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找到大学校园开放“最大公约数” | 新京报社论
近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开放话题备受关注。据新京报报道,日前,教育部公布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答复的函,对《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答复。
教育部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同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大学历来被视为是社会开放、包容的象征,因此大学校园的开放,一直以来承载着颇高的社会期许。但就眼下来看,一些大学的校园管理仍遗留了明显的“防疫烙印”,即便较过去有所放松,也与疫情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近期大学校园开放引发新一轮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背景。
在此现实下,教育部的最新表态,无疑为推动大学校园进一步开放释放了积极信号,也是对社会之于大学校园开放呼声的一种顺应。
不可否认,即便是在疫情前,大学校园要不要开放,以及开放到何种程度,也存在一定的社会争议。其背后,实际是学校运转秩序保障和向社会开放的平衡问题。
像一些大学校园,在完全开放的状态下涌入较多的外部人员,的确容易对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环境造成一定干扰,甚至带来安全风险,也增加了校园管理成本。因此,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应该是大学校园开放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但具体如何实施,考验各高校的开放诚意与智慧。首先应重申的一个常识是,大学校园开放应是常态,而不是例外。在这一共识下推动大学校园开放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平衡。要知道,大学校园开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学校融入社会,强化与社会交流、沟通,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乃至体现开放、包容精神的内在要求。
由此,高校不妨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校园开放,找到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像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发文表示,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证进入校园。这种“一站式”进校方式,更符合社会对大学校园开放的期待,也实现了比较理想的平衡。
同时,在具体的校园管理政策上,各高校也可以因地制宜,采取更为灵活、人性化的方式。如元旦假期,北京大学等高校就顺势开放了校内冰场,让市民有机会入校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
为处理好校园正常秩序保障与开放的关系,除了在对外部人员入校的程序上设置一定“条件”,也还可以考虑在校园开放空间、时间上作出适当限定。至于具体到底哪种方式更合适,更有助于实现最佳平衡,各高校可以主动探索。
其实,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封闭式管理之后,大学校园管理需要重新顺应社会的期待,不妨多一些主动适应的尝试,少一些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这方面已有高校作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探索。
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去年8月28日起就全面开放校园,外部人员参观来访不用预约、不限名额,由此哈工大校园成为新晋“景区”。这个元旦假期,该校还对外发布了哈工大参观攻略。这样的开放举措未必每一所高校都能完全复制,但传递出来的开放态度,应该给更多高校以鼓励。
而大学校园开放,本身也不只是空间意义上的一道门,更重要的是实现一种交流互动的可能。期待在教育部门、高校管理者的合力推动下,全国各大学都能够在开放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编辑 / 徐秋颖校对 / 付春愔
推荐阅读:
“特权网红”耍的是“流量脾气” | 新京报快评
12306购票上新,让旅客跑赢“黄牛” | 新京报快评
自助彩票机不能成了未成年“收割机” | 新京报快评
农村公交“送快递”,交给市场检验效果 | 新京报快评
李在明遇刺,对韩国中期选举影响有多大?| 京酿馆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