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激昂铿锵的志愿军战歌,原来是新华社电文“催生”的!

强晓玲、张博令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1-16

7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在这场二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中,新华社作为唯一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建立分支机构的国内新闻单位,共派出了100多位记者、编辑及工作人员赴朝

耳边是隆隆的炮声,头顶是美军侦察机,手中的笔仍在纸上沙沙作响。通过设在“水帘洞”里的前线编辑部,新华社发出大量的消息、通讯和述评,国内民众得以了解战争形势,国际社会得以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志愿军战歌歌词是他们“发现”的;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儿女”是他们“发掘”的;有记者甚至还临危指挥了战斗……

他们记录报道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有的入朝24小时就牺牲了,有的在停战协议刚签署后不久倒下了。7位新华社新闻工作者永远留在异国的土地上

70年弹指一挥间,追思从未远去,让我们走近朝鲜战场上这群塑造“最可爱的人”的新闻工作者,走近这支以笔为枪保家卫国的“笔墨劲旅”

首发:10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强晓玲、张博令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1年8月,新华社的记者编辑们,像大多数志愿军战士一样,就是唱着这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奔赴朝鲜战场的。而这支激昂铿锵、动人心魄的“战歌”,正是源于新华社的一篇报道,采写这篇报道的是首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陈伯坚。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中,展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小草摄


1950年9月,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大举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悍然轰炸了我国境内的一些村庄。


此时,作为新华社资深记者,陈伯坚已从新华社三野总分社调到总社军事组工作。10月2日,新华社社长陈克寒找陈伯坚谈话,告知由于形势的发展,组织要派他到东北边防部队。


10月12日,陈伯坚从北京启程经沈阳前往安东(今丹东),到刚刚组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报到。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新华社记者陈伯坚、林麟、李耐因、徐熊等先后随军入朝,进行前线采访报道。


期间,在某炮兵部队战前动员的采访中,连队墙报上一首表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诗引起陈伯坚的注意,他赶紧抄在笔记本上,在文字上略做了修改,如原文中“迈过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打败美国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帝野心狼”等。

  

很快,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中旬,陈伯坚随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进行战地报道。此前在安东部队采访记下的那首诗,始终萦绕在陈伯坚心头。


新华社朝鲜北部某地二十五日电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是记者在前线上的中国人民志愿部队中听到的广泛流传着的一首诗……


1950年11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陈伯坚的战地通讯《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志愿部队》,文章的开头他引用了自己曾抄录的那首诗。次日,《人民日报》刊登题目为《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并将这首诗编排在报纸醒目位置。


陈伯坚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

  

报道播出后感动了无数国人,著名音乐家周巍峙当即为这首诗谱了曲,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由于当时报道中并未提及诗的作者,也未署记者名,“战歌”发表初期,词作者署为“志愿军战士”。


“1951年3月,陈伯坚从朝鲜战场回国休整,总政的工作人员找到他,说要把这首歌曲获奖的一笔奖金发给他。”陈伯坚的夫人胡修亚生前曾对前去采访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高级编辑万京华说。


抗美援朝时期,新华社先后派出大批记者赴朝参加新闻报道工作,图为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部分记者在朝鲜战地合影。前排右起:普金、高向明、何友、陈伯坚、于逢源、朱承修、刘尔宁、何日红;后排右起:崔佳山、刘紫池、殷步实、戴煌、苏群、李方诗、王玉章、成一、徐熊、纪兆璞、曾思明、谢芝麟、丁德润、路云、李翼振。


原来,工作人员在查询歌词作者时,听当时正在北京的新华社平壤分社社长刘桂梁说,作者可能是陈伯坚,“因为他曾在安东听陈伯坚当面诵读过此诗。”


陈伯坚听后赶紧向来人说明,自己不是诗歌作者,“真正的作者是某炮兵部队的连指导员,但部队番号和姓名已不记得了。”正是根据陈伯坚提供的线索,后来有关部门终于找到了这首诗的原作者麻扶摇。


本组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社史馆


说人解史|春梦无痕: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上)

说人解史|春梦无痕:苏东坡的人生地理(中)

说人解史|这块来自皇宫的“超级”大月饼,背后藏着哪些故事?

草地周刊|大成之城:北京紫禁城的六百年

草地周刊|跟随莫言贾平凹等6位作家返乡,与文学重逢

草地周刊|带你走近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吕克的诗歌世界

神州风物|千年岳麓,何以弦歌不绝?

张爱玲诞辰百年|止庵:张爱玲文学的与众不同之处

草地·观展|锅碗瓢盆,怎么也被请进了国家博物馆?

草地·访谈|假如城市变成人,广州会是什么样?


监制:姜锦铭 | 责编:刘小草、李牧鸣 | 校对:饶小阳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