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敦煌、西安碑林……国际博物馆日,我们请来这些大咖给您荐“宝”|草地周刊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
在2020年这个注定被历史记忆的年份
本届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1974年6月
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时
将博物馆定义为
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
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之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际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借助新的技术手段
越来越多的人足不出户却与世界发生着连接
而随着中国各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线上展览、线上直播等形成热潮
疫情期间
许多博物馆都推出了“云游”新体验
无论选择实地探访
还是“云端”遨游博物馆
在这个将人类历史汇于眼前的场所中
身临其境地体味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邀请多位博物馆人
带您走进博物馆的世界
中国国家博物馆
郑艳|副研究馆员、策展人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共同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
因此,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我想和大家分享和推荐的是国家博物馆将于下个月举办的两个与之相关的展览。一是“见证——战‘疫’摄影展”,二是“众志成城——抗疫主题美术作品展”。
这两个展览分别从纪实和艺术的角度,展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博物馆人对于本次疫情的感受和思考。这是两个不仅关乎审美的展览,更是希望触及观众心灵乃至灵魂的展览。
欢迎大家在下个月走进国家博物馆,近距离欣赏这两个展览,记得要网上预约。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湖北省博物馆
方勤|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今年的“5·18”博物馆日有点特别,我们是在“云端”观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以收藏青铜器、丝绸等文物见长。最值得看的藏品首推曾侯乙墓出土的系列文物。
曾侯乙墓至今还是一个考古传奇。墓里出土的青铜器达10吨重,其中有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编磬、琴、瑟、建鼓等,是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其中有青铜器铭文3755个,这些铭文记载了中国2400年前最高的音乐成就。
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另一个不能不看的是楚文化展,这里有著名的越王勾践剑,还有漆器的车马出行图,充分展现了楚人的飘逸和浪漫的情怀。
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性展厅——梁庄王墓出土文物。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银玉器有30多公斤重,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个金锭,上面有“西洋等处买到”“永乐十七年”等字样,表明是在1419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来时,从西洋买回的,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见证。其中有一件重达200克拉的无色蓝宝石,是考古中出现的最大蓝宝石。
在亚洲文明展中,有一个重要的镇展之宝——元代的青花四爱图梅瓶,被称为瓷器中的“熊猫”。上有王羲之、林和靖、陶渊明、周敦颐四位文人雅士的头像,十分罕见,值得一看!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5·18”,我在云上博物馆等你!
敦煌研究院
赵声良|敦煌研究院院长
在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当中,博物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地方。
我希望博物馆能深入人心,因为它是古代人类文化遗产汇集之处。古往今来很多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精华,都聚集在博物馆。
在博物馆,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了解人类发展的文化、历史。
敦煌莫高窟是一个遗址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可以感受古代平等、包容的精神,也可以体会到当今世界文化的走向。
欢迎大家到敦煌来!敦煌有很多文化的精华。比如45窟是唐代最精华的洞窟,61窟有巨幅的五台山图,在148窟可以看到大卧佛,在96窟可以看到唐代35.5米高的大佛,等等。
我希望大家到敦煌来感受古代文化,感受古人智慧的结晶。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河南博物院
马萧林|河南博物院院长
博物馆是收藏历史、见证历史的地方,大家走进博物馆,可以了解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发展脉络。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希望大家走进博物馆,去着重感悟自然史和人类史当中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人文与自然遗产的重要文化教育机构,它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功能和责任。通过参观博物馆,大家可以获取新知识,汲取正能量。
欢迎大家常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云游”链接
湖南省博物馆
段晓明|湖南省博物馆馆长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千万年湖湘人杰地灵。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湖南省博物馆将与您一道携手打造一座共建、共有、共享的“我们的博物馆”。
我为大家推荐的是我馆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大禾人面方鼎,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以人面主题为纹饰的青铜方鼎。从整个面部特征看,双眼圆睁、颧骨突出、嘴唇紧闭、双耳肥大,造型非常精美,层次非常丰富,而且器腹内还有“大禾”两个字,是一件难得的青铜器。
这件青铜器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1959年,该件青铜器在湖南省宁乡县出土以后,已经碎成了十来片,当地的农民以废铜卖给了废旧公司。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知道这个信息后,马上派员赶到了废旧公司,在他们的仓库里找到了十余片残片。经过专家精心的整修后,恢复到了现在这个样子,使一件国宝重器能重见天日。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云游”链接
西藏牦牛博物馆
吴雨初|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袭击了整个人类。历史不会中断,生活还将继续,人类仍将继续前行,博物馆也会继续延续自己的使命。欢迎大家继续到博物馆参观,关注博物馆事业。
这里我想向各位朋友介绍一件西藏牦牛博物馆藏品,这件藏品很特别,是一枚铜镜。铜镜可能在各个博物馆都能看到,但西藏牦牛博物馆这枚铜镜很不一样。
它的年代大约是西汉时期,经过很多专家鉴定,认为它就是出自青藏高原。这枚铜镜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在它的铁柄上方,有一头小小的牦牛,非常精美,欢迎大家欣赏。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周娅|志愿讲解员
我是一个退休老太,是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博物馆是一个扶老携幼经常要去的地方,走进博物馆,要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到博物馆不是立正,是稍息。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三国志”展。在这个展览里,有曹操大墓出土的一件魏武王用的大戟,这件大戟带着魏武王曹操曾经用过的痕迹。
也许有些历史的真实我们永远也不能得知,但是出土的文物会“告诉”我们。文物的这种特性是任何文献不可代替的。我们走进博物馆,可以在一件件文物中,去感受那个时代。
博物馆是我们终身的课堂,巫鸿先生一再说:大家一定要看真的,任何印刷品、任何仿制品都不能代替那种真实的所在。
到了假日,我们扶老携幼,走进博物馆,来感受着文化的雨露。让我们在博物馆优雅地老去,当我们老去时,每一条皱纹里,都是睿智;每一缕霜发上,都是阅历。让我们老得有尊严,老得有风度。还犹豫什么呢?欢迎走进博物馆。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西南联大博物馆
李红英|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命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在昆明合组西南联大,八年间坚持办学,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栋梁之材。西南联大博物馆就是为记载这段艰辛而又辉煌的办学历程而建。
我想为你介绍一个特殊的展品,西南联大校徽。这枚校徽的形制是由一个等边三角形里套有三个等腰三角形组成,寓意三所学校精诚合作。
最有意思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号都刻在了校徽的背面,因此每一枚校徽都是独一无二的。联大的学生一生都珍藏着这枚校徽。这也是他们读书、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人生历程的见证。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北京天文馆
朱进|《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到了,北京天文馆近期为大家组织了很多线上和线下的活动,比如云看展、空中课堂,以及各种网络的天文科普资源,期待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非常期待和大家一起,在北京天文馆的球幕剧场里,欣赏壮美的星空,了解神秘的宇宙!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西安碑林博物馆
白雪松|一级讲解员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的书法圣地,在这里你能看到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张旭、怀素的书法真迹。甚至不止是碑石,还能看到昭陵六骏这种大国宝。
它是李世民目前名气最大的国宝。据说当年李世民就是骑乘着这六匹战马奔赴沙场。只要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包管您得偿所愿,满载而归!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北京自然博物馆
董晓毅|志愿讲解员
我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做讲解服务已经5年了。从带孩子走进博物馆,到成为志愿讲解员,自然博物馆与我相伴了十余年。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爬行动物”展厅中,身长26米的马门溪龙,讲述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植物”展厅中上千件标本,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植物世界。走进“人体”展厅,您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厅中,数百件标本提示大家,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北京自然博物馆“爬行动物”展厅
在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希望朋友们走进博物馆,在这里参观学习,参加志愿者们精心准备的科普活动。期待在展厅中与大家见面,朋友们也可以关注北京自然博物馆志愿者微信公众号,我们在线上线下陪伴您!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监制:谢锐佳
策划:强晓玲、姜锦铭
统筹:姜锦铭、强晓玲、李牧鸣
记者:王长山、喻珮、张玉洁、袁月明、柳王敏、杨一苗
文案:刘小草
剪辑:张博令、张丹(实习生)
海报:陈琰泽
校对:饶小阳
草地·访谈|BBC纪录片《杜甫》火“出圈”,我们采访了该片导演
草地周刊|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不排除是黄帝时代都邑所在
草地周刊|明史大家南炳文:冷坐“板凳”一甲子,为留“信史”在人间
说人解史|国际护士节,当“第一个护士”遇上“第一个战地记者”
说人解史|五十载后犹巡天:揭秘“东方红一号”决策研发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