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积钱莫若教子,闲坐不如读书

郑春 新华每日电讯 2019-11-22


来源:群学书院(ID:sacademy)

作者:郑春

苟能发奋自立,则在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以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


——曾国藩


01


1895年12月,冯友兰生于河南唐河县乡下一个大家族里,祖父有一千五百亩地,伯父叔父都是秀才,父亲是戊戌科进士。


家族规矩:孩子七岁上学,女孩子读到十岁后停止。私塾里请教书先生来上课。学生七八人,都是堂兄弟和表兄弟。


课程是先从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书》。读书的方法叫“包本”,也就是一本一本从头背到尾。除了背正文,还要背朱熹的注。此外,读关于典故和辞藻的书,为将来做八股文打基础,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之类。1900年以后,西学东渐,内地河南乡下的家塾也开始学习科普读物《地球韵言》。


这一年,冯友兰父亲到张之洞在武昌办的一所方言学堂任会计庶务委员,冯友兰兄妹随迁。因为方言学堂学生非富即贵,冯友兰父母担心孩子沾染纨绔习气,故而决定冯友兰兄妹在家由母亲督导读书。期间冯友兰背完了《书经》《易经》《礼记》,开始读《左传》。


三年后,冯友兰父亲任崇阳县令,请了一位海归的日本留学生做教读师爷,专门教冯友兰兄妹读书。教读师爷的地位很高,每顿饭必须有一位家族的男性主要人陪吃。在县衙,就是冯友兰做县令的父亲亲自陪吃。


功课四门:古文、算术、写字、作文。古文的教材是《桐城吴氏古文读本》,算术从加减乘除学起,作文每周一次。功课不紧。冯友兰大量时间用来看父亲的书籍和《外交报》以及各类公文。


次年父亲病逝,冯友兰兄妹又回到河南乡下的家塾读书。冯友兰母亲爱子重先生,“束脩既厚,膳馔亦丰,每星期日必置酒以劳师生。


家庭熏陶和父母督导为冯友兰兄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虽然父亲没时间亲自教,但家塾和师爷有效弥补了教育缺位。


1908年夏天,唐河县立高等小学招生。冯友兰考进县高小。次年考入中州公学的中学班。辛亥革命后,上海的中国公学招生,河南省选拔二十名学生,冯友兰顺利考入。四年后,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


读者在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内阅读(资料片)。新华社记者白禹摄  新华社发

 

02

 

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新会乡下,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耕读传家。梁启超深得祖父疼爱。


四五岁时,梁启超祖父开始教他读《四书》《诗经》。说明在此之前他已经过了启蒙关。


六岁后,梁启超开始跟父亲读书,学习中国史和《五经》。八岁开始学作文,九岁能写千字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开始学习八股文。爱唐诗,熟读《史记》《纲鉴易知录》《汉书》《古文辞类纂》。


1885年,梁启超到省城广州学海堂求学。学海堂专治经学,梁启超在这里开始迷上训诂学。这是梁启超第一次上学。别人是中了秀才去教书,他是中了秀才再去上学。以他的年龄和学习内容看,在当时当地堪称鹤立鸡群。个中缘由,家族传承起主要作用。


1889年,虚岁十七的梁启超高中举人。主考官李端棻爱才,以堂妹李蕙仙相许。

 

03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秀才出身,不到三岁父亲就教胡适认字。1895年初,刚三岁的胡适已经识字七百多。父亲去世后,胡适回到安徽家乡四叔父的学堂读书。


因为不用“破蒙”,胡适没有读《三字经》一类的书,而是读他父亲编的四言韵文。其他教材为四书五经,后来还读了《资治通鉴》。


蒙馆学金,每个学生每年两块银圆。胡适母亲望子成龙,第一年送学金六块银圆,并逐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块。要求就一个:为胡适讲书。也就是讲解字句意思。


两块银圆,相当于一个成年劳力一年的打工收入。胡适家孤儿寡母,日子过得紧巴巴,教育投入毫不含糊。尽管是自家叔父当塾师,钱给到位了,效果大不同——有偿家教那时候就有。


小孩子胡适,一下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多年以后还感慨:“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胡适在家乡读书一共九年。课余,借阅了大量的小说、弹词、传奇、笔记,培养了他极为开阔的视野。


1904年,胡适到了上海,六年换了四个新学堂。学习的课程有国文、算学、英文、物理、化学、博物、图画等。


十二年后,胡适考取留美官费生。


葡萄牙皇家阅览图书馆每天吸引着大量参观者来访(资料片)。新华社记者徐子鉴摄 新华社发

 

04

 

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改革的措施却仍在推进。


1901年9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要求各省新建学堂。


1904年1月,公布《 奏定学堂章程》,对各类学堂学制、招生、教育目标等作了详细规定。新式学堂初兴,难免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校管理等各方面不够完善。


冯友兰读的河南唐河县县立高小属于从旧体制过渡的学校。暑期招生由县官主持,坐在大堂上,旁边站着礼房的书吏。县官用红笔在考生姓名上一点,礼房就高声点名,考生答应:“有!”就上前领卷子,到指定地方坐下。


题目发下来,是一篇策论。


几天后,考上的考生集中,县官逐人审视一遍。对考卷优秀的考生会夸奖:“你的文章很好。”学生宿舍三人一间,称为“斋”。斋夫是专门伺候学生的人,端茶倒水。完全是老式县学的一套。学校没有固定的教材。每门功课都是教师自己编。


1912年,中国公学面向全国招生,河南名额二十人,每年二百两银子资助。1913年春,冯友兰入校,读大学预科。


这时的校舍是位于吴淞炮台湾火车站的一座漂亮洋楼,有自己发电的电灯,教师坐火车上下班。公学课程全用英文讲授,再领风气之先。


胡适初到上海,读的是梅溪学堂。梅溪学堂只开国文、算学、英文和体操课。老师上课都讲上海话。教材都是启蒙级别的,如《蒙学读本》《华英初阶》《笔算数学》。学生按学习程度分为五个班。课程学习以国文为主,国文好,英文、算学不好,也可以毕业。


胡适在上海读的第二所学堂是澄衷学堂,这是一所有名的私立学校,教学质量很高,课程设置完整,分班标准也比较平均。澄衷学堂共有十二个班,大约相当于中学、小学各六个班。学堂管理严格,每月有月考,半年有大考,成绩张榜公布。前三名有奖,可跳级。学校学风很好,老师鼓励言论自由,还让学生看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书籍,梁启超的政论文章。


胡适在上海读的第三所学堂是上海公学。1906年春开学,由留日学生回国创办,师生中的革命党人很多。学校没有职员和学生界限,民主氛围浓厚。学生有剪掉辫子、身着洋装的,有穿和服、拖木屐的,有戴老花镜、捧水烟袋的。开设的课程英文、数学、博物、体操等。老师用普通话讲课,开了普通话教学的先例。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博物等课,开始都是日本教师,由懂日语的学生担任翻译。


05

 

齐白石,生于1863年的湖南乡下,他是长房长孙。可是,“我们家,穷得很哪!


齐白石四岁的时候,祖父把他抱在怀里,柴灰做纸、火钳当笔,开始了他的识字启蒙。祖父只认得三百来个字,教到齐白石七岁时候,只能望着他叹气。好在外祖父是个教书先生,到他的蒙馆读书束脩就免了。那时候,学生入学是件很神圣的事,老师享受学生跪拜。


1870年元宵节后,虚岁八岁的齐白石入馆,先拜孔夫子牌位,再拜老师。蒙馆离家三里地,每天由祖父接送。呵呵,这个习惯传承了一百多年。蒙馆学习的教材先是文字启蒙读物,有《四言杂字》《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之后读《论语》。学生只管背诵,老师不讲解。书法也是一门硬功课,这时候书法是打基础,描红。


蒙馆老师有把戒尺,常常拿起来吓唬人。真有学生淘气,老师也会用戒尺打手心。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


齐白石家里穷,到了秋天收稻谷时候,他得在家帮忙干活,于是,齐白石的童年求学戛然而止。算学历,私塾一年不到。


以后,齐白石再没上过学。绘画、刻印、书法、做文、写诗都靠拜师自学。穷人家孩子读书,正像陈独秀说的那样:“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供给儿子读几年书,好歹能写出百而八十字,已经算是才子。


齐白石的成功,是个小概率事件。


往期文章

 副省级领导经验之谈:你凭什么在办公室立足?

 向毛泽东学开会方法

 人民日报:上级要善做“李云龙”下属的后盾

 关山远:唐朝立国之初的劲敌为何兵败如山倒?

 史上最强清代女学霸,你真不是穿越过去的?

 关山远专栏:古代“夸夸群”曾是“围猎群”

 美女学霸教5万多穷孩子写诗,登《我是演说家》

 山沟里的弟弟 青海,半边人间半边仙

 上海,为什么是上海? | 跟苏轼游杭州

 宁夏为何没高铁? 徽州在哪里?

 谁改变了甘肃? | 没了靓汤,广东人怎么活?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