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食品巨头年销百亿的筹码:在消费者脑海里做减法

FBIF FBIF食品饮料创新 2024-01-04
作者:AnAn

编辑:YanYan

 

一提起酱油,我们就会想到海天;一提起鸡精,我们立马想到太太乐;而一说起榨菜,我们就会想到涪陵的乌江牌。

 

更有趣的是,这样的联想并不来自于15秒广告的短期“洗脑”;而是储存在我们脑海里的长期记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购买决策。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21年双十一期间,销售额位居酱油品类第一的海天,市场占有率高达43.4%;第二位的千禾,占比14.2%;第三名李锦记,占比8.2%。[1]

 

太太乐2018年营收50亿,占据超过50%的市场份额。[2]榨菜领域乌江牌更是一家独大,市场占有率是第2名到第4名榨菜品牌份额的总和。[3]


这就是品牌定位清晰带来的优势。


 海天旗下产品合集

图片来源:海天京东官方旗舰店首页

 

品牌定位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末,营销专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经过十余年时间的推理完善,定位理论逐渐风靡全球,并成为广告营销的基本方法论之一。

 

里斯和特劳特指出:“定位,需要我们在潜在顾客心里,为产品抢先找到一个有利的位置。这个位置一旦确立,就会使消费者在有特定需求时,首先考虑这个品牌的产品。”[4]

 

带着对“定位”的思考,我们简单梳理了国内龙头级食品饮料品牌与定位有关的大事记,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中国龙头级食品品牌,如何利用“定位”抢占用户第一心智?

  • 品类里已经有领军品牌时,后来者又如何才能出奇制胜?

  • 中国食品及饮料品牌的定位之战,又折射出了国人哪些消费需求?

01

从“吃得饱”到“吃得香”:

规模化是前提,物美价廉是关键

 

和业内大多数营销理论一样,定位理论并不是能够指导企业/品牌获得成功的万能药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定位理论就此失去了意义。

 

比起具体的广告营销策略,定位理论提供的更多的是品牌战略层面上的思考。其中,里斯尤其强调“抢占先机”的重要性。只有率先抓住时代先机的品牌,才有机会成为这个品类的代名词。

 

1、走在变革第一线的“老字号”:顺应外部趋势,而不只看内部优势

 

在“品牌”这一概念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经营商铺的店家们谈论更多的是“招牌”。

 

实体的“招牌”即挂在店门口,上门刻着自家店名的牌匾;更深层次的“招牌”指的是店铺在顾客群体中的口碑。无论是实体的牌匾,还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口碑,都会受到地域的局限。

 

因此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是地域性“招牌”走向全国的先决条件。

 

一般来说,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老字号”们之所以能够流传数百年,并顺利演变成全国知名品牌,一定是将自己已有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实际上,能在“品牌定位”厮杀中突出重围的,反而是那些率先适应外部趋势的品牌。


“中华老字号”稻香村老月饼

图片来源:稻香村官方

 

早在“品牌”概念传入中国之前,中华“老字号”们就已经打响了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心智的大战。

 

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郫县豆瓣就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辣子豆瓣”。等到了民国时期,生产郫县豆瓣酱的两家酱园已经各自拥有了近10亩晒场、25000口缸、近40个工匠、年产豆瓣40万斤左右。为后来郫县豆瓣统治四川味道300多年的传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如今的郫县豆瓣,已经成为了四川特产。除了郫县豆瓣的正宗鼻祖——“鹃城牌”豆瓣,郫县豆瓣还衍生出了一众地域品牌。


鹃城牌郫县豆瓣

图片来源:鹃城牌郫县豆瓣官方旗舰店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郫县豆瓣已经注重规模化生产的180年后),广州的致美斋受惠于改革的红利,也组建了食品厂。但是致美斋依旧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翻新酱油、研发新的调味酱和南北酱菜中,唯独忽略了规模化生产这一环节。


致美斋山楂醋风味饮料

图片来源:致美斋官方

 

在1982年之前,广州致美斋、北京六必居、扬州三和四美,还有长沙九如斋都分别占据了当地酱油市场的主导地位。

 

而同时期的海天,还只是一个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的食品加工厂。在四大酱园忙着研发各种各样的新品时,海天主动向国家计委提出了扩产要求。获得700万的国家贴息贷款后,海天开启了酱油的扩建之路。

 

后来的海天,借助产能的优势,将自己打造成了以销促产、以产创销的“永动机”,将品牌知名度打向全国。[6]而四大酱园在错过规模化最佳时机后,产品知名度大幅下降。


海天炒菜7件套,称霸中国家庭厨房

图片来源:海天天猫官方旗舰店

 

可以说,当市场还处于空白的阶段,想要抢占用户心智,越是简单粗暴的打法反而越是有效。

 

而定位理论明确告诉我们的是,能够一击即中的关键是从外部观察社会整体趋势,而不是埋头沉迷在自己的内部优势里。

 

2、以家庭作坊为起点的“手艺人”:诚信为本,手艺为王

 

当规模化生产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没有“老字号”加持的企业家们又是如何给自己的产品寻找定位?

 

时间来到1989年,陶华碧在贵阳开了一家专卖凉粉、冷面的小店,并配上自制的辣椒酱,生意红火。来吃面的学生们亲切地叫她“干妈”。

 

后来,小店的生意每况愈下。陶华碧这才发现自己周围开了十几家米粉店,靠用她的辣酱跟她抢生意。

 

陶华碧索性直接专门卖起了辣椒。没钱大批量定制辣酱玻璃瓶,她就把自己的照片印在瓶身上:“谁吃了辣酱有问题,就来找干妈”。老干妈的牌子就这样打响了。[7]


老干妈辣子鸡辣椒酱

图片来源:老干妈天猫官方旗舰店

 

同样把品牌创始人一寸照印在自家产品上的,还有河南的王守义十三香。


王守义的十三香秘方,是从自己祖父那里继承过来的。按照食疗合一的理念,将花椒、胡椒、丁香等20多味中药材调配加工,这才有了这种味道独特的香料。

 

还处于家庭小作坊生产时期,用名贵中药材当原料的十三香,一小包单价只要1毛钱。为了防止假冒,每一包调味纸包外面都会盖上“十三香”的印章。

 

建厂以后,继承人王银良同样注重对质量的把控,坚持“货比三家,择优选用”。一直到现在,十三香的广告语都是:“好原料,才有好产品。”、“让中国人吃上正宗的调味料”。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老干妈辣酱和王守义十三香都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王守义十三香调味料

图片来源:王守义十三香天猫购买页

 

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八九十年代火起来的老干妈辣酱、王守义十三香,抑或是更早以前就出名的郫县豆瓣、王致和豆腐乳、涪陵榨菜······这些品牌无一例外都拥有独门秘制手艺加持,并且归属于调料品或是下饭菜一类。

 

在很长一段时间,包装制食品作为生活必需品出现时,解决的都是人们吃饭从“吃得饱”到“吃得香”的问题。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品牌,物美价廉、品质至上是其能够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主要优势。

 

与此同时,品牌定位具有长期性,一旦形成便不易轻易改变。消费者对这一类品牌的价格和口味会比较敏感,非常关注产品是否物有所值。

 

这就是为什么在2015年,当媒体爆出老干妈因为贵州辣椒成本攀升,改用河南辣椒原料时,消费者都不愿意买账,纷纷吐槽老干妈味道大不如前。一直到2019年,老干妈本人重新出山,局面才重新好转。[8]

 

3、来大陆淘金的台湾企业:“面子”不是销售法门,美味才是

 

改革开放后,中国台湾商人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大陆市场。不过一开始,他们显然没有摸清当时的国情,从而没有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台湾商人魏氏兄弟在内地推出了“顶好清香油”。

 

没过多久,一则“用顶好清香油,顶有面子”的广告语,在电视上反复刷屏。电视机前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这款“顶有面子”的好油。

 

但在1989年,全国居民的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12元。[9]一瓶清香油十几块钱的定价,远远超过了大众的心理价位。


顶好清香油电视广告

图片来源:顶好清香油电视广告截图

 

清香油的溃败,让魏氏兄弟重新思考自己的产品方向。一直到1991年,他们决定专攻方便面市场。为了做出更符合大陆消费者的口味,他们通过试吃多次改良配方。同时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力,最终把售价定为1.98元。

 

这样一来,他们的方便面就既比进口的“高价面”实惠,又比廉价的袋装面更好吃。

 

为了更好地向消费者传达这款方便面的“健康”、“美味”,魏氏兄弟这个品牌取名为“康师傅”。为了便于消费者记忆,真人代言人的形式,也被一个卡通的厨师形象所取代。

 

终于在1992年8月21日,第一碗康师傅红烧牛肉面面世。作为一款典型的方便食品,康师傅并没有竭力宣传其“便于食用”的特点。帮助康师傅打开市场的广告语,反而是“香喷喷,好吃看得见”。[10]


虽然是方便食品,但康师傅给自己的定位却是“美味”

图片来源:康师傅方便面京东自营期间店

 

同样是在1992年,统一也带着它在台湾大受欢迎的鲜虾面,来到了大陆。在技术、定价没有太多差异的情况下,口味清淡的鲜虾面却一直备受冷遇。

 

一直到2008年,统一推出了老坛酸菜牛肉面。2010年,酸菜牛肉面配合汪涵那句“这酸爽,不敢相信”面向全国发力,口味攻势达到顶峰。统一这才在大陆市场扳回一局。[11]


统一酸菜牛肉面同样主打美味又实惠

图片来源:统一京东旗舰店购买页

 

9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消费升级,或许带来了一波泡沫型的高阶消费品牌溢价。但在功能更加务实的食品品类,“物美价廉”或是“在更贵的基础上更好一点”仍是大众消费的大趋势。

 

这大概能够解释为什么在1996年春晚舞台上,赵丽蓉老师那句“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能够走红。因为它精准地讽刺了当时商品价格虚高的现象,并道出了消费者们喜欢“货真价实”的商品的朴素愿望。

02

从“吃得香”到“吃得营养”:

消费升级是表象,抢占顾客心智才是王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至少经历了3次消费升级。

 

第一次消费升级是在改革开放后,粮食消费占比下降;轻工产品消费的大面积上升。而到了80年代到90年代末,农村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启,则引起了第二轮的消费升级。

 

如果说一直到90年代末,调料、方便面等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商品,还需要做到平价实惠才能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那么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到底什么样的品牌,什么样的定位,才能精准把握住这前两次消费升级的机遇?

 

1、领军者的“护城河”:率先抓住市场需求,抢占用户心智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并不意味着人们希望产品越卖越贵,而是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本不那么需要的物品,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变成了需求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增长的企业一般是这两种类型:

 

(1)针对需求缺口提高生产力,化解“供不应求”的难题

 

在70年代,牛奶因为产量不足被归入计划商品,只能按需、按额分配。1978年,光明牌液态奶诞生,解决了上海市民喝奶难的问题。90年代初,光明又推出了把包装做成小房子形状的鲜奶,方便鲜奶在市面上流通,让鲜奶成了更加大众化的产品。

 

自此以后,专攻城市鲜奶领域的光明,在上海市民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12]


光明鲜牛奶,主要卖点是新鲜”

图片来源:光明鲜牛奶京东购买页

 

此外,人们手里能支配的钱变多了,对肉类产品的需求量自然也会变多。

 

1984年,万隆当选漯河市肉联厂的厂长,面临的却是一个经常需要靠银行贷款才能发得出工资的烂摊子。

 

为什么市场上对肉产品有大量的需求,肉联厂却不能盈利?

 

万隆发现,在传统的屠宰行业,肉铺里的生猪肉一般都是“当天宰杀、当天售卖”。就算是专业的肉联厂,手里不会挤压太多的库存。这使得本该早已实现现代化生产的肉联厂,还在继续走传统屠宰行业老路子。

 

2000年,万隆大胆地引进了美国的冷鲜肉生产线,用冷鲜猪肉代替了生猪肉。肉联厂的产能大幅提升。

 

2013年6月,双汇又以71亿美金并购了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率先做起了冻肉生意。大量廉价进口的冻肉能够满足巨大的肉产品需求缺口。冻肉易保存的特点,也使得企业能够把定价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就是为什么当2016年国内生猪肉价格持续走高时,双汇的毛利率反而能够上升。[13]


双汇除了火腿肠,还有其他肉制食品,图为双汇猪八件礼盒

图片来源:双汇官网

 

(2)针对新需求研发新产品,缓解消费者的焦虑

 

很多时候,消费者只知道自己遇到了问题,并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比如80年代末,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正处于成长期,普遍出现了不爱吃饭、偏食、营养不良的情况。宗庆后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很快就推出了儿童营养液,专门帮助父母解决孩子厌食的问题。

 

宗庆后深知抢占市场先机的重要性。所以,即使在新产品上线后,哪怕手里只剩10万元,他还是硬着头皮花了21万投放电视广告。

 

好在,他的决定是对的。“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靠电视广告一炮而红。从成立到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娃哈哈只用了3年时间。[14]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图片来源:娃哈哈家园

 

总而言之,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每一次品牌对消费者需求的及时响应,都有利于品牌护城河的建设。


2、跟随者的战术:拒绝跟风,转而填补市场空白区


定位理论始终鼓励品牌努力成为品类里的第一,可当市场愈发成熟,创造新品类就机会就越来越少。

 

尤其是对于饮品等快消品赛道而言,饮品的高频次消费,撑高了品类的天花板。所以哪怕厮杀激烈,入局者都不会轻易出局。

 

(1)娃哈哈VS农夫山泉: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

 

靠儿童营养液成功发家的娃哈哈,迅速进军饮用包装水市场,并推出了纯净水、AD钙奶、非常可乐、营养快线等明星产品。

 

1996年,当钟睒睒进入饮用包装水赛道时,娃哈哈早已成为了行业的龙头老大。其他的纯净水厂商为了赶超娃哈哈,都在比拼谁的水过滤得更加纯净。

 

2000年,钟睒睒却高调宣称:“长期饮用纯净水,对人体健康有害。”

 

同时,为了论证这一说法,他还分别做了3个实验。结果都表明:“纯净水矿物质都过滤掉了,对健康无益”。

 

在这一战中,农夫山泉大获全胜,颠覆了整个包装饮用水行业。[15]


根据长白山水源地的四季景色的不同,为矿泉水设计4种包装

图片来源:农夫山泉官方

 

(2)伊利vs蒙牛:靠对比广告借势,借清晰定位扬名

 

提起伊利和蒙牛的战争,我们应该还记得蒙牛的第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还有蒙牛的包装盒上也印着:“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

 

不过,这些已经是品牌创立初期的事情了。凭借着“向伊利学习”的广告事件名声大噪后,蒙牛便再也没提过自己力争第二的事情。

 

相反,在此后的好几年里,蒙牛反而凭借着清晰的品牌定位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2003年,神舟五号升天,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蒙牛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员专用奶”。

 

2004年,超级女声火遍全国,蒙牛的酸酸乳也凭借一曲“酸酸甜甜就是我”,俘获了少男少女的心。


蒙牛牛奶,宣传“航天品质”

图片来源:蒙牛官方

 

这一系列战略定位组合拳打下来,蒙牛2007年的年销售额突破了200亿,第一次实现了对伊利的反超。

 

一直到三聚氰胺事件威胁到了整个乳制品行业。伊利这才回过神来,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

 

2008年,伊利牵手奥运会。伊利纯牛奶的口号也从原来的“来自草原的牛奶”,变成了“有我,中国强”。宣传的重点从自家牛奶的产地,转移到了跟消费者更直接相关的“营养”、“健康”方向。[16]


市场的天平开始重新偏向伊利。而新一轮商业厮杀,还在延续······

03

从“吃得营养”到“吃得开心”:

寻找产品差异,满足不同消费者情绪需求

 

随着温饱和营养问题被解决,我国零食行业也开始快速发展。零食并不是非生活必需品,且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在这个品类里,能够成长为龙头的品牌,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项触动消费者情绪的独门绝技。


1、聚焦重大庆典、节日时分的喜悦


在提供情绪价值这方面,大白兔的经历堪称传奇。

 

1959年,带有大白兔包装设计的奶糖,成为了建国10周年的献礼产品,火遍全国。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依旧有顾客为了买它排起长队。

 

到了1972年冷战期间,尼克松访华。500斤大白兔被连夜加工赶制出来,作为伴手礼被带回了美国。不仅尼克松在周总理的推荐下成了大白兔的粉丝;美国人也在当年的复活节纷纷抢购这款中国糖果。

 

后来,大白兔还成为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50年后首次通航的纪念糖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指定糖果······对于国人而言,大白兔并不只是一颗香甜的奶糖那么简单。[17]


大白兔跨界产品,努力朝年轻化方向转型

图片来源:大白兔官方

 

能够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民糖果固然幸运,但更多休闲产品还得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情绪价值。

 

1994年,徐福记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并借着春节档口,推出了新年糖。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新年氛围中,徐福记一炮而红。靠着营造喜庆氛围的定位,徐福记只用了3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个亿。[18]


至今新年氛围依旧拉满的徐福记

图片来源:徐福记官方

 

时至今日,哪怕我们已经不再喜欢高糖高热量的糖果,但那抹甜蜜还是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2、从不同场景、不同维度挖掘情绪价值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零食的价值仅仅是传递快乐,到底能被玩出多少花样呢?

 

这个问题,或许喜之郎能够给出答案。

 

曾几何时,“果冻布丁喜之郎”的口号,让我们一提到喜之郎,就会立马和果冻布丁联系起来。

 

但喜之郎在做到果冻领域第一之后不久,就走上了全国性大众品牌的路线。通过“水晶之恋”、“CiCi”、“美好时光”、“优乐美”等多个知名品牌的部署,喜之郎把自己的产品线延申到了奶茶、海苔等多个细分领域:

 

·家庭聚会时,可以一起品尝“香脆又可口,快乐又共享”的美好时光海苔;

·户外出游时,可以拿出喜之郎CiCi——可以吸的果冻,和朋友一起分享;

·天冷了,周杰伦对你说:“你是我的优乐美啊!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

 

喜之郎的母品牌和子品牌,从爱情、友情、亲情等各个维度,分别触达不同的消费者。而在整体上,整个品牌系列依旧保持着一致性——传递美好快乐的情绪。


喜之郎旗下优乐美奶茶

图片来源:优乐美官方旗舰店

 

和优乐美聚焦情侣用户不同,2005年横空出世的香飘飘则从学生群体入手。最开始主要在学校附近小卖部销售的优乐美,最终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奶茶品类里反超了优乐美。

 

香飘飘推出“啵啵牛乳茶”新品

图片来源:香飘飘官方

 

来伊份、百草味、良品铺子的突围思路,则是通过将各类零食合集到店铺里,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更愉悦的购物体验。


三只松鼠零食合集,选择更丰富

图片来源:三只松鼠官方

04

从“吃得开心”到“吃得健康”:

新消费浪潮已至,行业洗牌进程加速

 

2015年,我国人均GDP历史性地突破8000美元[19]。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第三轮消费升级”成了热门话题,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

 

在食品领域,关注健康的高品质消费固然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的是消费群体的变化。

 

青山资本《2021年度消费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有9200万独居人口。消费的主力军,也逐渐从以家庭为单位,演变成以个人为单位。[20]

 

高品质消费、个人化消费趋势愈演愈烈。食品饮品行业进入了洗牌关键期。

 

调味品行业的集中度目前还比较低,大品牌们仍有快速成长的空间,格局也相对稳定。但正如千禾味业用“零添加”的策略,向海天发出了挑战。走高端化路线的新品牌们,正在稳固的格局中寻求破局的机会。


千禾味业走高端化路线

图片来源:千禾味业官方

 

为了避免品牌老化,统一、康师傅不仅进军了煮面领域,还跨界转战健康零食。

 

与此同时,方便食品的赛道也正不断涌入新的玩法。正餐的快餐化,把预制菜越炒越热;快餐的正餐化,让拉面说、空刻等新品牌强势崛起。


原本走日式风格的拉面说,推出了国风版酸菜牛肉面

图片来源:拉面说官方

 

而受到新消费浪潮双重冲击的,莫过于休闲零食领域。

 

一方面,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让曾经主打情绪价值的零食们也开始疯狂减糖减脂。另一方面,曾经以家庭为最小消费单位的零食品牌,也急需重新布局。

 

诸如喜之郎等老牌零食巨头,尽管还有渠道的优势,但在超市货架也慢慢开始丧失竞争力。原本处于二三梯队的品牌,继续往县域级地区下沉。

 

势头正猛的新消费零食品牌,也承担着快速淘汰或是迭代的压力。新的零食品牌巨头还未产生。

 

低脂健康零食

图片来源:小伶鼬

 

在饮品等快消品品类中,靠着“0糖0脂0卡”的概念,元气森林等新锐力量在快消赛道已经分到了一杯羹。

 

“老大哥”娃哈哈明显感受到了压力。更换代言人、邀请流量男星代言自家新品、以及重新进军酱香型白酒领域······但目前还没有收到很好的反馈。曾经的“行业一哥”已经走进了自己的“中年困境”。

 

娃哈哈推出更年轻化的“生气啵啵”,也主打0糖0卡

图片来源:娃哈哈官方

 

稳扎稳打的农夫山泉却气头正盛,最近推出了新产品“白开水”,在熟水领域和今麦郎的“凉白开”展开了竞争。农夫山泉的熟水依旧主打水源地的优势,力图利用自己的原有优势,与其他品牌拉开差距。

 

农夫山泉的品牌定位主打水源地的优势

图片来源:农夫山泉官方

 

竞争并不只存在于各个品类内部,跨界的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

 

老字号药企马应龙跨界买起了饼干和饮料。新营养品牌WonderLab推出了有美容功效的口服玻尿酸软糖,还有能满足减肥需求的代餐奶昔······食品行业的竞争开始变得复杂、多维。

 

WonderLab代餐奶昔小胖瓶

图片来源:WonderLab

 

光从销量上来看,各大品牌的势头此消彼长。但短暂的公平期终将过去,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巨头涌现。

05

结语

 

里斯的定位理论,看似讲的是品牌方们如何利用定位,抢占消费者心智。但在寻找品牌定位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引导着品牌往特定的方向前进。

 

当温饱问题逐渐被解决,人们就迫切地展开了对美味的追寻。于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率先成长出了物美价廉的经典品牌。

 

当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更替。擅长抓住了时代先机的快消品牌迅速崛起,并借助先发优势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等到了物质生活已经足够丰富之后,情绪价值就显得难能可贵。“快乐至上”的零食品牌们自然就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

 

一直到现在,当我们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得透不过气,当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更加重视健康问题,“方便”“健康”就成了食品品牌们的主要竞争方向······


不同需求存在的时间段,并没有非常清晰的分界线。就如同人们的记忆,总是会有交叉、重合的模糊地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们能第一时间想起来的品牌数量实在有限因此,品牌都希望能借助精准的定位,在消费者心中找到一个更靠前的位置。

 

而在购物之前的关键时刻,那些在我们头脑里闪过的记忆碎片,一旦被拼凑起来,就能看见一幅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中国消费社会战略版图。

 

参考来源:

[1]中央产业研究院,《2021年“双十一”酱油行业市场销售情况分析(图)》,2021年11月17日,中央产业研究院

[2]余新江,《印尼MUI认证首单太太乐鸡精量产启动》,2019年3月5日,中国产经新闻多媒体数字报

[3]LiuMingYue,《乌江榨菜全球150亿包 涪陵榨菜市场占有率多年稳居国内第一》,2021年1月18日,食评网

[4]艾·里斯、杰克·特劳斯,《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2010年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5]国家地理标志网,《地理标志,郫县豆瓣》,2017年3月16日,地理标志网

[6]雪球,《调味品巨无霸:海天奋斗史》,2020年7月26日,海哥的投资笔记

[7]申鑫、刘尧,《你所不知道的老干妈:“干妈式管理”》,2012年12月14日,理财周报

[8]顾夏,《儿子更换原料,老干妈彻底“变味”?陶华碧出手救场,1年卖50亿》,2021年12月3日,聚富财经

[9]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10]讲故事的翁老头,《历史的今天——1992年8月21日,第一碗“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上市》,2020年8月21日,讲故事的翁老头

[11]钟辉 王金涛,《酸菜牛肉面,一片酸味争天下》,2011年12月,销售与市场(评论版)

[12]光明乳业,《一波光明老照片来袭,带你重温上海70年历程中的光明时刻》,2019年5月27日,搜狐

[13] IC实验室,《大型商战宫斗:双汇带孝子灭爸记【暗中观察148】》,2021年9月7日,B站

[14] 李文贤,《改革开放40周年纪丨遭遇中年危机的娃哈哈》,2017年12月29日,亿欧 

[15] 逍遥,《讲了两个故事,农夫山泉钟睒睒成为“中国新首富”? 》,2020年9月8日,市值观察官方账号

[16] 《“战友“反目成仇,明争暗斗22年,蒙牛伊利乱战始末》,2021年9月17日,谷仓新国货研究院

[17] V姐,《“国民奶糖”大白兔的前世今生:能让你上头的,绝不仅仅是一颗糖》,2020年2月22日,场裤视频

[18] 沐九九,《一代糖果大王没落史:曾年销60亿,如今如同资本弃子》,2022年1月20日,深氪新消费

[1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20] 青山资本投研中心,《孤独之下,独居时代丨青山资本2021年度消费报告》,2022年1月17日,青山资本


提示:

* 本文为FBIF原创首发,欢迎无条件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
* FBIF投稿与商务合作,联系Bobo(微信:fbifmedia1)


更多文章


/ FBIF食品微信群 /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15w+食品人已加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