”吕治春懊恼地说,好在该农民很淳朴,提出只按1.5万元一个棚算,一共赔了18万元。


剩下的8个棚,吕治春精心照料着。黄瓜上市的时候,贩子们挨个大棚地品尝、谈价,一个贩子尝到吕治春的黄瓜,两眼一亮,问这瓜是谁种的?吕治春说是他种的,该贩子还不信,说一看吕治春就不是庄稼人。这个贩子对吕治春说,他收别人的黄瓜都是1.8元/斤,吕治春的黄瓜他给2.5元/斤,但得由他包销。“一掰开我的瓜,一股黄瓜香味扑鼻而来。这个贩子收购我的黄瓜,不是送到菜市场,而是包装后进入水果市场,作为水果卖。最后,这8个棚挣的钱不但弥补了赔的18万元,还有剩余。”吕治春得意地说。


跨越第二步:合作社在园区大显身手


第一次小试牛刀,虽过程很惊险,但也让吕治春看到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单靠他一人干绝对不行,于是他决定找几个伙伴。2013年底,通过当地村干部牵线,他聚拢了5位高中文化以上、思想比较开放的乡亲,成立了志阳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吕治春对成员进行培训,让大家掌握了生物发酵技术。另外,每年抽出两个月,送成员到安徽农业大学学习土壤修复、植保技术,充实农业基础知识。

 

初期,合作社的服务模式比较简单,就是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比如一个大棚, 第一年收取300元,第二年收取200元,逐年减少。还有一种服务方案,比如同样是一个大棚,平常一年要投入1500元肥料,接受合作社服务后,只需给合作社1000元,全部肥料由合作社提供,保证产量不减少、品质有提高。合作社搭配使用发酵肥和化肥,化肥投入大概有200元,发酵肥成本大约300元,剩下的就是合作社的利润。农民节省了500元肥料费,也很乐意。

 

2014年下半年,吕治春到安徽省合肥市考察,在肥东发现了一个1万多亩的大棚蔬菜园区。吕治春找到园区老板,向他讲解合作社的技术。园区老板非常认同,拿出了10个棚,由合作社搞试点。很快,不到半年就成效显著。于是,双方签订协议,整个园区的技术服务委托给合作社,每月支付服务费2.4万元,合作社承诺园区土壤不发生板结,否则每个大棚赔偿5000元。合作社将园区所有的蔬菜瓜果废弃物集中发酵,就地返田。改良后的土壤,有机质多了,病虫害少了,化肥使用减少60%—70%,瓜菜的品质也明显提升。

 

合作社在园区的成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2015年6月,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来到园区,对合作社的发酵处理技术进行了报道。2016年, 合作社的发酵技术在十八届中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


跨越第三步:建平台拓展服务内容


吕治春认为,合作社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有自己的技术,但合作社的技术路线与科研院所刚好相反,先直接用于大田,取得效果后,再去探寻原因。2015年10 月,合作社成立了安徽志阳环境生物技术公司,聘请了几名大学生,对合作社的技术进行研究整理,形成技术体系。同时,公司陆续开发了新的应用技术,比如依托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开发了无机硒转化植物活性硒技术,目前正在试验生产富硒大米、小麦、苹果。合作社还摸索了一套生产模式,叫做环都市型绿叶菜种植模式。该模式的背景是,在绿叶菜生产中,从出芽到收获大概要16天—17天,而菜青虫从虫卵到成虫也需要17 天,成虫一天之内就可以把绿叶菜吃光。为此,合作社对土壤进行改良,并采取其他一些技术措施,实现了绿叶菜15天就上市,既不用打农药,也解决了虫害问题。目前,合作社正在对此模式申请技术专利。

 

随着影响的扩大,合作社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已签协议的客户有221家,包括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其中就有国家级示范社、省级示范社,服务总面积超过10万亩。服务的内容也不断拓展,涵盖了技术、品牌、市场、财务、认证、政策等。吕治春说,不少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但缺乏农业技术,一直搞农业生产的,却不懂得如何提升,都有着巨大的服务需求。为了便于管理,2016年合作社成立了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各种托管服务,包括财务托管、技术托管、基地管理托管等,也承接政府服务。还开发了公共服务APP,向客户推送天气、病虫害等信息。

 

接下来,合作社将成立一家销售公司,帮助客户把产品卖出去。“好的产品还得卖出去,卖上好价格, 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吕治春说,将来,生物技术公司专职研发,合作社专职推广,销售公司专职市场,三者捆绑发展,驱动更多的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





相关阅读:

头条︱“聚力强社”——合作社领军带头人培育计划正式开班(图)

聚力强社︱《中国农民合作社》第5期汇总(图)

聚力强社︱胡银昌:生态立社圆田园之梦(图)

聚力强社︱“万果清”无核瓯柑的品牌成长之路(图)

聚力强社︱打造梦想中的田园综合体

聚力强社︱战立新:做质量最好的蜂蜜(图)

视频︱记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一期(附留言板)

视频︱ 纪念2017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一期拓展训练(图)

视频︱记2017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二期(附留言板)

通知公告︱六月云南腾冲班、八月西藏拉萨班 约吗?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2017年第6



点击【蓝色标题】查看征订指南

订刊热线︱2017年度《中国农民合作社》在线订阅功能已开通(附指南)




农业部主管 农干院主办


官方QQ群434100844 或“阅读原文”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可发布合作社供求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