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企折戟中国,竟是因为“不加班”?

2017-11-03 刘远举 新京报评论

拥有更高强度,更长工作时间,并富有创造力员工的中资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这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相比之下,一些外企折戟中国也就有了解释。


文 | 刘远举


前几天,麦当劳公司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引发民众的争相调侃。此次更名背后是麦当劳股权的变更。目前,中信(中信股份及中信资本)成为麦当劳(中国)的股权最大持有者,持有52%的控股权。麦当劳股权的变化,再次引发了“外企在中国不行了”的议论。


这并非无稽之谈,近年来,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表现并不好。外资零售公司在中国裁员、关店;外资银行业的业绩增速与市场份额双下滑;日资企业撤退,都是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新闻。即便在欣欣向荣的互联网领域,不少外企也竞争不过中企,uber输给了滴滴,airbnb不如小猪短租。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本土的科技公司的发展如日中天。


外资企业折戟中国市场的原因很多。比如外资的超国民待遇被取消,外资企业还未适应这一点。再如随着经济发展,外企在华的用工成本、税费成本、租赁成本等各种成本的逐年上升,导致部分外企的利润被严重侵蚀。不过,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企与外企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




一般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们对工作与需求的取舍不同。在低收入阶段,提高工资水平,劳动者最初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当经济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收入水平更高之后,收入的边际效应递减,劳动者就倾向于选择更多的休闲而减少工作时间。


中国人现在的收入水平当然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也就是那些外资的母国,所以中国员工倾向于多工作,在职场中激烈竞争。即便有一些倾向于选择更多休闲的中国员工,也不得不面对同事的竞争欲望——即使法律可以保护劳动者应得的权利,保护他们的休假,也无法阻止一个更愿意加班、牺牲假期的人更容易升迁和加薪。所以,普遍的加班,高工作强度成为中资企业的常态,在某些场合下甚至成为一种正面的形象。


反观很多外资企业,他们中的员工虽然大多数也是中国人,但是,不仅其高管来自国外,企业文化、财务制度都和外企母国息息相关。一个中资企业,能够开出一个月100小时的加班费,但在外资企业中,这笔加班费可能在财务上、企业制度上都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目。更何况,外企中的企业文化氛围,也限制了这种加班的现象。


那么,这是否会影响到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呢?


员工的舒适当然不是公司失败的原因,苹果、谷歌的员工有着更宽松的环境,但员工的创造力使得苹果与谷歌仍然是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公司。不过,与创造力有关的是知识、经验、激情、斗志、活跃的讨论氛围、平等的工作环境等。这些东西,中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都学得挺好。而与创造力并无关系的是工作时长。并不能说工作时间长,创造力就会下降。乔布斯的勤奋并没有影响他的创造力。


那么,拥有更高强度,更长工作时间,并富有创造力员工的中国企业,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这是合乎逻辑的结果。二战后日本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代人苦干出来的。所以,外资企业更宽松的环境影响外资的竞争力,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思凝


推荐阅读:

“代驾碰瓷”引发醉驾案,法律能否宽宥?| 新京报快评

高铁还没开就把航班停了,别让川陕民众重温“蜀道难”| 新京报快评

放任狭隘种族主义,澳洲别把中国留学生吓跑了

持牌管理是终结“现金贷”乱象关键

科学和宗教不能混为一谈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本文为新京报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