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3分钟系列之:白人拯救世界?这次盯上了花木兰

2016-12-02 中国3分钟 中国网


1998年迪士尼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让中国的这位巾帼英雄被大家所认识。今年,迪士尼公司准备拍摄《花木兰》真人版电影,却因剧本问题引发了争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03512ef24f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里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最早源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当时的北魏政权遭受外来侵扰,朝廷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她女扮男装,出征打仗,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诗中的一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更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情节。


然而,在曝光的真人版《花木兰》剧本里,男主角是一个白人商人的形象,见到花木兰之后,他和随行人员决定帮助中国军队,因为他们对亚洲女孩十分迷恋。商人在随后的战争中一直保护木兰,而最终挫败敌人的主要角色也是这个白人商人,并不是花木兰。



这个剧本让很多中国乃至亚裔的观众表示难以接受。网友称,这是在“漂白”亚洲文化,且男主角戏份太重也会转移传奇女战士花木兰应有的焦点。这也让好莱坞再次陷入“种族歧视”的质疑之中。


从1998年到现在,迪士尼两次拍摄《花木兰》,可见他们看中了这个女性角色,也很喜欢这个中国故事。花木兰之所以千古留名,不仅因为她对“国”与“家”的忠诚与热爱,更因为她突破了“女性不如男性”的旧认识。她的勇敢和担当既是中国的木兰故事的核心,也一定能够跨越种族和国籍的界限被大家所认同。迪士尼公司与其想着为花木兰找一个白人“救世主”,不如从这方面多下功夫。


迪士尼随后辟谣称,这一版本只不过是一个起点而已,与真正开拍的故事相去甚远。我们尊重和欣赏迪士尼公司的创作精神和影视制作实力,希望2018年上映的影片《花木兰》能够在中西文化充分碰撞、相融后,呈现出一个更有趣、更精彩的故事,而不是一部“颠覆式”的充满违和感的闹剧。



人们与他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文化时,首先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才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

——乐黛云


木兰故事中最为吸引当代人的则是木兰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认同方面的精神价值。木兰故事的主题变迁,是从一个传统孝道典型,变成家国一致尽忠尽孝的典型,到成为爱父亲和自我成功的典型。

——吴保和


区别于经济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文化领域的走出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进而达成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走进对方的心里,传递文化的滋养,既要在“异”中求“同”,在“分”中促“融”,更要在方式方法和渠道平台的搭建上,拓展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共融基础。

——《光明日报》




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张安

本期校对:刘倩


投稿邮箱:misd-zhiban@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