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碰撞】再谈Planet:商业航天的垄断正在加速形成,中国怎么办?

2017-02-27 张晟宇 卫星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杂志【碰撞】栏目出品

作者 | 张晟宇 

审校 | 沈淮

排版 | 朝晖

摘要


Planet等企业迅速成为所在领域中的“独角兽”,昭示着当今的商业航天已经进入到以“快”为重要特征的高速发展阶段,自由竞争的时间将极大缩短,寡头甚至垄断市场将加速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将构筑起相当高的市场壁垒,后来者或许只能望洋兴叹。


2月15日,印度一箭104星发射成功,并将所有卫星部署入轨。本次发射从发射到释放全程视频直播,全世界都能观看整个卫星在轨释放的过程,体现出高度的开放性。这一事件在国内航天领域也引发热议,评价褒贬不一,或认为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射技术,或认为是向太空扔垃圾,也有人赞扬其大胆开创了开放性的国际商业发射模式。


笔者认为,这次发射毫无疑问是有其独特价值的,但给人带来更具震撼性的冲击却是Planet公司仅一次发射就部署了88颗卫星,这预示了一个商业航天新时代的开启。



全面加速发展,商业航天进入“快”时代


随着本次88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入轨,Planet公司的在轨卫星数量达到了149颗。

 

Planet正是商业航天时代的典型样本,一个诞生于硅谷,天然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新一代商业航天创业公司。


这家同样起步于车库的公司,自2010年成立至今,短短7年时间里他也以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高速成长。


Planet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凭借硅谷投资人不断注入的资金以及自身的实力,不但将数百颗卫星送入轨道形成产品,而且先后收购了行业内的强劲对手。


2015年7月收购了地理空间公司BlackBridge及旗下的RapidEye,使公司获得了快速获取大范围多光谱数据的能力。


2017年更是从谷歌手中收购到了Terra Bella(原Skybox Imaging)这个过去的强力竞争对手,一举获得了其全部业务以及在轨的7颗SkySat卫星,不但从此具备了高分辨图像采集能力,同时得到了其核心的遥感数据挖掘团队,更与谷歌签订了长期的影像数据合同。

 


Planet公司成功的一个核心因素,正是在于它用互联网思维改变着卫星业。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快”。这个“快”字不但使其自身发展不断加速,同时也将整个商业卫星产业推向了高速发展期。

 

这个“快”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体现在产品的快速原型化,诞生于车库的Planet研发第一颗卫星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同样这么做的企业还包括许多利用立方星进行商业航天创业的公司,例如主营气象业务的Spire,在本次发射中也有8颗星升空。


其次,“快”更体现在技术的快速迭代,也就是所谓的“敏捷航天”。自第一个Dove卫星研制到现在的短短几年间,整星的完全技术升级已经超过了十余次。最早的Dove卫星图像分辨率低,成像波段少,电池采用的还是AA电池,没有姿态控制。


如今发射入轨的卫星能力已经大大提升,更好的传感器实现了更高的成像能力,并且采用了和Tesla汽车一样的电池,控制单机更是堪称完备,从磁力矩器到反作用轮一应俱全。


卫星的重量体积并没有明显改变,能力却在短短的几年间通过快速的迭代得以提升。这样的迭代速度在互联网企业中不足为奇,但是对卫星业的传统思维而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在Planet的官网上,强调了卫星新技术快速更迭能力的重要性,及这种“垂直整合”能力对提升遥感数据服务竞争力的关键性影响。



几年前业内还一致认为立方星的定位应该是技术验证和教学实验,很难有实用价值。


Planet的成功颠覆了这个观念,通过搭消费电子发展的快车,Dove卫星可以不断使用最新最好的电子器件,利用5-6kg的立方星,Planet成功占领了中低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市场。

 

更重要的是以“快”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重新定义了商业航天的风险意识。过去需要通过反复的测试、试验后卫星才能上天,如今是到天上去验证。


Planet经历了多次失败,然而由于其低成本与快速迭代,不但挺了过来,而且快速发展。这种风险意识不但融入其卫星研制过程中,更被投资人接受,这样即便有失败也不会影响投资人的信心。

 

这就是由Planet这样的公司带来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商业航天发展期,与之配套的还有灵活多样、低廉高效的发射服务(例如本次的一箭104星),以及同样快速迭代的上游元器件和单机企业的发展。

 

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来说,在这样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不跟上的话,追赶就更加困难了。


商业航天的垄断正在加速形成




“Paypal黑帮”的精神领袖、硅谷的投资教父彼得·蒂尔在他的热作《从0到1》中阐述了一个核心理念“失败者才去竞争,创业者应当选择垄断”。

 

身处硅谷的Planet公司同样深谙此道。


商业世界是残酷的。在Planet的发展历程中,正是通过不断地兼并收购竞争对手,在短短6-7年时间里实现了对整个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行业的基本垄断。

 

这种商业航天领域的垄断在其他卫星领域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OneWeb的648星计划与SpaceX的4425星计划志在争夺全球空间宽带互联网的市场统治权。


可以想见,各种雄心勃勃的星座计划必然造成市场寡头的加速形成,甚至导致赢家通吃的局面。这种趋势在商业航天的其他细分领域也会出现,也就意味着每一个领域都有可能出现垄断的独角兽。

 

这种垄断的发展趋势应该让我们有所警觉并做出相应行动。


以Planet为例,随着并入如此多的业务,依托巨大的数据资源,其影像分析业务也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那么他将进一步垄断未来潜在的下游空间信息市场。


同时通过海量卫星的快速部署,这些商业航天企业还在大肆进行轨道上的圈地运动,照此趋势,未来这些企业对轨道资源也有可能达成实质上的垄断。


Planet等企业迅速成为所在领域中的“独角兽”,昭示着当今的商业航天已经进入到以“快”为重要特征的高速发展阶段,自由竞争的时间将极大缩短,寡头甚至垄断市场将加速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将构筑起相当高的市场壁垒,后来者或许只能望洋兴叹。


中国的商业航天如果对此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和应对策略,在全球商业航天寡头或垄断市场尚未形成的时候获取“入场券”,在全球化的商业航天市场,未来也许很难看到中国航天企业的身影,更遑论“独角兽”了。

张晟宇,毕业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空间技术专业,现工作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师。个人公众号:宇聊。


猜/你/想/读



供应链、资金、准入许可:商业航天发射面临三座大山


推/荐/阅/读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新常态下的“航天+”》《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社评文章: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