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永玉:“木刻是个累活,就这么刻了我半辈子”|草地·观展

韩浩月 新华每日电讯 2020-11-20

首发:9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韩浩月

 

黄永玉把“入木”两字写得入木三分。这两个字,是他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办的版画艺术展主题。像以往开办展览一样,这次他也给自己的版画展写了序言,其中有一句他这么说,“木刻是个累活,累上瘾改不回来了,就这么刻了我半辈子。”


黄永玉 黄大1991于翡冷翠  20cm×29cm  1991年


黄永玉对这次版画展十分重视,他手举着印有“入木”的精美邀请函,在沙发上摆出顽童般的造型,拍了一幅照片。开展当天,他很时髦地连线“检阅”自己的作品……木刻,这一逐渐离大众远去的艺术表现形式,借黄永玉之名,再次引起了关注。

  

黄永玉对版画展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把妻子张梅溪出版的童话书《在森林中》中所有插图都展出来。这是他对妻子的一种纪念(今年5月,张梅溪于香港去世)。


森林小学 30×39cm 1957年


张梅溪永远是黄永玉版画的第一位欣赏者。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年轻时的黄永玉兜里没钱,在理发和买木刻板之间犹豫,张梅溪让他去理发,约好等会儿门口见。黄永玉理完发出来,张梅溪正手捧着一块崭新的木刻板,送给这位落魄的年轻艺术家。

  

木刻与黄永玉的青春、爱情、艺术、生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他说木刻“刻了我半辈子”,也可以理解成,木刻曾经是他生命中最重要、最深的印痕。12岁的黄永玉离开湘西到厦门集美学校,抗战爆发集美学校迁到安溪文庙后,黄永玉开始学习木刻,雕刻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在各地报刊上,引起很多关注。学者李辉这样评价黄永玉木刻的“横空出世”:“黄永玉的精彩亮相,可谓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的一个惊喜。”

  

木刻,的确是黄永玉作为艺术家成名道路上的第一块“敲门砖”。1947年,沈从文的著名作品《边城》中就出现了黄永玉的木刻插图。


翠翠和爷爷 13.5×18.5cm

1947年 沈从文小说《边城》插图


1948年,时任《大公报》副刊编辑的萧乾为24岁的黄永玉在香港举办了首次画展。《良友》画报的主编马国亮熟悉鲁迅身边的诸多木刻家,但对黄永玉刮目相看,“他竟是这样年轻,和他成熟的作品很不相称。”汪曾祺后来给《大公报》撰文,称赞黄永玉的木刻作品里,有着和性格高度一致的“一种童话似的快乐,一种不可损伤的笑声”。


带着“流亡王子”头衔的小鸭 18.5×28cm

1953-1954年 冯雪峰《寓言》插图

  

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黄永玉的木刻创作基本停止,开始转向其他艺术领域,他写作、雕塑、画紫砂壶,每一样都取得非凡成就。近年更是以自传体“大工程”《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写作而令人钦佩。在社交媒体时代,凭借黄永玉金句,他成为“风尚人物”…………种种光环之下,他的木刻成就反而被掩盖了。


黄永玉累计创作了300余块版画作品,幸运的是,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保存了下来,其中一些早期作品,是专为本次展览从香港装箱带回北京的。在黄永玉看来,打包带回的不仅是他一笔一画刻下的作品,更是一份记忆,就像他所说的,“我怎么活过来的?要不看到这些木板,我几乎忘记了。唉,千山万水贴着肉的、贴着肉的什么呢,贴着肉的骨头吧!这一堆骸骨啊!”……历史、记忆与情感,此刻汇聚在一起,任谁,都会心生感慨。


齐白石 24×34cm 1954年

  

黄永玉的木刻作品,有风格的不同,但却没有起步期、发展期与成熟期的区别。在他刚开始发表木刻作品时,就已经有了大家风范,原因恐怕在于,他通过自己手中的刻刀,往一块块木板上注入了太多的热爱、纯真、快乐。他有一幅看上去有些“例外”的作品,即1948年为诗人陈敬容一首同名诗而创作的《逻辑病者的春天》,这幅很抽象、很当代的作品,至今看上去仍然耐人寻味,据说黄永玉自己也偏爱这幅作品。


逻辑病者的春天 26×18.7cm 1947年


在版画爱好者心目中,黄永玉在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大幅木刻《春潮》是经典代表作之一。版画中一只巨大的鼠鲨跃出海面,等待着它的是两个渔民抛出的长矛,在鼠鲨身下,是汹涌激荡的海潮,还有大大小小的其他鱼儿。画面动感奔涌,生机勃勃,在危险与多变的气息中,洋溢着一股生命的力量,值得久久凝视欣赏。


春潮 40×55cm 1961年


1953年,刚从香港回北京定居不久的黄永玉来到云南,根据撒尼人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创作了一套十幅木刻版画。鲜艳的色彩、细腻的线条以及辨识度很高的民族特征,使得这套作品几乎成为他流传面最广的版画。最好的致敬是被借鉴,音乐歌舞故事片《阿诗玛》以及销量很大的阿诗玛香烟,在人物造型上都能明显看出借鉴了黄永玉的木刻。一个凝固于版画上的人物形象,也因而更生动地走进了大众视野。


阿诗玛 25.5×12.9cm 1955年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也被认为是现代木刻的拓荒人。1930年前后,他不仅出版了《近代木刻选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等画册,还亲自租场地举办了三次木刻展,为西方版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木刻艺术的碰撞制造了机会。鲁迅的这个做法,也被认为是增强了20世纪中国艺术创作的丰富性。


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工作者 35×45cm 1954年


在整个木刻创作评价体系中,黄永玉的作品被认为可以满足所有专业上的“尺子”的衡量,是中国现代木刻创作者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8年,老舍在《谈中国现代木刻》一文中写道:“他们必须张大了眼睛和耳朵,去观察注意周围的世界,从他们观察所得,便产生了现代的中国木刻。”黄永玉前半生的艺术创作便是如此,他从身边的世界捕捉画面,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将那个时代的生活与艺术,定格于一块块木板中,这是他前半生的追求,也是他越擦拭越锃亮的荣耀。


图片来源:“北京画院 ”微信公众号


草地周刊|告别“女儿的命”

草地周刊|今生有个教书梦

草地周刊|沉眠水下的《大刀进行曲》诞生地,曾是长城抗战主战场

草地周刊|深圳特区40年,3万人变2000万,是他们成就这座城

神州风物|高寒无人无路无图,他们跋涉2000多公里为长江源头“体检”

神州风物|除了国民下饭菜,这里还有“杨贵妃最爱”

神州风物|重走“萧关古道”,看西海固“脱胎换骨”

说人解史|这里曾是大后方最大“兵工厂”,供应抗日军队三分之二枪械弹药

说人解史|“一死报国,来生再见”,九旬抗战老兵追忆衡阳保卫战“最后一电”

说人解史|生于“受降之城”,他用12年绘制19幅油画还原对日受降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李牧鸣 | 校对:饶小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