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主动告知预制菜,让消费者吃得安心|代表委员议政录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行业正迅速发展。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预制菜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饮食选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预制菜名列第四,不少消费者认为商家使用预制菜未经提前告知,侵犯其知情权。
不过,预制菜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食品安全及监管等问题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促进预制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还需要尽快建立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健全预制菜行业溯源管理体系;同时,建立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保障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截至2023年6月,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查询,全国预制菜标准共有120项,其中团体标准77项,企业标准35项,地方标准8项,未有国家标准。很多商家也表示,由于国家标准缺位,地方和企业标准混乱,使其无法确保产品合规,进而不愿告知。
因此,建议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引导头部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加快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明确预制菜定义、原料条件、生产加工、防腐剂添加、储存运输等关键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为预制菜溯源管理、使用告知、标识信息、维权处理提供遵循。
这是因为,预制菜“从田园到餐桌”,涉及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我国预制菜行业集中度低。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3年8月,预制菜相关企业达6.4万家,成立于五年内的企业占比47.3%。
鉴于预制菜产业链长、集中度低等特点,尤需尽快健全预制菜行业溯源管理体系,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必要之举。
相关部门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二维码等智能化手段,完整记录预制菜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信息,在此基础上搭建“数字、透明、清晰”的预制菜全链路溯源平台;同时,建立多方共治的溯源监督机制,由政府人员、企业人员、人民群众组成,赋予三方监督权和治理权,从而提高溯源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据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调查,78.1%的消费者反映商家使用预制菜未做到提前告知。在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商家使用预制菜需提前告知时,商家为降低成本、回避风险,多选择不告知。
因此,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需要明确规定商家告知方式与告知内容。告知方式应完整,比如,商家可通过店内公告菜单等载体主动告知消费者;当消费者询问时,服务员也应予以告知;商家可通过溯源平台电子告知,也应备存纸质版信息。告知内容应全面,要结合消费者关注重点,对供应商情况、防腐剂、保质期、营养价值等进行加黑加粗标识。
同时,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也都遇到了标示信息不明确的问题,包括未标注菜品名称及主要食材、未标注菜品分量、未标注生产日期或保质期、未标注菜品价格等问题。
对此,应提升预制菜标签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预制菜的产品标签和信息应当尽可能详尽,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成分、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关键内容。预制菜中可能含有多种添加剂和潜在过敏原,尤其要重视过敏原和添加剂的声明。
如此,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所购买的预制菜的具体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而且,鼓励预制菜的生产商提供更多关于生产过程和食材源头的信息,如采用的标准、使用的设备等,信息越多越能增加产品的透明度和可信任度。
此外,还需要加强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的监督检查,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预制菜原料和成品生产、销售、贮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环节,尤其是消费者关心的预制菜标识、告知问题,加强全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强化执法检查。
在此基础上,设立便捷的消费者投诉渠道,比如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合作,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以便及时响应消费者的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努力做到这些,才能让消费者在预制菜商品消费中“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撰稿 / 皮剑龙(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编辑 / 徐秋颖校对 / 李立军
推荐阅读:
刚刚见了特朗普,马斯克就回了个“不”| 京酿馆
帮找项目找资金,助燃民间投资热情 | 新京报社论
摒弃“挣快钱”理念,央企才能向“新”而行 | 新京报快评
立法规范校园营养餐,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代表委员议政录
代表们对民营经济的关注度,比往年更高 | 两会观察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