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3分钟系列之:比星座更精细 “二十四节气”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2016-12-09 中国3分钟 中国网


日前,中国古代的一套非常有趣的历法体系“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套体系记录了时间、气候和动植物生长的变化规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p0354788d62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研究星座,实际上星座和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把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分成12区,每个区为30度,这12个区就是我们说的太阳星座;而二十四节气则比星座更精细,它是将黄道分为24等份,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即为一个节气。

    

早在几千年前,二十四节气就诞生了,远早于公历纪年的出现。那时中国的传统农民没有时间概念,但却能随着季节的变化生产作息。借助节气,他们就能知道何时耕种,何时灌溉,何时收割。比如,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其含义就是开始进入春天;接下来是“雨水”,此时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逐渐增多;然后就是“惊蛰”,天气转暖,蛰伏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过来。

    

每个节气都清晰而又充满诗意地展现了不同时间中国的气候景象。随着后来的发展,在公历中还能精确地计算出各个节气的日期,这些日期也是相对固定的,变化幅度不超过3天。

    

这一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历法体系是中国又一令人惊讶的先人智慧,不仅在几千年来推动着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还体现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人的一些精神特征和哲学思想也源于此。


每一项古老的发明创造和文明成果背后,都有人们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的印记。中国现在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还会通过一些习俗活动把祖先的文明智慧延续下来。这是为了记录走过的历史,留传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文化体系。



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业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政府代表团


“非遗”不能永远存留于博物馆里,在挖掘、整理、保护之后,如何让它“活”起来,是理性对待“非遗”的题中之义。日、韩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如日本文部省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能剧不少于一次;官员均以能剧、歌舞伎、狂言等传统艺术招待外宾;古城京都还规定,凡是穿和服出门的女子,打车可享受9折,购物可享受9.5折。而韩国每逢传统节日,从官员到百姓,共同观赏被誉为“人间国宝”的“非遗”,并以多种民间活动来宣传“非遗”。我们对“非遗”,申报热要降温,而保护度则要升级。

——评论员 沈栖




从“非遗”入选项目“缩水”说起


“日历书”火就火在有内涵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李兆彧

本期校对:张安


投稿邮箱:misd-zhiban@qq.com

中国网期待你的作品!

更多“节气”

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