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李静

2017-01-26 深圳市书法院
点击上方“深圳市书法院”可以订阅哦


书法名家
书家简介

李  静


1970年10月生于内蒙古通辽市。书法自幼受叔叔李鸿学启蒙,先后师从崇先鸣、蔡东明、孙伯翔、祁小春诸位先生。现供职于深圳市文联,为深圳市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深圳市文联委员,广东书法院特聘书法家。

 

作品获奖:

全国首届正书大展优秀奖

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提名”

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金奖

广东省第二届楹联书法展金奖

广东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


总序撷语


笔墨饱满   精力内蕴

——李静书法艺术简评

 □胡传海

 

       李静取法孙伯翔的北碑作品,线条浑厚苍茫,行笔过程中时有挫峰而行,露出飞白,其少字数作品,一字自有一字之奇,一字自有一字之妙,整体风格宽博大气,厚实拙朴。尤以扇面、斗方类小品见精妙。


作者系《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名家评语

正极奇生  质朴遒厚

——李静书法刍议

 朱 圭 铭

   

       在目前客籍深圳这片热土的中青年书法名家阵营中,来自内蒙大草原的李静,无疑是资历较深、创作水平颇高且成绩斐然之代表性人物。

       李静于书法一途,初从唐楷入手,渐而广涉篆、隶、行草诸体。九十年代初期,李静为求书艺之更大进步,怀揣执着之心,不辞辛劳奔波于辽宁、北京、河南及天津等地,遍访名家,诚心问道。又因其对北魏楷书碑刻早生情愫,后遂拜于津门巨擘孙伯翔先生门下,不再心有旁骛而专精苦修。孙伯翔先生乃当代书坛擅于魏楷创作之卓然大家,李静幸能得其训导,加之天资聪慧,勤习善悟,很快便探索出与自身个性颇为吻合之创作方向,继而创作水准突飞猛进,佳绩频出,于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等重大展览中屡获殊荣,为当代书坛所注目。

       若从历史的纵向角度来看,像李静这一类型的书家,似可看作是清代碑派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延续。魏晋南朝至明末清初的千余年间,因为二王一脉之文人帖学一直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使得秦汉及北朝时期的诸种石刻,长期以来多半沉寂无闻,并未引起人们学习书法的足够重视。清代书法藉小学之兴,使得先秦及秦汉之吉金文字,摩崖碑刻,乃至北朝时期的魏碑等等,又重新回归到文人书家之取法视野。书法之发展洵为一变,碑学大行其道,清人书风遂能突破元明等前代书家之藩篱,另标新致。学习魏碑之风于晚清曾一度风靡,形成若康南海所言之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兴盛局面。而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赵之谦、康有为、李瑞清、沈曾植等代表性书家,亦皆能从魏碑领域汲取营养并形成个性鲜明的书法风格,其书学观念更是一直影响至今。

       清代碑派书家在审美方面崇尚金石气,体现在笔端则往往表现出雄浑、厚重、朴拙、苍茫等风格特征,而李静魏碑创作的审美追求,和他们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就具体的取法对象而言,李静多以《始平公》、《魏灵藏》、《张猛龙》等方峻遒厚一脉为根基,并且融炼北魏诸家之长,逐步形成自家面目。观其魏碑创作,在结构特征方面多于平正中见险绝,出奇趣;点画形质则能扬弃魏碑中刀刻雕饰之弊,增以灵秀静穆,活用八法,拙朴生动;笔墨表现往往是苍润中见生涩,圆融中显遒厚,变化丰富;在作品气息上,其更能化野为文,化古为我,直抒胸臆,骨气洞达。其近年来又上追汉隶古法,并在创作实践中与魏碑成功结合,使得作品增添许多高古之趣。

       李静的身形虽不能列为北方汉子魁梧一类,然其脸上却总挂着似乎是广袤草原蕴育出来的质朴爽朗之笑容,令人初见即有非常亲切之感,而此与其个人书风表现,亦当有某种程度的暗合之处,诚所谓风格即人。根据李静自述,其最初选择魏碑作为个人书法创作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主要缘于个人性情之喜好,而其后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跟其恩师孙伯翔先生正确教导有关,还在于他能在目标确定之后,便矢志不渝的坚守自我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深入传统,内外兼修,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不为书坛时风所动。此种艺术精神,无疑当属智者之取,亦颇为值得时下许多有志于书法,但在学习态度上总是朝三暮四或随波逐流的书界同道及更加年轻的后生们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李静的魏碑书法创作,则应看作专精一体而能成功之又一典范。

       当然,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李静本身正值盛年,其书法之旅还很遥远宽广,其于魏碑方面的个性化创作风格也还有待进一步的不断提炼、不断完善、不断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李静在未来的书法征途上一定会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的艺术创作向博大精深不断迈进,书写更多精品,取得更大成就!

 

                                                   朱圭铭  2016年12月9日于暨南园    

本文作者现为暨南大学美术系主任,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书山行者——写意塞外李静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文: 陈开来

 

导语:

        学习书法如同登山,是一个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向高峰攀登的过程,每上一层才可看到新的美景,体验新的审美感觉。惟有那些具有大智大慧、甘得寂寞的艺术行者,才会在艰难的跋涉中脱颖而出,以其感人作品赢取大众的尊敬。我们今天为您介绍的书法家李静,就是这样一个书山行者。


配音:

       李静的作品署名为塞外李静,这个由来,一是因为名字过于平实不张扬,同名者多,二是因为他来自内蒙古草原,草原除赋予他爽朗朴实的性格,也让他的书法意境多有空阔悠远的塞外之风。每观他的书法作品,无穷变化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技艺基础之上,又凝聚着作者执著的追求和鲜明的个性。斗方之内,蕴藏着恢宏的气度、深邃的胸怀、睿智的思想,笔画线条之间挥洒着草原的博大和野性。书法艺术无疑是他的精神所在和思想情感的淋漓表达。

       有人说他的字“愚雅”,也可能是其“字如其人”的缘故吧。魏碑这种书体具有刚毅磊落、拙朴自然、厚德载物、不虚张扬的特点,正符合了他正直、坦诚、不事张扬的个性。1993年,李静求学于津门孙伯翔先生,专攻魏碑。让他懂得了无捷径可行,只有树立雄心壮志,并付出艰苦努力,才会取得卓越的艺术成果。李静可谓立身躬行,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临帖中,为体察线条的奥妙,他常常将范字反复“双钩”、“放大”,从而体味用笔的精微变化,刻苦程度自不待言。每有所悟,必记之毫端,反思自己。十多年来,所写的感悟笔记竟有厚厚几十本。得以腕力雄强,笔有所依,墨有所托,终得落笔成形。

       李静深知,一个好的艺术家,除了能开创自己的独特风格外,更应赋予作品净化精神生命的内涵、提升人类文化层次的理念。因此,在苦练技法之外,李静更努力在他的黑白世界里寻找一种内涵的东西。李静很执着地在思考书法本体同时更多关注生命的体验,他喜好哲学和文学,并且畅游其间,寻找它们与书法的共通世界,同时也在生活和游历中感悟找寻着自己书法艺术生根发展的沃土,最后选择了深圳——这块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土地,开始思考构建自己的艺术语言,不再只是点、线、面,而是带着生活的历练与热情,拥有了血肉与灵魂。在他来说,书法创作是一种抒情,更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寻觅过程,当进入诗意的境界,文化精神的飞扬尽在其中,一般的技巧和功夫已不成障碍,这正是他在追寻的境界。

       有人说,李静书法的特点是法、理、性的统一。纯熟老到的技法,丰富的哲理内涵和拙朴自然、平实大气的个性风格使之跻身青年实力书家行列,并屡屡在全国各种书展中获奖,但李静深知,艺术的把握与创造最终还是人生的升华。言谈之间,李静总喜欢把自己自比为在书法艺术之山跋涉而行的行者。只有沉下心来,厚积薄发,才有可能到达他理想中的艺术境界。正如他在书法日记中抄录到的:“…面对历史长河、感叹人生短暂如白马过隙,唯有艺术、唯有这线条变化万千的书法艺术,以其历史的厚重与不朽的生命力超越时空,永远昭示着一个神奇无比的精神世界。”这正是李静愿意为之俯首前行的理由。待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塞外李静,必将在他的艺术之途走得更高更远。


李静书法欣赏

   魏碑对联   纵笔挥毫联   34cm✕138cm✕2   2016年



   魏碑扇面   红旗渠诗抄   18cm✕45cm✕4   2015年


   隶书横幅   节临郙阁颂   50cm✕100cm   2011年


   魏碑对联   藏古聚天联   34cm✕138cm✕2   2016年


   魏碑对联   圣旨名臣联   48cm✕26cm✕2   2016年


   魏碑斗方   敕勒歌   138cm✕138cm  2006年



   魏碑对联   十里百重联   34cm✕138cm✕2   2012年


   隶书中堂   汉高祖大风歌   97cm✕180cm✕   2006年


   篆书中堂   唐杜甫诗   97cm✕180cm   2007年


   魏碑条幅   元 吴镇诗   48cm✕180cm   2015年


   行草条幅   宋 卢梅坡诗   34cm✕138cm   2011年


   魏碑横幅   节临张猛龙横幅   49cm✕100cm   2010年



   魏碑扇面   清  窦垿 岳阳楼长联   64cm✕34cm   2015年


   魏碑条幅   宋 刘克庄诗   48cm✕180cm   2015年


   魏碑对联   文武书画联   48cm✕180cm✕2  2015年


   魏碑对联   琴弹屏画联   48cm✕180cm✕2  2006年


   魏碑对联   半榻一堂联   34cm✕138cm✕2  2016年

   魏碑对联   追摹别出联   34cm✕138cm✕2  2012年


   魏碑中堂   题李瑾手拓   40cm✕75cm   2015年

      


 2017年1月11日《书法报》以2整版刊介“十人展”

《广种福田——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作品集》


“深圳书派”的崛起

——写在“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开幕之际

□胡传海

 

      在我的印象里深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小巧精致,热情奔放。记得当年王子武大老远地从陕西跑到深圳落了根再也不肯走了;徐本一像候鸟式在深圳和武汉两地之间奔波,始终眷恋着深圳独特的魅力;而本次活动策展人赵永金从江西来到深圳,不但负笈金陵,还北上求学,学得诸体皆精,更是作为发起人成立了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和深圳书法院,近年还兼任了深圳市书协副主席和福田区书协主席。深圳就是这样一块热土,以宽博的胸怀容纳着每一个来到这里投靠它的游子,给每个人以公平的机会,只要你肯付出,那么你就能成功。

     以上这些都是我接到赵永金来电后忽然回忆起来的,他说有十位深圳福田区的书家将在雅昌艺术馆举办一个展览,要我为作品集写个序,当他把十个书法家的资料发给我以后,他们的水平之高,我真的感到十分的惊讶。随之,我细细地品味了起来:赵永金的作品成就以行草为高,其笔致灵动,飘逸清秀,满纸洋溢着神采俊发的美感,朗朗风神,超逸独立。同以小行草见长的范小乐的作品,展卷之际,书卷气扑面而来,虽然不是很强调线条顿挫的大起大落,一切的动作都被有效地控制在轻微的幅度里,你仿佛在品咂龙井新茶,看着飘溢的绿叶,闻着满屋的清香,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就会读到很多有趣的意味。与此相反,李静取法孙伯翔的北碑作品,线条浑厚苍茫,行笔过程中时有挫峰而行,露出飞白,其少字数作品,一字自有一字之奇,一字自有一字之妙,整体风格宽博大气,厚实拙朴。尤以扇面、斗方类小品见精妙。韩广凯的作品其内在的精髓来源于何绍基,但他写的比较温润,笔墨饱满,精力内蕴,所谓帖面碑底,线条里透露出来的是颜真卿的一股爽爽风神,给人以练达洒脱的自在感。李贺忠的成就较多地反映在他的篆刻上,单刀冲切,痛快淋漓,印面的气势磅礴,摄人心魄。其所写隶书也将婉约趣味透出。罗永炜源自二王的小行草书写起来飞动自如,笔势往来,脉络清晰可见,他喜欢洁净秀逸的风格,他的行楷、行草纯是二王法,即便是楷书、铁线篆、篆刻作品均以秀美自然见长。从宁树恒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沉郁厚实的线条给我们带来的苍茫的感觉,就像喝高度酒带来的爽快,辣辣的特别有劲,无论是篆隶还是行草,那种到位的线条通过与纸面的摩擦带来的厚重感给人以独特的享受。魏有永是个十分聪明的书法家,同时他又既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他处理作品十分老练,会把各种不同元素运用到不同的线条之中,而不是一味地用单一的线条方式来处理,使得他的作品很有看头。钟永坤的书法较多地取法于《书谱》,追求作品中的清气、逸气、灵气,特别是他的行楷作品,汩汩而溢的是高自标许的格调和境界,在艺术中我们究竟应该追求技巧还是学问和人生修养,这是需要观赏者细细琢磨和领会的一种道理。朱燕霓是一位诸体皆擅、诸体皆精的作者,熟捻的技法,高超的表现,聪慧的感悟,使得他的作品别开一面,令人刮目相看。这些作者的作品使我感觉到一个深圳的书法流派正在产生,也是这片热土具有无穷创造力的最好的印证。

     当下的书法正在面临着一个转折的重要关头,那就是本来玩得昏天黑地的各类比赛已经戛然而止了,三十多年来铨选书法人才的方式正在发生着逆转,书法的各个层面的分化也已经开始。特别是一般普泛的大众参与与精英研究深入正在开始着裂变,前三十年以各种方式产生的书法精英正在以一种新的形态左右书坛的话语权,这里有书法的教授和学者,大赛的获奖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体认的专家,潜心钻研的书法爱好者等等,尽管他们处在不同或相同的年龄层,但是几乎处在一个层面的水平,让彼此的探讨来得更为方便和容易。其实,历史上的很多流派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明四家”唐、祝、文、徐几乎不分伯仲的水准,同等层面的知识积累,相同的艺术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既走到了一起,也左右了当时的吴中书坛,我想,今后的书法界在逐渐消解大一统的方式的前提下,给一些独具才华的人留下了一个口子,让我们足以感受到他们卓越的才能和艺术感染力,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就是这样一批活跃在深圳福田地区的书法篆刻的佼佼者,深圳市的各级领导能够支持主办这种小群体式的联展,说明他们已经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书坛改革的先机,也正可以说明深圳人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精神。

在古代中国获取学问的其中一个主要方式就是游学和访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其他地域中的年长的优秀书法家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在中国是有着它深厚的传统的。跨越地理环境局限的访学无疑是当代书法史造就卓越书法人才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张海赴苏州拜访费新我和沙曼翁;还是石开赴南京求教于林散之;无论是刘一闻问道于山东的苏白;还是赵永金求学于黄惇、王镛,都是说明能得到大师耳提面命的重要,这种类似于古代私淑弟子的指点,无疑让一些最为关键的部分得到了纯正的血脉传承。在深圳赵永金几乎是最早的一批北上访学的青年书法家之一,我一直关注着他的艺术风格的动向,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造型的敏锐性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是在其他年轻人中较少见到的,那种源自于古代经典的艺术样式又有着当代时尚元素的结合。正是由于他获得的艺术的源动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宽容性,所以,很快地一批具有共同志向的书法家就集合在一起了,就有了今天的展览!我相信这里的十位书法家将是“深圳书派”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当然我更期盼这十位作者的作品能够走出深圳,就像访学一样去各地办展,只有这样,“深圳书派”才会真正崛起。

 

作者系《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部分媒体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68aetibu&width=500&height=375&auto=0《广东电视台》视频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67mo24y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赣商资讯》视频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67m4wpqi&width=500&height=375&auto=0《深圳电视台》“城市发现”频道视频报道


2017年1月18日《深圳特区报》“人文天地”B1版(记者 尹春芳)


2017年1月19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B08版(记者 苏海强)


2017年1月18日《深圳晚报》第A21版:文化空间/动向(记者 杨端端)


2017年1月18日《晶报》第A18版:文娱(记者 陈岳)


《南方都市报》2017年01月18日 版次SA02 记者:黄璐



-


网络媒体纷纷报道“广种福田—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


广种福田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

作者名单

宁树恒   朱燕霓   李    静   李贺忠   范小乐

罗永炜   赵永金   钟永坤   韩广凯   魏有永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

深圳市文联

深圳市民政局

学术支持

广东书法院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

深圳市书法家协会

主办单位

中共福田区委宣传部(文体局)

深圳市福田区文联

承办单位

深圳市书法院

深圳市福田区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

雅昌艺术馆

深圳市篆刻研究会

深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

媒体支持

《书法》、《青少年书法》、《书法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南方都市报》、广东电视台、深圳卫视、深圳新闻网、赣商资讯、中国书法网、壹号收藏、陆豪艺术网、中国艺术论坛网、《书法家网》等

展览时间

2017116日—2月11日

 (年初一至初七放假)

展览地点

雅昌艺术馆

电话:0755-82512151; 0755-82512130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梅东二路5号(翰岭院对面)





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16日在雅昌艺术馆隆重开幕






雅昌艺术馆掠影



更多精彩推荐请点击以下链接

广种福田——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1月16日在雅昌艺术馆隆重开幕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钟永坤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李贺忠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范小乐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朱燕霓

深圳福田优秀书法家十人展之——韩广凯




>>深圳市书法院书画培训中心招生海报<<




>>深圳市书法院掠影<<






——深圳市书法院官方微信平台——

打造书法专业微杂志有任何建议及推荐内容可与我们交流QQ:535757222邮箱:535757222@qq.com中国艺术论坛http://www.china-yishu.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