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帆诗论】白林中:表现意境的十种常用方法

白林中 云帆诗友会 2022-04-30


白林中

浅谈我的创作体会

        意境问题向来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的核心范畴。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还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对此,当代不少诗词艺术家、评论家这样表述,意境(或境界),是由意象(即“意中之象”。如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春蚕”、“蜡炬”等,都是作者的意中之象)组合而成,是作者对客观事物产生感悟后心灵之境的真实表现。意境不仅使人的内省力和外观力在心理过程中融为一体,而且又使情思与景物在艺术表现中融为一体。意境是植根于现实生活而以意象语言构筑的艺术天地。


        但是,进一步研究,综览古今中外许多作品,包括从我的诗词作品来分析,却又可以看出意境依人的审美需要,在造境、写境的艺术表现方法上往往是迥然不同的,是丰富的,多样性的。

        


        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我的体会是,表现意境的方法尽管五花八门,但最主要的、最常用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十种:


        一、童心不泯,借鉴儿时的思维。


        我们都是从儿时的生活走过来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儿时的那种对世界万物充满的陌生、新鲜和好奇,包括连带产生的思维,是和长大成人后截然不同的。在儿童的心目中,似乎什么都是动态的,静态的东西也是动态的,也是有生命的,比如儿童常常容易想到和认为星星一定是挂在天上的,月亮里肯定住着人和小白兔,花草树木晚上悄悄说话能听见,等等,都说明了人在面对一个陌生、新鲜、好奇的事物时,思维必然是活跃的,而由此产生的自然是一种如梦如幻般的意境。


        这就是我们有时候一定要借鉴儿时思维的理由。保持一颗不泯的童心,借鉴儿时的思维,在意境表现上有时是会别有一番天地的。


        1980年8月,我到青岛开会,住在海水浴场旁边的汇泉宾馆。那是我头一次见到大海,并且住地与大海为邻,每天下海游泳三次还不过瘾,特别是晚上在海里仰泳时,天幕罩在海上,月亮照影就在耳边的水上一晃一晃,天上的星星也一闪一闪,大海宛如母亲的胸膛,而自己却无比渺小,顿时思维活跃、浮想联翩,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进入了梦幻般的世界。带着这种感觉,我创作出了古风《夜泳》:

        天当罗帐海作床,月亮弯弯伴我躺。

        头枕波涛脚蹬浪,两臂轻轻荡双桨。

        满天星星眨眼睛,夜幕为我披衣裳。

        忽觉大海像慈母,我似婴儿卧母旁。


        这完全是借鉴了儿时的思维。试想,当时如果不能保持或调动起一颗不泯的童心,恐怕这首诗就不会是这样的味道了,其中美好的意境也一定会相去甚远。



        二、富于想象,让联想、幻想的脑细胞兴奋起来。


        平生偏向以扩张升腾造境的李白诗中写:“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确是一种极度夸张、甚至不着边际的幻想式诗句。但是这样的诗句为什么能够产生深刻的艺术魅力而千古不衰呢?究其原因,就是诗人在一些意境表现上,具有着超出常人且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也就是古人所称之为的“神思”。不少作品,之所以能够达到由实入虚而虚实相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如果不具备这种超常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奏效的。也就是说,有些作品,当激情所至时,要富于想象,要让联想和幻想的脑细胞也一起兴奋起来,由此产生出新的浪漫色彩,是进入艺术境界的一种重要方法。


        有一次我陪外地来宁夏参观的客人到沙湖游览时,客人们纷纷议论说,塞上荒漠之地,哪来这么多清澈的湖水,芦苇丛生,野鸭成群,坐着游艇从芦苇荡中穿过,游哉悠哉,感觉比洪湖还美。客人们的这些感受引发了我的想象,我的脑细胞一下子兴奋起来,脑际浮现出了电影《洪湖赤卫队》的场面和《洪湖水浪打浪》那首优美的曲调,并联想到了沙湖所在地的昔日平罗前进农场里,许多支援宁夏建设几十年,至今仍健在或已经辞世的外地移民,献了青春献一生,献了一生献子孙的动人事迹。在这样一种思绪氛围中,我自然而然构思的《沙湖》应运而生:

        何时落下洪湖水,芦荡飞舟戏鸟追。

        赤卫队员犹健在,同描边塞不思归。


        吟颂沙湖的诗很多很多,但这一首之别出心裁,则缘于这样一次旅游。

        还有一次,我在宁夏贺兰山住了一宿,当傍晚面对起伏奔腾势如骏马的贺兰山和塞北的荒漠大地时,我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脑中不由地产生了联想,假如我能骑着这匹山一样雄伟的神马,顷刻间把五岳的绿色驮回来长满这些山川该有多好。当然,明知这是不着边际的幻想,但我却意识到思维进入了一种诗意的状态,这个意境是很能表现出勤劳的塞北人民对绿色家园的追求的。于是,我的《夜宿贺兰山梦骑》腹稿一夜间出来了。第二天下山回到银川市家中后,随即初稿敲定:

        枕边骏马贺兰山,载我奔驰五岳间。

        翠色裁回栽塞北,群荒入夜化芊芊。


        不仅如此,有时候还要敢于全方位地幻想。举一个例子,关于月升月落,在受到一些神话故事的启发后,一天晚上,当我拟写咏月诗的创意自然定格在浪漫的想象状态时,幻想的脑细胞一下子随之兴奋、大胆甚至荒诞起来,但我却感到了正是这个幻想,我的与许多咏月诗之意境全然不同的一首《咏月》诗出来了。这就是:

        都知海上生明月,难解其中缺又圆。

        只为穷追寻落日,裁回光亮照人间。


        这首诗,被一些熟人看到后,认为既绕有趣味,又情志饱满。其实这完全是得益于从联想和幻想中提取出来的新境界。


        三、畅开胸怀,拥抱大自然。


        我自小热爱大自然,喜欢野外,喜欢大自然的百态千姿、山川草木和雪雨风霜。多年的创作实践,使我对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就是,畅开胸怀,去感受、去拥抱大自然。因为大自然能给我们才思,能给我们灵感,能给我们创意,能给我们境界。大自然是诗,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向大自然要诗。这是我的一种体会。


        记得有一次到黄山开会,当我面对那些瑰丽奇绝的自然风光时,顿感胸怀畅阔,大自然与我融为一体,无处不诗,无处不词,只恨自己才疏学浅,不能一一录下。尽管如此,慷慨的大自然仍然成就了我好几首自认为尚可之作。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我认为完全是大自然送给我的:


        山路来时清可数,回头却立白云中。

                                (《连心锁》)

        远处凡尘近处仙,石阶送我白云间。

        青峰捅破千重雾,日照天光纳万端。

                            (《天都峰》之一)

        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曾经说过:“画是无声的诗,而诗是有声的画”。这“声”即是语言,落到纸上,自成文字。我们通过诗中的文字,不由地触发想象,从而达到如见其画一样的直观效果。应该说,真正的诗,是可以作为画来欣赏的。这是一种最高境界。大自然送给我的上面的那些诗句,本身就是一幅幅如入仙境般的画面。


        在畅开胸怀,拥抱大自然时,有时还有一个情景互生的问题一定要处理好,特别是当情景志融为一体时所产生的意境,往往能使人振奋、感动,甚至回味无穷。比如我下面的诗句:


        危岩出海天边卧,人在云中不愿还。

                            (《西海与北海》)

        凝神岳帅提枪处,阵阵松涛过断崖。

                                (《苏裕口》)

        登高称好汉,路在彩云间。

                                (《张家界》)

        瑶液何时落半山,皇娘洗面不知寒。

                                  (《天池》)

        这些句子中的意境,已不同于一般的大自然纯景诗,从而咏意升华。这些,都应归功于畅开胸怀,感受、拥抱大自然的结果。



        四、 融入物中,感悟新的意境。


        在我的作品中,咏物诗占有不小的比重。有人说,咏物咏物,所咏之物怎么好像具有着人的思维情志一样。其实,这是一种物我交融。是“有我之境”。其表现方法就是知物知我,物我合一,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我的情志感受合二为一,从而感悟出新的意境。现以我的两首作品为例,说明这种体会。


        第一例是《鹰》。我是这样写的:

        翱翔万里险峰栖,四海为家傲碧溪。

        敢上天涯搏雷电,不同燕雀比高低。

        为了写这首诗,记得我当时的思绪完全沉浸在鹰的世界里,仿佛自己就是鹰,四海为家,飞在高高的蓝天上俯视着人间。列宁说过的话“鹰有时可能比鸡飞得低,但是鸡却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时时在耳边回响。怀着对鹰的崇敬,结合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与鹰沟通了,交融了,意境出来了。而我,却已经被“鹰”化了,好几天都没有从“鹰”中回来,睁眼闭眼满脑子都是这只鹰及其作品中的境界。类似感受,在《军马》、《咏牛》、《鹧鸪天·骆驼》等作品中也都有过。


        第二例是《十六字令·风中即景(秋)》。我这样写道:

        风。瑟瑟秋声遍地橙。纷飞叶,志在沃无穷。

        写这首词时的意境,完全是出自秋天我从林中穿过时的感觉,记得当时我踩在厚厚的落叶上,不知怎么,想到了来年的遍绿,感到眼前无数飘飞的落叶,正是对来年遍绿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牺牲”,是一种了不起的功绩。就这样,我被“叶”化了,与“叶”沟通交融了,成了这纷纷飘落的秋叶中的一片。这样,意境出来了。我用“志”和“沃”这两个字,为这些纷飞的落叶喊出了一句公道话,表达了落叶照样伟大的胸怀和远大志向。同样的感觉,还见诸于我的其他咏物作品中,如《咏梅》《咏雪》《生查子·冬松》《菊花》《竹》等。


        由此可以看出,咏物时我笔下的物,除了具有物的基本成份外,自然包含了不少我的成份,也蕴藏了部分主观的美学成份。这时的物,不仅与我交融,且超出了我,变得高大而完美了,作品的新的创意也就自然优而美之,境至高格。


        五、 抓住感觉,定格激情与活力。


        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五味七颜,构成了社会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和全方位,融入了“境”与“情”的方方面面。而人的激情与活力,则遍布其中。但是“境”与“情”又都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这就需要诗人在有感欲发时,能够迅速地抓住这种感觉所产生的意境,定格这种激情与活力,并及时地把它“发”出来,即用笔写下来,表现出来,把这种意境留住。苏轼曾经说过的“作诗火速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就是给诗人们的最中肯的提醒。


        我的不少作品,如《念奴娇·贺兰山麓》《满江红·宁夏》《水调歌头·井冈山》《水调歌头·银川植物园》等,都是在我及时地抓住了感觉后,定格住这种激情与活力,尽快地用文字把这时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有时,也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有感而未发,错失良机,没能定格住这种激情与活力所产生的意境,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事后怎么也找不出当时的感觉和那种意境,因而造成了“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遗憾,使一些本该去写的东西无法再写了。


        六、 直面生活,诗化情志感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应该说,这是至理名言,千古难移。从一个层面上,它反映了诗词发展应具有的直面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对诗人来说,这个特点带来的情志感受,应该不是口号,不是杂文,也不是散文,而是诗化。


         当然,这种诗化的情志感受,反映自己最贴切、最直接,如我的《雁塔怀小妹》、《新春感怀》等。应该说,这是诗化情志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作为一个诗人,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应该不能总是局限于自身,而是要较多地从个人的小天地里跳出来,用笔去更多地碰撞社会现实,去换位思考,去反映人民大众,甚至“超然物外”。同样,这里也有着一个被王国维称之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表现方式及深度问题。


        这些年,我负责本单位对宁南贫困山区一些农村的扶贫工作,下乡频繁,感受颇多,而自身的感受更多。但我不能光是表现自己。相比而言,表现一个艰苦奋斗、努力摆脱贫困的广大农民群体实施宏图大业的事迹和成果,要比抒发个人的情志感受大的多,有意义的多。他们才是真正需要表现的。于是我直面农村生活,聚焦创意,写出了不少关于农村扶贫题材的诗词,其中有的如《水调歌头·与荒山对话》《带子田》《村民代表大会》《山村变》《农民文化培训中心》《棚养牛羊》等,都很快被相关报纸登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对于我国1998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斗争,当时我也是不去表现自我感受的,而是聚焦于整个荧屏和报纸来拓宽视野,通过几个不同的层面来反映广大军民携手并肩战胜洪灾的宏大场面和动人意境,由此从一个广阔的意义上诗化情志感受,写出了《抗洪组歌》。


        《宁夏军营》这首诗,同样是在类似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本来准备到沙漠采风,写一下沙漠的。但是,车过某地时,面对大漠孤烟,古堡黄沙,我看到的却是军营战士壮美的生活和威武的训练场面,情志感受一下子发生了转移,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决定不写沙漠给自己的感受了,而是要写他们,写军人,要把此时的感觉所产生的意境表现出来。趁着这股劲,当天晚上,我的《宁夏军营》一气呵成了:

        大漠平沙冷月清,风烟塞外伴军营。

        边关无战虽年久,烽火台前照练兵。

一些在宁夏边塞当过兵的熟人看到此诗后,很喜爱,怕记不住,还抄下来带走。


        综上所示,我们只有直面生活,诗化情志感受,不仅表现自我,更要立足和着眼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与人民大众,才能抓住创作的主流和主题,才能不断地产生出诗的新的境界来。



        七、 在稳定性、连贯性思维中注入对比。


        人的思维活动,在面对自认为熟悉了的客观事物后,往往具有稳定性和连贯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昨天的感觉和印象形成的思维定式,今天不变,明天也不会变,有的甚至长久难变。但是,客观事物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客观事物原有的“陈”中去寻找、去体会“新”,去注入对比。这样,才能够对我们已有的思维定式即时调整,使主客观世界不断吻合。从创作的角度看,同一熟悉的题材,一般来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仍然可以多次去写,但是却要表现出每次的新意来。罗丹在《论艺术》中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指的就是这种新意。而新的意境,诗人表现的敏感力,则必须通过对比的注入,观察和感悟,从新的“陈”中获得。


        韶山和中英街,我分别去过多次。就主体物而言,我感到没有什么变化。一个是一所保持着原址原貌提供参观瞻仰的农舍,一个是一条业已历史形成并相对固定了的商业小街。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不可能有什么“新”的变化的,人们对它们也是早已形成了稳定和连贯的思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次次都有创意,就只能“陈”中取“新”了。


        在韶山,我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农民的叙说,以及人们心态和环境的变化来增加新的感受,从每次的对比中和自我认识上获取新的创作意境。在中英街,我则注重于香港回归前后的细节变化,从挂旗到巡警,以及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人们心态上感情上的对比和变化,从而使自己每次的感受都有不同,创作的意境也就自然各不相同。


        这样,针对同一题材的不同感受,我创作出了《二到韶山冲》《三到韶山冲》和《四到韶山冲》及《中英街》《二到中英街》《三到中英街》,将不同的意境不断地阶段性地表现出来,使之“陈”中见“新”。


        八、 直抒胸臆,开门见山。


        在诗词创作上,一般来讲,造境和写境的典型方法无疑是含蓄。诗文创作是要讲求含蓄美的,是要讲求作品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但是,运用何种手法来表现所要反映的对象和表达自己的情志,却是要因时因事,因主客观情境的不同而定了。一些历久弥新、动人心魄的诗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等,却只能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只能用辞义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的手法直接表现,使别人无从曲解。这样,含蓄和直抒,就成了意境表现、创作技巧上的两种不同风格。


        在我的作品中,这类诗也不少。我的《观沧海》,就直接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截了当写道:

            扑面天开处,平洋眼界宽。

            胸怀师大海,领略纳千川。

        这样写,直抒胸臆,意境明白晓畅,感受痛快凝练。还有我的《读史杂感》《人生感言》《在南方考察学习有感》等作品,都是采用了直抒的表现手法,使之在有限的字数里,能够尽量多地去把感受明白无误地 “和盘托出”,而无须运用含蓄的手法,“曲意委婉”。


        我的看法,直抒胸臆的诗词,决不等于平、露、浅,更不同于“口号的堆砌”,而是一种肺腑之言,是真挚情志感受的最佳表现。这种写作技巧带来的意境之壮美,是任何含蓄的手法所无可比拟的。



        九、 贴近生活,多用白话写境。


        在诗词创作中,除了讲求内容的时代感和人民性以外,全身心地贴近生活,尽量少用文言,多用白话写境,做到语浅情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努力缩短传统诗词创作与现代社会距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一点上,古人早已知晓。许多广为流传的诗句,如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等,全都具有通俗流畅、使用白话的特点,从而使这些诗句走向大众,吟诵至今。这是中华诗词的一种核心性质的优良传统,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从近代来看,以毛泽东为例,他的诗词造诣很深,知识渊博且古文语言烂熟,可是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却很少有让人看不懂的词语,甚至连“分田分地真忙”、“前头捉了张辉瓒”、“红军不怕远征难”、“嗡嗡叫”、“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等白话都进入了他笔下的传统诗词,且都符合格律。这不能不看作是一种标志性的进步。也可以说,这是为我国传统诗词划分了一个新的时代。


        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诗词创作的造境、写境上,大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感受,如《国庆大阅兵》《9.11周年感》等,小到日常生活乃至局部剪影和印象,如《访农家》《山村新居》《沙尘暴》《开斋节》《回乡婚俗》等,全都尽量少用文言,多用白话表现。同时,运用白描的手法来写,就象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那样,将极平常的内容,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同感和共鸣。


        十、 从名篇佳作中启发开阔思路。


        擅长以深沉凝重写境的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的经历和阅历是极其有限的。要想广博地了解和增进知识,一条主要的途径就是要有选择性地去多读书,尤其是名篇佳作,要“细嚼慢咽”,认真消化,才能开阔视野,启发思路,提高思想和文化修养,给自己“充电”。对一个诗人来讲,不多读书积累文化素养,即就是天赋“别材”,有一天也一样会江郎才尽,到想下笔时已不是“如有神”,而是无法下笔,既造不了境,更写不出境。


        我的一些作品,如《读书有感》就是当年在我读了有关介绍介子推的一本书后有感而发的,创意时套用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手法。《西江月·黄洋界》则表现了到井冈山黄洋界参观时的感受。在写这种感受时,脑际浮现出的是早已诵熟的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与现实之间的比较,从而产生了新的意境,并步其原词原韵。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名篇佳作潜移默化带来的文化素养,这类作品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积累的反映。我的这类作品,完全是从名篇佳作中启发开阔思路,从而表现出了不同的意境的。


        以上所言之类似体会,相信每位作者都有。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有一段话常为评论家们所引用,这就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一段很有启示意义的话。虽然我们不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但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却是需要每一个当代作者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对我来说,以上提出表现意境的十种常用方法,只是一种创作体会的自我总结,旨在借以感受、追求和经过这三种境界,争取达到一个新的飞跃。因此,虽不完善,却也是一种探索过程。我愿以此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与大家切磋交流,得到新的认识与提高,以期共同促进我国诗词事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


注:此文原载《白林中诗词》

评者简介

        白林中,宁夏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经济师,高级政工师,回族。其部分诗词作品被收入《世纪诗词大典》《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华当代边塞诗词精选》《中国西部开发诗词大典》《中华诗词文库(宁夏诗词卷)》,并散见于《宁夏日报》《夏风》《朔方》《黄河文学》《诗词月刊》《中华诗词》等。已相继出版《白林中诗词》《白林中诗词第二卷》。

关于投稿


        1)格律诗、词、散曲、歌词、对联,不超过20首(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到数篇不等;新诗,不超过8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

        2 )  稿件以邮箱粘贴+Word文档发送。五号宋体,居左排列。并注明所投稿的栏目,如【云帆诗会】、【云帆诗家】、【云帆诗友】【云帆清音】等。

        3)书法绘画作品:6到12幅供选用,要求图片清晰,剪裁完整。

        4)附文请附120字以内个人简介,生活照片1-3张。(照片以原图格式发送)

        5)投稿邮箱:

        A、caochuyang_@126.com

        B、673126620@qq.com

        C、408170812@qq.com



关于打赏


        1,打赏总额20元以内(含20元),归平台;

        2,打赏总额20元以上,作者与平台各半;

        3,打赏发放方式:作品发表7日后10日内,向作者提供打赏明细,并以微信红包发放打赏。

参看:

【当代诗家】白林中·回眸多少连枝梦,后结同心屈指欢

【当代诗家】白林中·大气傲苍穹,岁月丹心照

【流金岁月】白林中·喜看脱贫新气象,绿波卷处笑声欢

【诗词人物】白林中·天涯结伴推新曲,破浪涛声向大洋

【云帆论坛】呼唤新旧韵兼顾  走惟古近体之路 | 山西·李玉平(笔名:楚玉)

【名家论诗】冯振·七言绝句46种作法

【云帆诗论】于文政·论和韵诗词之利弊

【云帆视点】李少君·当代诗歌四十年

【云帆视点】诗词名家刘梦芙访谈录

【云帆视点】杨子怡·古今诗坛“老干体”之刍议

【云帆诗评】新中出境界,朴上见功夫 ——黄建中诗联集序

【云帆讲堂】炼诗三诀

【云帆课堂】诗词的“九性”和“六要六戒”

【云帆学堂】押 韵 十 戒

【云帆知识窗】古入声字表

【云帆品诗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赏析

【云帆讲堂】疏影·物象入诗五要点,第三条是......

【云帆讲堂】干货·千古一律,各种物象的寓意

【云帆讲堂】物象与意象的异同与运用,听疏影怎么说?

【云帆讲堂】拂面清风老师倾囊相授诗圣杜甫“流水对”......

【云帆讲堂】罗积勇·论流水对的流水性和对称性(上集)

【云帆讲堂】罗积勇·论流水对的流水性和对称性(下集)

       诗歌高地,心灵家园。荟萃天下诗友,弘扬传统文化。推介名家精品,展示新人新作。凭家国情怀,观千秋气象;以飞扬笔墨,写诗意生活。合众力,挂云帆,济沧海……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欢迎留言与转发,云帆因你更精彩

本期编辑:晓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