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如何推动内容产品

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最好的创意就是无创意。这种“无”就是神来之笔、浑然天成,不饰粉黛已惊为天人。

如此评价最好的技术,即“一切创新应基于善意”(“未来工业Forum on Fu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定义)。

2009年,我从百度出来去厦门,组建4399厦门的团队,当时招聘特别难,4399这个网站的影响力不小,但程序员们觉得,一个看上去各种堆砌的个人网站,要技术干嘛?后来我就做各种本地技术分享会,渐渐的大家也都认可了,原来做好一个小游戏平台也是需要技术的,而且很多技术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


到我离开厦门的时候,厦门研发的圈子里已经公认4399技术实力很强,当然,坦白说,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强。


普通人,甚至很多投身研发领域的新人,总会有一种误解,觉得牛逼的技术,浑身闪耀着酷,炫的光芒,你一看到就会惊叹,哇奥,居然技术可以这么玩。


但其实,更多时候,厉害的技术,往往是润物细无声


电影行业有个说法,最好的特效是什么,是用户感受不到有特效。在互联网领域其实也是如此,一个访问量非常大的网站打开很快,一点不卡,这就是技术。你浏览的内容旁边推荐的恰好都是你喜欢的,这也是技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这个世界,其中大部分都是以我们难以察觉的形态存在和演进的。


快看漫画是最近这几年新崛起的一个动漫平台,从公开的数据(我特意查了一下七麦数据上的报告)可以看到,下载量和搜索量一直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根据知情人的数据,目前月活跃用户超过4000万,作为创业公司,这样的用户体量已经相当具有说服力了。今年五月份极客公园曾经采访过他们的CTO李润超,有篇专访文章,我建议技术人员可以看看的,这里其实很典型可以看到,在一个内容平台里,技术是如何发生作用,产生推动力。


对话 CTO | 听快看漫画 CTO 李润超讲重塑漫画产业的技术推动力


1、内容的分发


基于用户行为记录的个性推荐,这是非常硬核的技术,随着字节跳动的崛起,已经为技术圈所广泛了解。


但目前成熟的技术主要是基于单篇内容或基于标签的短视频领域,长内容,诸如连载漫画,小说,系列剧等的个性推荐,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困境。


Netflix经过多年探索在这个领域似乎已有所突破,而快看漫画也在投入技术力量,试图更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此外容易忽视的是,如何进行内容传输的优化,简单说就是尽可能的无损压缩,保证内容可以快速打开,而且视觉质量基本不会有损失


让用户能够快速打开高质量的图片或视频内容,一直是互联网上各大巨头技术竞争的核心要点,从拨号上网,到未来5G网络,相信我,一直都是。


2、内容的反馈


作者能否尽可能完整了解用户的反馈,并且能够快速的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得出用户的诸如基本画像,兴趣特征等信息,为后续内容制作和深度的用户交流提供必要的基础。


3、内容的制作


实际上互动制作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是非常成熟的一种模式,作者根据读者的反馈,期待,结合自己的理念,完成后续的内容,从而尽可能在保障内容结构逻辑的前提下,取悦更多的读者。


想想,如果权力的游戏能够多聆听观众反馈,结局也许就不会口碑崩塌了。


去年我在新加坡电影院看到过有推荐一部来自国内的电影,叫做《快把我哥带走》,当时没太注意,总觉得这种校园青春剧很小众,也很纳闷为什么新加坡引进这样的小众电影。后来才发现这部低成本电影的票房居然是相当不错的。我注意到国内票房接近四个亿人民币。这已经超过了不少口碑爆棚的作品,甚至很多明星云集的大作。而这个作品的成功,背后也有快看漫画一直以来的助力。当然你说这更多的表现为运营的能力,但其实追溯这部动漫在网上火爆的历史,很多技术工作是默默贡献的,最恰当的形容词,还是那句”润物细无声“。那么另一个案例可能就更有代表性,就是上面引用文章里提到的,去年快看漫画推出的《DOLO 命运胶囊》,是完全基于互联网流行元素采集反馈,打造的头部产品。


其实这种以数据反馈和流行元素制作娱乐内容并不是中国互联网的特色,甚至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美国好莱坞很早就已经把这套流水线模式玩的非常纯熟。


实话说,作为自媒体作者,我对AI写作一直是存在一定抵触的,而且现在很多所谓的AI写作真的就是机器洗稿而已。但我觉得,AI技术作为配合,辅助原创内容生产,这事不但靠谱,而且市场价值极大,去年底到现在我接触过好几家AI技术的创业团队,也一直在强调这个观点,为优质的内容厂商提供助力,就很有价值。特别是动漫产业,比如原创草稿到自动填色,比如原创的角色形象,不同角度的展示效果,各种常规动作的自动生成,这些都是AI可以极大协助的。作者专心做好原型,这依然极为需要作者的才智和想象力,然后把琐碎的体力活交给AI,快速完成大量的基本素材资源,让作者能够更专注于讲故事,做剧情,不仅仅是动漫领域,游戏领域,影视作品,内容产业的市场空间实在太大了。


中国的动漫产业目前整体来说,应该不算特别好,不要说跟美国比不过,跟日韩也差距很大。


美国不但有迪士尼,还有皮克斯,经常会有各种动漫巨作,不仅仅是面向儿童,同时也深受成年人的喜爱。而漫威宇宙我相信每个读者都知道,此外还有DC宇宙。动漫作品衍生的电影巨作已经成为全球的流行趋势。真不要认为动漫只是无聊的人才会关注的东西,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那些智商爆表的科学家们各个都是超级动漫迷,我们知道这部美剧的素材其实是非常非常贴近现实的。


日本韩国就更不用说,东南亚的年轻人几乎全是日韩粉,主要就是动漫作品的流行导致的,前几天柯南大电影在新加坡上映,年轻人极度追捧,近乎座无虚席。除了柯南外,国人熟知的火影忍者,海贼王,圣斗士星矢,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灌篮高手,进击的巨人,更早的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哪怕稍微小众一点的棋魂,等等等等,都在国内有数不清的粉丝。你看最近院线重放却依然夺得国内票房榜首的千与千寻。对了,前段时间的阿丽塔,日本动漫原著”铳梦“,美国改编。


中国动漫产业曾经有不错的历史,中国人也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我非常期待中国动漫产业能够崛起,特别是人在海外,非常期待中国的文化输出,如日韩一样,能够吸粉无数,这样中国在海外的形象会提升很多,中国在国际上文化产业的市场合作机会,都会多很多。


想想,花木兰这个中国文学形象,是靠美国好莱坞的动画片让世界认知的。至于功夫熊猫,根本就是披着熊猫皮的美国饶舌黑人么,哪里像中国人了。


快看漫画这个产品,最初可能大家的印象是一篇爆款文章的推动,那么很多人会简单的认为,是营销的胜利。短时间的成功和爆款,或许是营销的能量,但从长远的持续发展看,其实背后扎实的技术,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说,我们能够在互联网技术创新上更多帮助原创作者,原创的动漫制作人,做好作品,发行好作品。让好的作品能够有好的回报,也许中国动漫产业的崛起,并不遥远。


注:作者caoz的梦呓 ID:caozsay


近期阅文:

谁能垄断创新,谁就能垄断世界的未来

香港,海洋文明在东方的栖息地

香港的文明和她的殖民经济

香港的文明和她的“世间法”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