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预警地步入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今年你吃得还好吗?在陆续发了五期时令食材插画之后,突然有了一种被梳理得很好的感觉:这个月去了哪里,吃了什么,当时又是怎么想的,以往只有照片,现在变得立体又悠长。我也经常翻看前面四期的食材插画,地域、时间、烹饪串联了起来,每一筷子戳下的回忆都因为有了人的加入而更有味道了。但我仍然很有原则,可爱的人并不会让不好吃的食物变得好吃,只是给回忆加了光影。这个月就是这样,遗憾和美好各半吧。以及一个号外🎙:上个月提到的和食材相关的年历我们做了!已经差不多了!我看到电子版之后特别特别特别喜欢。目前正在打样中,请务必再等我们三天,三天后再考虑要不要给其他年历机会,爱大家!
寒菌(乌枞菌/枞树菌/雁鹅菌)的季节又到了,我每年都满怀期待地买寒菌吃寒菌。
记忆里的寒菌总是特别鲜的,在鲜少有鸡枞、牛肝菌的湖南,寒菌就是公认的菌类之王。寒菌炖排骨是秋天有价无市的时令菜,想吃也不一定有。寒菌菜码的粉和面也绝对是粉店里价格最高的码子(浇头)之一,我爸最爱劝我吃,自己从来舍不得点。每年都满怀期待地买寒菌吃寒菌,有钱有渠道了,淘宝上所有的卖家骚扰个遍,总能迅速地买到手。我还很挑剔,只买尺寸最小还没开伞的「扣子菌」。情绪铺垫得十分到位,却又年年都吃得很失落。我记得小时候的寒菌口感又滑又鲜,为什么现在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
今年买的寒菌依然让人沮丧,口感像木头渣子,鲜度淡得像涮锅水。熟悉的主厨说:这东西就是没法在市场上买的,市场上的不管它有多贵都不好吃,吃在嘴里「柴」。家里每年都得瞄准山上那几个菌窝去捡,那种捡来的就特别滑嫩。说那么多,就是小时候的味道找不回来了呗……(抓耳挠腮
@海天不是酱油老师:每年这时候我的一个朋友都会开始从各种渠道买家乡的地瓜,来我家就会提一兜。有她在,我的厨房每到冬天都弥漫着小时候的味道。
总被主厨们简单的一句话打通。在他们看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对我们家庭厨房烹饪就是了不得的金科玉律。
和湘彬萱的肖主厨讨论干锅花菜和干锅茭白,他说:「茭白这种能生吃的就不用炒太熟」,我又恍然大悟了一把。恰巧在微博上贴了一道生菜,好几位读者问怎么炒生菜才能不发黑,总结一下问题似乎都是锅太小 + 菜太多 + 炒太久。生菜,八字里写着不需要熟着吃的菜,来,跟我默念:能生吃的就不用炒太熟。
我:做生不如做熟是什么意思?
家属:要躺在舒适区。
我:那能做生就别做熟呢?
@海天不是酱油老师:总会有那么一些半生不熟的朋友的,也很好。
月初回了趟长沙,发现了一家宝藏豆腐店。有豆香很浓的卤香干,质地柔软。我买了半斤回北京做菜,最后都当零食吃完了。
油豆腐炸得蓬松,空气感极强,一看就好吸味儿!最好加点骨头汤,给它煮得软趴趴。
「德」字香干以前是长沙老牌,后来冒充的越来越多,基本上所有类似质地的香干都被印了个「德」字,反而变得有点像品种规范了。
炸过的豆油皮和腐竹皮。内河在冰箱冷藏柜里放了半冰箱的响铃卷用来煮螺蛳粉,你来看看,这肯定强多了!(没给她买,最近在教她做菜,不鼓励吃螺蛳粉。)
大量香干,各种香干,颜色尺寸厚度造型都不太一样,共同的特点是豆味都非常好!并且口感一定会比目测的更柔软。
我在这个摊位磨蹭了二十分钟,拍照+琢磨让我妈怎么发快递不容易碎,都走到路边下单泡沫箱了……摊主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孩子多久没回家了,给你拿一袋花石香干带回去吃。
我回北京马上就吃了,用最街头的方法蒸了一下,好喜欢。
我看很多夸赞的文章是这么写的:猪肚炖得非常软烂,胡椒给得特别多,特别选了柬埔寨也不哪儿的白胡椒品种,比一般的胡椒猪肚更糯更香更辣。我想了一下似乎很有道理,先把提到的白胡椒加了购物车(职业素养),然后雄心勃勃地带上我妈去探店。这不对啊!!!这胡椒碾都没碾啊!!!蒸的时间太长全部被粘在猪肚上需要一颗颗地扒拉下来也就算了,关键是还很苦……本月吃饭踩下的最大一颗雷,我妈直接拒绝打包。用力过猛难免被反噬,大概就是这种感觉。无独有偶,在「芬琦茶庄」(汕头很有名的一家主营单丛的茶庄)的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段话:「现在很多人把茶越做越青,一是迎合客户口味,二来美其名曰好茶不用做重,其实做得透跟做得重,是两回事。」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做得透又刚刚好平衡。其间的成本很难被认领,还是用力更容易被记住,和传颂播。
@海天不是酱油老师:打卡餐厅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小心翼翼地想,是我的口味有什么问题吗?
——
因为在全力冲刺年历的关系,这次就没做插画了,在此条微信里留言评论的朋友,我也想选一位送一套虎年年历。预计会在本周五开始预售,7-10天左右印好发出,肯定能赶在元旦之前可爱到你!
第一期:购物中的情绪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