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帆课堂】张庆辉·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六)

张庆辉 云帆诗友会 2022-04-30


张庆辉

好诗你也可以写

本讲座将与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与探讨“诗因无用才有味、好诗到底啥模样、哪一些诗不必读、也有好诗在当代、新诗旧诗血脉通、好诗你也可以写”六个小专题,囿于个人学识,讲得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


六、好诗你也可以写

        好了,前面讲了好诗的标准,也欣赏了这么多好诗,那么,到底如何写出好诗来?这个问题,既玄乎又实在,说它玄乎吧,经常有什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类可向往、难实操的说法;说它实在吧,我觉得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有写诗读诗的兴趣和爱好,只要肯于学习,肯于习作,并且学习、习作的方法得当,是可以逐步把诗写好的。


        玄乎的我们就不管它了,就说点实在的吧,我觉得,只要在读写实践中注重好下面的五个平衡,是有可能写出好诗来的。

        1、修为上,才学与胆识的平衡


        才学既包括诗歌史知识、重要诗歌理论和历代重要诗歌作品,包括历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同时,也要“功夫在诗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话,陆游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时代的要求和一个时代普遍的喜怒哀乐。要去观察、思考这个社会,诗是有美刺功能的,哪些应美?哪些应刺?不能被洗脑,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这也是才学。


        胆识,要逐步培养看穿事物真相的“识”,也要有敢于表达出来的“胆”,当然,这里边“识”是关键,“胆”与时代的气氛、所获得的表达空间息息相关。还是举例吧。


        例诗第六十七首:李树喜先生的《双枪老太婆塑像》


远离烽火久,世理乱成堆。

老太双枪在,不知该打谁。


        例诗第六十八首:张庆辉先生的《乙未冬北韩行有慨》


江山锦绣铺长卷,雪覆冰封此探询。

讴颂满屏皆顶礼,君王三代尽肥身。

邦困危情频炫武,民多菜色敢逃秦。

莫将残谊比唇齿,衣带一江羞作邻。


        简评:前者,在双枪老太婆塑像前,一般的写法是什么?大家可想而知。此诗短短20字,当年的爱憎分明变成今日的茫然无措,多少感叹、思考,都在这20个字中。

        后者,思想洗脑、生活垄断、军警控制、外敌渲染之下的北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此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颌联较为形象、精警。

        2、题材上,大我与小我的平衡


        在当代诗词的题材选择上,有两个现象。


        一个基本在小我圈子里打转转,伤春悲秋,吃喝拉撒,牛年咏牛,马年咏马,你根本看不到他生活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要不就是阳春白雪玩高雅,传统的梅兰竹菊再加一个近些年的“胡杨林”,人格代入,网上常有“咏长白山天池”之类的联咏,对着一张照片一咏就是好几十首,然后互相拍马屁,大家都很爽。


        再一个基本只关注家国大事,飞船上天,国庆党庆,你只见得到一块宏大的巨幅幕布,但幕布前没有人。河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郭庆华先生有个标准,我觉得很有道理——一个诗人,你连续看他一个月的诗,如果连他具体的生活轨迹、真实的时代痕迹都看不到,可以不读了。


        只写小我只写大我,两者都不妥,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大我中看得见小我,才会既有骨架又有血肉,既有背影也有人物,既有社会也有生活。在题材上,大我小我,要有个平衡,我曾专门为此写过一段话,表达“大我与小我平衡”的意思——


        诗之题材,常起驳辩,私意两端未可偏废。一则小我,一则大我。小我者,以七情六欲,浸身天地人伦,大漠孤烟寒江皓月,锦瑟华年渭城朝雨,触目萦心,宁无感乎?此以性情胜。大我者,微生于世,必遇得道失道治平离乱,岂昧于家国文明之理,宜秉刚朴之志,以普世价值美刺之,此以胆识胜。

        有小我无大我,未免蜗角雕虫;有大我无小我,或易风干脆折。深戒之。


        总之,在大我上,不要做时代的缺席者;在小我上,不要做性情缺失者。

        大我方面,强调时代概括力。如这些句子: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椎心坦白难。改良要靠中南海,搞笑全凭赵本山。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峡工程有问题。

        小我方面,强调见得到性情。如这些句子: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例诗第六十九首:陈仁德先生的《偶成》


万派波澜卷大江,近来新局尽高腔。

巨贪已惹神龙怒,快讯频传恶虎降。

细想诸侯宁有种,颇疑多难可兴邦。

老夫懒听清平曲,一卷怡然坐短窗。


        例诗第七十首:夏非先生的《论诗绝句》


民生国事两堪哀,何必诗诗有此怀。

若使登临皆涕泪,忍辜山水好安排。


        简评:前者,个人、家国尽在其中,大我小我浑然相融;后者,批评二鲁迅、二杜甫,强调写诗要应景缘情而作,不要牵强附会,许多批评时事的诗,其实是老干体的反面,也是只有大我,见不到血肉分明的小我。

        3、表达上,古雅与通俗的平衡


        即,如何在能够描述今日社会、今日生活的前提下,还能保持旧体诗的古雅味道,内容上容新容变,味道上又还耐咀嚼,耐寻味。


        换言之,两句话,一是在通俗的同时,避免直白;二是在古雅的同时,避免陈腐。


        在通俗的同时,避免直白——最重要的两点,首先,尽可能地用形象说话,不要用概念说话,尽可能地用具象词,少用抽象词,就会诗有余味,而不至于成为淡而无味的大白话。其次,尽可能地融铸今典,记录时代,传达人心。让人会意会心。


        例诗第七十一首:张庆辉先生的《读史记体赠刘黎平兄》


时艰莫作等闲看,天步方今困郁盘。

拍案中宵谁著史,立身岭表好观澜。

自浇块垒于心底,饱蘸风云到笔端。

盛世画皮休画骨,伶俜或得一枝安。


        例句:张庆辉先生的一组融铸今典的句子


幸喜当湖无世态,莫言拍案有阳谋。

方今禹甸多魔怪,每向微屏请六神。

杞忧尽入将删帖,槐梦都归乌有乡。

剑指南疆先砸店,脸丢央视为嫖娼。


        简评:前者,刘黎平先生以史记体记录时代风云,风靡天下。此为我赠他的诗。浇块垒、蘸风云、画皮、画骨、一枝安,全是形象,要说的意思都说了,但没有使用什么批评时事、言论收紧等这些直白的语言。在通俗的同时,避免了直白。后者,每一句中均有今典,具备高度的时代概括力,让人会心。也在通俗的同时避免了直白。


        在古雅的同时,避免陈腐——这个其实前面讲泥古体的时候已经讲了,避免使用已经失去当代生命力的生僻字词;避免使用僻典,以免费解;避免大家在用法上都用烂了的熟典,以免匠气;避免使用自己在生活中都没有见过的物象,如云屏、绣帘,玉笛,兰舟等。做到这几点,大致可以避免泥古、避免陈腐。


        那么,如何在避免陈腐的同时获得古雅呢?一句话,就是将已经形成国人共同文化记忆的部分,用好用准。什么是“国人共同文化记忆”,就是通俗的典故、故事、句式、句法,已经进入现代生活有广泛知晓度的旧时语汇,特别强调,特指粗通文墨的小知识分子可以理解、可以会意会心的部分。

一组古雅易懂的句子


忍看圣主防川力,毎试英雄蹈海心。(吴金水先生)

龙蟠胜地金汤固,马放前关边草肥。(徐长鸿先生)

陶潜挂印终归去,杜甫耽诗太瘦生。(徐长鸿先生)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李梦唐先生)


        简评:化典无痕,概括力强,形象生动,古雅而易懂。


        例诗第七十二首:张庆辉先生的《台湾归来有慨》


依旧睽违感不禁,此间王气已难寻。

满街萌卖小时代,一岛儒存大雅音。

碧海青天容放眼,金瓯故国自萦心。

鱼龙作势风涛怒,挥剑东南慎酌斟。


        例诗第七十三首:天许先生的《端午寄傻姑》


两鬓斑斑心未灰,要凭只手起风雷。

了却平生多少事,伴卿再赏故园梅。


        简评:前者,时代气息(卖萌、小时代)与古雅气息(王气、大雅、金瓯、鱼龙)兼容,并无违和感,关键的关键,要有大众认知。后者,第三句的句式取自辛稼轩《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亦是古雅。

        4、审美上,精专与广博的平衡


        前面也讲过,审美的口味不能太窄,诗歌,说到底,究其本质,它就是一种表达艺术,当然,在艺术的层面,你可以钻得很深,唐诗与宋诗的差别,豪放与婉约的差别,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差别,同一流派不同诗人的差别,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差别,都可以去深入研究,探幽发微,艺不厌精,这都没有问题。但是别忘了,诗歌是表达艺术,表达和艺术是并列词,缺一不可,艺术上精益求精,表达内容上也要求新求厚。这就要求精专与广博的平衡,二者不可偏废。


        光有精专的表达,如果当代生活内容、当代时事状态进不去,不过是古董,只有陈列展示的价值,而无当下感染力,无感同身受的贴近感;反之,当代生活内容、当代时事状态都能包含进去,但在诗歌艺术上稀松平常,审美特征上的缺陷,也将使你的诗难以打动人,行而不远。


        在对好诗的诸多评价中,“寄慨遥深”我以为是一个最高的评价,它说明你在艺术上,极为老道精准,在内容上唤起了普遍共鸣。这就是一种精专与广博融合的状态。你看杜诗,秋兴八首,那物候、家国、时局、身世的结合,就是艺术的精专与内容的广博相融合的典范。


        关于精专,不多说了,真正爱诗之人,都会自觉走在逐步精专的路上。


        总体而言,当今旧体诗人在国内的文化版图中,是一个弱势的存在,当然,如前面所讲,社会形态的变化是主因,但旧体诗人缺乏对当下发言的写实兴趣和写实能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旧体诗人而言,更应该强调的是与时俱进的“广博”——

        是对日新月异的新鲜事物的了解;

        是对当下各类型艺术形式的旁通;

        是对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

        是对时局时事的独立清醒的认识。


        例诗第七十四首:张庆辉先生的《我的白日梦》


我后居然别有天,岂因尘梦久缠绵。

将身直欲潜冰柜,卧待奇观二百年。


        例诗第七十五首:张庆辉先生的《美宇航局宣布发现另一个地球》


从此不倾无限情,略分眷恋到苍冥。

遥知浩翰九天外,有我悲欣另一生。


        例诗第七十六首:张庆辉先生的《观电影“悲情城市”叹台岛“二二八”事件》


一岛零丁绝可怜,王师南渡破孤悬。

何堪岁岁中原望,赢得悲情郁海天。


        简评:旧体诗能够容纳的,岂止农耕文明时代的趣味,岂止旧式文人士大夫的趣味,现代生活、未来想象、书评影评,等等,都可以用诗进行表达。

        5、生态上,点赞与挑刺的平衡


        这个主要是从诗友之间互动交流的角度而论,互动交流如果有一个积极的氛围,可以互相提高。以怎样一种状态形成怎样一个圈子最好呢,现在全国诗社林立,估计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个诗歌组织,线上线下,大量的诗词活动,这里边有其乐融融,你吹我捧的,也有一言不合成死敌的。


        诗人生态圈,最重要的是珍惜诗歌这个最大公约数,兼容并包,点赞与挑刺平衡——审美的口味尽量多元一点,对写得比自己差的,多一点善意的指点;对一个水平线上的,多一点相互的切磋与讨论;对名家权威,欣赏的同时不迷信;对不同的风格,多一点兼容。总之,与人为善,文人相重,耿介相对,弹赞适度。这样,才是一个健康的诗词生态圈。既能够身心愉悦,又有助诗艺提高。


        本讲座至此就全部结束了。谢谢大家!

主讲人简介

        张庆辉,男,1970年3月生,重庆云阳人,现定居昆明。曾任某都市报评论部主任,现自营传媒公司,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滇吟社社长。爱诗词,好交游,性旷达。

更多精彩专辑,参看如下链接:

【云帆诗家】张庆辉·未曾笔底英风减,且任颅边凛雪加

【云帆群友谈创作】第十辑·张庆辉解码今人佳句

【云帆诗家】张庆辉·露营诗二十首

【云帆课堂】张庆辉·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一)

【云帆课堂】张庆辉·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二)

【云帆课堂】张庆辉·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三)

【云帆课堂】张庆辉·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四)

【云帆课堂】张庆辉·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五)

【诗事快评】“世界”之大,流量而已

关于投稿


        1)格律诗、词、散曲、歌词、对联,不超过20首(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到数篇不等;新诗,不超过8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

        2 )  稿件以邮箱粘贴+Word文档发送。五号宋体,居左排列。并注明所投稿的栏目,如【云帆诗会】、【云帆诗家】、【云帆诗友】【云帆清音】等。

        3)书法绘画作品:6到12幅供选用,要求图片清晰,剪裁完整。

        4)附文请附120字以内个人简介,生活照片1-3张。(照片以原图格式发送)

        5)投稿邮箱:

        A、caochuyang_@126.com

        B、673126620@qq.com

        C、408170812@qq.com



关于打赏


        1,打赏总额20元以内(含20元),归平台;

        2,打赏总额20元以上,作者与平台各半;

        3,打赏发放方式:作品发表7日后10日内,向作者提供打赏明细,并以微信红包发放打赏。

       诗歌高地,心灵家园。荟萃天下诗友,弘扬传统文化。推介名家精品,展示新人新作。凭家国情怀,观千秋气象;以飞扬笔墨,写诗意生活。合众力,挂云帆,济沧海……

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并置顶云帆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欢迎留言与转发,云帆因你更精彩

本期编辑:豆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