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南大到海德堡:跨国舞台上的德语之星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12-30


从邂逅德语到结缘南大

从南大走向广阔世界

她在跨国舞台上闪耀

学校里,她全面发展

探索多元,感受碰撞

生活中,她播种和平

以爱行走,遍行社会


让我们一起走近

南大外国语学院

德语系保送生章文馨

听听她与南大的故事



章文馨,德语系2021级本科生,南京外国语学校外语类保送生,现赴德国海德堡大学交换。


曾获“德语之星”全国高校德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德语辩论赛三等奖;参与的项目“和平有我,和平有你——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和平使命担当”获“挑战杯”红色专项全国特等奖,“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和平理念传播探索——从41场访谈到20000人的和平课”获“挑战杯”主体赛道全国一等奖,“‘宁’聚和平——和平理念传播践行者”获“互联网+”全国铜奖,“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科考项目获“全国大学生优秀实践团队”称号。


偶识德语,结缘南大


章文馨与德语的缘分,始于八年前。


“选择德语是一个特别随机的事件。……小升初的时候父母代替我去南外领准考证,咨询处的老师问是否想学小语种,他们就选择了德语。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想让我多学一点知识。”就这样,章文馨“好像被德语绑定了前半生”。


生涩的发音、复杂的句法结构导致德语入门就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因此刚刚接触德语的时候,章文馨会用一些中文里的谐音来记住德语单词。德语在初学时容易与英语混淆,她为此甚至停止了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



章文馨与南大的相逢,像命中注定的际缘。出于南京人的家乡情结和高中宣讲会上南大德语系留下的亲切、温和的初印象,她将南大填在了意向院校列表。不知不觉间,再度相会的种子已经悄悄种下。


保送生的备考之路与普通高考备考大为不同。南外采用小班化教学,由于保送考试有德语面试,对口语水平要求高,老师与同学会一对一锻炼口语技能。“南大的德语面试一般是给一篇短文,先进行朗读,然后回答老师所提的文中内容相关的问题,有时老师会根据你的回答继续进行更深入的提问。”章文馨回忆道。“德语有一句话叫‘Übung macht den Meister.’也就是熟能生巧。为了让我们熟悉考试模式,我们的德语老师会模拟考试现场,让我们在反复练习中消除紧张情绪,从容应对。学长学姐也会趁假期特地返回学校帮助我们备考,当我们的模拟考官,给我们传授备考经验。”师长的帮助,让她的备考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在考试当天,章文馨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我们那一届的笔试题型与往届截然不同……拿到试卷大家都震惊了。还没从震惊中缓过劲来,下午面试时我检查随身物品,发现身份证不见了,到处都没有找到。在面试候考走廊,我感到紧张,一位引导员阿姨主动和我讲起她曾经学习德语的经历,大大平缓了我的情绪。面试结束后我向警戒线外站着的保安不抱希望地问了一下,结果他从口袋里掏出了我的身份证。一切都以我预料不到的方式展开,但都走向了顺利的结束。南大在寒冷的冬日散发出奇异又温暖的光辉。


这样的阳光,也照耀了她之后的路。



要去跌撞,要去飞翔


南大德语专业人数较少,和同学、老师间的关系都较为紧密。这里,有认真严谨的老师、幽默随和的老师、热爱文学的老师……同学们随时可以找老师们探讨德语问题,学习氛围十分融洽的。德语这一专业折射了南大本科教育的特色——同学们学有余力时可以不受限制地去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例如,很多德语系学生修读法学课程,德法双向发展,现在德语专业也设置了德法双学位。章文馨则选了一些历史、国际关系学院的课程。


“进入大学这个巨大的集体之后,要迅速认识到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多样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己最大化地匹配和融入这个平台,避免浪费时间、错失良机。”章文馨对大学学习有着深刻的认识。


交叉融合的课堂学习之外,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也是章文馨大学生活里浓墨重彩的篇章。


大二时,章文馨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德语辩论赛和“德语之星”全国高校德语演讲比赛,分别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和二等奖。除了学科相关的专业比赛外,章文馨也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3月开始筹备“挑战杯”主体赛作品,7月开始筹备“挑战杯”红色专项,到8月进行“互联网+”省赛训练营排位赛、红色专项省赛答辩,最终在暑期末尾,参加的两个比赛三个赛道都顺利进入了国赛。10月底尘埃落定,最终获得主体赛道国一、红色专项国特、互联网+国铜的成绩。


出色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奋进,是“失”也是“得”。


在德语系会议室的线上线下会议、专家辅导、和队友们聚在一起对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的反复斟酌……备赛的酸甜苦辣早已数不清,是信念驱使他们前进。章文馨回忆起红色专项省赛线上答辩的那两天,他们四个人聚在答辩教室,答辩队员反复背诵稿子,新传同学紧赶慢赶做出PPT。结果由于设备问题被排到最后答辩,从上午等到天黑。这样的意外、突发状况他们经历了很多次,因此她已经习惯在微信上、在学校里随叫随到的每一天。“打比赛有失有得,失去了安排空闲时间、专注于学习的自由,但也获得了荣誉和一些能力的提升。”章文馨这样总结自己的“锤炼”之路。


挑战杯讨论


在“互联网+”训练营


在学校里,章文馨任新传女篮队长。课余时间,章文馨也参与了栖霞区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南大科创集市,担任活动志愿者,丰富大学生活。


任新传女篮队长

参与开幕式演出

参与科创集市

担任志愿者


碰撞与融合的画卷


在德国,章文馨经历着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高中时,章文馨曾去艾因根(Ehingen)中学交换一个月。在德国同学的家里住宿,并且一周换一个住所,章文馨充分体验着德国人的生活方式——一日只吃一顿热饭,为了环保每天骑半个小时的坡路上学,学校大课间强制要求所有学生走出教学楼到庭院里休息……


现在章文馨在海德堡大学所在的语言班比较小,一共只有6名学生,并且只有她一位中国人。她的德语教授对于不同的语言与社会模式很感兴趣,经常向她询问中国相关的问题。上周,她的阅读材料是德国作家罗森多费尔的穿越小说《写往中国古代的信札》选段,小说中主人公从宋朝的开封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引起了教授对开封这座城市的兴趣。此类文化间的交流在课堂上屡见不鲜。“我们对彼此的文化是相对陌生的,但在交流中对方变成了一面负向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将自己射入对方的文化,这是消除陌异性的一种有效方式,文化间的碰撞也不会那么猛烈。我会让自己脱离熟悉的中国的生活模式的立场,用宽广的心情去接受和走进德国文化。”


海德堡大学与南京大学的共同点是“自由”。在章文馨旁听的课上还有老人来一起上课。课程没有那么严肃,譬如写作课老师不会对作文做出严格的规范,而是大体上让学生自由发挥,不限体裁,课程最后会让所有同学共写一本小说并将其印刷出来。历史课老师会每隔一两节课带着大家去城市里漫步,边走边讲,这种教学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让她更好地理解德国历史。


在海德堡,章文馨选择的是跨文化日耳曼学,分别有一门语言课、一门历史课、一门写作课。上课的教学楼是“马克斯·韦伯楼”(德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这栋楼位于内卡河畔,正对海德堡老城堡。在这里上课,有来自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色的双重震撼。上课的学生来自各个国家,学习不同的专业,有德语不太好的美国“历史通”,有修了三个专业的荷兰人,有计算机专业的俄罗斯人……还有很多很多个性特异的同学、伙伴、老师和工作人员,带她慢慢走近海德堡大学和这座城市的本色。


对章文馨来说,海德堡的景色不是冲击性的,而是在不经意的瞬间渐渐向她展开画卷。“我记得刚到这里的时候,我前去市政局登记自己的住址,结果因为一些误会当天没有成功办理。我很郁闷,紧接着还错过了公交车。于是我决定沿着内卡河走2公里去上课的教室。那天下着小雨,脚下都是落叶,我撑着伞,一抬头,看到河对岸城堡后的山上烟雾缭绕,突然间急切、郁闷的心情都消失了。从此我开始爱上德国阴雨连绵的天气,喜欢在这样的天气在小城里漫步。……在海德堡生活很平静,因为接触到的很多人表现出的情绪都是良好的,不会因为压力在日常行为上表现出焦虑或急切。”章文馨觉得交换的过程更像是在“接受一个学期的心灵疗养”,她也会借着交流的机会体会欧洲的自然风光。


内卡河两岸景色

海德堡展开的“画卷”


我们只“爱”行走


基于跨越地域、民族、国别的思考,章文馨积极推动和平理念的推广传播。


2021年暑假,章文馨作为入选南京大学“飞越计划”的高中生之一参与了“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暑期云科考项目。在南京,章文馨线下采访了负责整理《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汪意云老师和曾偲。除此之外,她还在线上采访了奥地利服务协会的Michael Prochazka先生,并承担整理采访资料、写访谈逐字稿、做公众号新闻推送文章、参与科考报告书的撰写等工作。


迄今,这个项目已经成立将近三年。过去两年,拉贝团队经历了从云科考诞生,到2.0“云育和平”阶段,再到现在向更大规模扩展。“2.0阶段,我们做了很多研学活动、授课活动和补充的口述史访谈,足迹遍及21个省级行政区的34所学校,还带着港澳学生重走安全区、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地。这不仅是团队的实践积累,更是在为了达成‘和平理念传播’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们不是一个单纯聚在一起做事的团队,而是在‘和平理念’的支持之下,努力用实践拉近和平和每个人的关系。拉贝先生之事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仍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在拉贝本人的祖国德国,他的事迹几乎鲜为人知。在我们的访谈中,约翰·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莱因哈特曾这么说:‘不幸的是,他的事迹在德国并不为人所知,不是被媒体歪曲,就是被粗略带过。德国人民几乎没有机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公众并不知道,在上世纪人类最黑暗的时期,一位同胞在遥远的中国发挥了模范作用。’尽管如此,我们在项目进程中所遇到的每一位外国友人,都对拉贝先生做出了高度的赞扬。德国费希塔大学和平学埃贡·施皮格尔教授就指出,拉贝先生所具有的是一种‘纯粹的利他主义’。面对这种情况,我更加坚信推广和平人士的国际知名度、传播和平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章文馨强调。


章文馨联想到在海德堡大学德语课上,老师跟同学们讨论“语言”在人与世界的联系上的作用。同样一句话,在不同人的脑海中会经过不同的思考加工,最后反馈出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代表着个人是以怎样的状态处于这个世界的。文字的力量是伟大的。通过阅读张纯如的《南京浩劫》或是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人们会和南京大屠杀这段过去的历史产生跨越时空的联系。章文馨在访谈汪意云女士时,汪女士就谈到整理《拉贝日记》时,她会感受到其中沉重、灰暗的压抑。


在历史真实之外,也有无数人的默默奉献。


张纯如女士写《南京大屠杀》最初是出于好奇心,随着真相一步步显现,阻力也越来越大,但正义感与勇气支撑她走到了最后。采访Michael Prochazka先生更是让章文馨深刻感受到国际人士在维护和平方面的积极举措。种族、国籍从来不是阻碍真相传播的屏障,相反,正因为不断有像拉贝先生、纯如女士这样不同国籍的人士发挥个人的力量,历史伤痛才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被淡化,国际才能渐渐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和平教育本不该只是特定时期的专属行为,和平也不是抽象的定义,而是应该更为常态化、大众化,应该被更多人看到、重视、认同并付诸实践。


在先修营宣传拉贝团队


从南大到海德堡,从课内到课外,从国内到国际……章文馨步履不停,奔赴每一场热爱,探索每一种可能。她是南大优秀学子,更是和平的倡导者、守护人!



规划&寄语


未来我会选择继续在人文社科领域深造。希望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考取自己心仪的学校,并在大学中散发自己独特的光彩!



- 推荐阅读 -


从法语到比较法学,她在南大感受学科交叉的魅力!


日语遇上神经科学,她在南大推开新世界的大门


保送北大!她在开放包容的南大找到自己的热


采访 | 李畅

组稿 | 李畅

封面 | 袁华

美编 | 曾曼睿

责编 | 谢清扬 邵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