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大人|朱渊澄(1955级铸造):人,只活一辈子,是不够的!

小的明白 师说新知 2021-01-24

这是师说刊发的

27交大人故事。





1955年:下沙青年考上了交通大学


    1937年,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的八月十三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发生淞沪会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这一年,朱渊澄出生于上海南汇下沙一个叫朱家潭子的地方。

    据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编纂《朱氏世系宗支谱》记载,下沙朱氏始迁祖朱听,元末自沛国一带(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迁来鹤沙尚夷斋,经历明朝(276年)、清朝(268年)两个完整的朝代,进入民国(38年)和新中国的建立,朱氏在南汇繁衍生息的历史已经进入第七个世纪了。

      距离朱渊澄出生时,已经过去超过150年,按照中国传统族谱的说法,从下沙朱氏始迁祖朱听以后,重新编写的第一本家谱算起,朱渊澄属于第十四世。


1924年—1926年间朱氏族人集资公建朱氏宗祠尚德堂,开启了朱家潭子的现代教育。

宗祠建成后,朱家潭子在文化建设上有两件大事:宗祠内设立图书馆,以及兴建龙潭小学校。龙潭小学校初建时为初小。教室二间,学生数十,教师三名而已。至1962年更名桐桥小学,改为完小,学生人数扩至一百名左右。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上海浦东周浦有过一场激战。朱家潭子新宅和花园成为解放军的伤兵医院,连老宅敦本堂、怡仁堂等三个客堂和墙门间,地上都铺满稻草,住满了伤兵。


    再早之前的1949年初,朱渊澄在上海市区江湾的东亚体育专科学校附属中学上初一,东亚体专1918 年 8 月由庞醒跃创办于上海。后来辗转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和上海体育学院。因为解放军勇渡长江,江湾体育场成为国民党新兵的培训基地,眼看仗要打到朱渊澄的眼面前,他才写信让父亲把他领回老家。

    朱渊澄回到下沙的时候,时年12岁。国民党空军伞兵司令部直属部队伞兵第三团,大概有2-3个班,也来到朱家潭子新宅。朱渊澄在江湾念书时,一次音乐演奏会上见到过蒋经国。1948年小蒋来江湾,是为了视察新兵的训练事务。没想回到浦东,仍然遇到了国军,不过不是新兵,而是伞兵部队。估计是两三个班,驻扎在新宅的花园楼房里。


    国民党伞兵部队1942年创建于昆明,始称突击总队,后扩编为空军伞兵司令部,由于伞兵装备精良,机动性强,在对日和对共作战中都曾作为机动力量使用,因而深受蒋介石的宠信。伞兵三团是1944年从国民党远征军、青年军和中央军校精选组编,并由美国顾问团训练出来的一支美式机械化部队。该部总兵力为2500多人,齐装满员,训练有素,屡建战功,号称“国军之花”。1949年4月,国民党空军伞兵第三团在团长、中共地下党员,湖南邵东人刘农畯率领下,共2500多名官兵于15日乘中字102号坦克登陆舰起义,在江苏连云港登陆。当然这是题外话,属于大时代中的人生花絮。

    新宅老宅一步之遥,官兵们免不了要走动,和当地老百姓打交道。朱家潭子的族人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北方话,听不懂,尽摇头,于是他们就意外发现了能开“国语”的朱渊澄。朱渊澄就这么当上了他们的小翻译和小朋友。


     时代变革中,1952年朱渊澄从上海南汇新场中学念完初中,并考入著名的上海松江二中,韩寒也毕业于这所中学。不同的是韩寒退学去开赛车了,成为当代教育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人物,而朱渊澄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位于上海徐家汇的交通大学。

松江二中,全名上海市松江第二中学,创建于1904年(清光绪30年),初为松江府中学堂,曾为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1959年 松江县划归上海市管辖,学校更名为上海市松江县第二中学,当年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重点中学




下沙朱氏自少斋公始,以耕读起家,风尚淳朴,注重文化,儒流辈出。科举时代,即有国学生十,邑庠生四,举人一,恩贡一。全国解放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中,读出的大学毕业生有十数人:


朱桓铭,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朱慎铭,复旦大学商学院1949年毕业。

朱建铭,交通大学电机系1950年毕业,北京大学电机研究所1952年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矿业学院教授。

朱康铭,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任成都建筑工程师、北京水泥设计院、成都建筑勘测设计队等职。

朱征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朱渊澄,1955年考进交通大学机械系,1956年随校自上海迁至西安,1960年毕业。

朱国才,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

朱翠蓉,北京大学泰语系毕业。

瞿舜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系1965年毕业。

朱征璿,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外语系毕业。

朱鉴澄,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1966年毕业。

朱汉中,南京航空学院,1964年进校,1970年分配于贵州黎阳机械厂工作。





交大岁月


    朱渊澄笑谈他当年高考三个志愿都填的交大


    因为从小对交通大学心生向往,加之受苏联作家柯切托夫作品《茹尔宾一家》(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一个改造旧船厂的故事)的影响,他笃定心思报考船舶制造专业,结果进校后因上级已经决定交大西迁,使得原本冷门的船舶制造专业大热,阴差阳错被调剂到机械系热加工铸造专业。


1956年 交通大学60周年校庆时,朱渊澄与交大合唱团的同学们(左起:朱渊澄,袁继宏,沈奎华)在徐家汇交通大学校门合影


    当时交通大学文体氛围浓厚,活跃在文工团、合唱团的朱渊澄酷爱铜管乐器,为那个年代的交大师生带来不少欢声笑语。

  手持手风琴的朱渊澄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h0619fsakyw2018年,在当年西迁的起点——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当年的西迁亲历者何家文、乐振祥、朱渊澄三位学长接受采访

朱渊澄:

  我叫朱渊澄,我是1955年进入交大,一年后迁到西安,毕业后任助教三年,再回到上海机电一局。我的一生换了7个岗位,特别是60岁之后,写的6本书都得到了出版。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工作,第一要重视教师,第二要重视基础,第三要紧贴时代前沿,最后要保持良好的文化氛围。我这一辈子,很大程度得感谢母校,祝愿母校万古长青。

1958年大炼钢铁100天回校后,机械系编排话剧汇报演出,请陕西省话剧团导演来校指导,其中朱渊澄 (前排左一)

    朱渊澄是最早一批搬入交通大学西安校区的学生(1956年),尽管那时候条件艰苦,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与繁华的上海判若云泥,但他依旧徜徉在学术殿堂和艺术海洋之间。

1956年迁到西安以后,交大手风琴队在中心大楼前合影。注意右上角的“交通大学”校牌

1958年西安高校红五月歌咏比赛,在交大草棚礼堂边排练合影    

     2006年,退休多年后的朱渊澄,以“七旬翁”笔名在新浪博客上连载《1958:爱情故事》,回忆那个特殊年代,他在交大和交大同学们的故事。连载共26篇,文笔清秀隽永,故事情节动人,寓意耐人寻味。有读者读后评价:满纸清香。

2016年,《1958:爱情故事》新书发布会现场,朱渊澄(左)与读者合影瞬间。

《1958:爱情故事》摘要

    1996年J大一百周年校庆,我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古城西安。毕业已经三十六年,改革开放的祖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已非昔日可以比拟。原本就绿树成荫的校园,成了大树参天的花园,到处是草坪、花圃,以及崭新的建筑。风雨操场上召开的庆祝大会人头攒涌,上万名年老的、中年的、年轻的校友在欢笑。国家领导人寄来录音讲话,有成就的校友坐上主席台。有一位在南方大企业担任老总的校友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今天在这里我才明白,个人的成绩何其渺小,只有我们的大学,伟大崇高,万古长青!”


    这回大家都说对,“对着咧!”邹国钧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从他的公文包里拿出个大信封给我,说是前两天有位老太太到校部找他,问安珂这次来不来参加校庆,请我把这信封转交本人。

我打开信封,拿出两本薄薄的歌本,左上角被烧焦一圈,这是我的《舒伯特歌曲集》和《西洋古典抒情歌曲集》。还有一封信中信,小信封上是秀秀熟悉的字体:“请交安珂同志收”,用玻璃胶带密封得好好的。 “这老太太是谁?邹国钧把烧焦一角的歌本拿起来看看,放下手问道。


    我把密封的小信封、歌本放入信封,心里泛起一阵酸楚。秀秀总是那么聪明。她不愿意让我看到她现在的模样,她是对的。我们在心目中保留的都是最美好的青春形象。我也不愿意当着大家的面拆开小信封。我默默私忖,她会在这几十年之后对我说些什么呢?我拿信封的手有点颤抖。朱教授和虞处长不约而同地说:
  “安珂,你的手……怎么了?”
  “我还没那么老,放心……”
  “那里还有个小信封!”朱教授叫道。虞处长赶紧向他使眼色,意思是不要嚷嚷。
  我没有理会他们,对邹国钧说:
  “找你的那位老太太,就是傅秀秀……,她把四十年前因炕漏烧坏的歌本还给我了。”我开玩笑地加一句,“当时她还说要赔我两本新的呢!”
  “这,这,真没想到”,邹国钧惊诧地说,“傅秀秀我怎么会认不出呢,她可是个漂亮小妞啊!怎么成了个小老太太?” 



散席以后,我说我要一个人走走。老同学们知道我想独自看信,不阻拦我。其实我并不忙于拆开这个小信封。

天已经黑了,我坐在安静的校园里,往事就像海水一般向我涌来,如此的汹涌澎湃,出人意料……尘封在心灵一角的种种情景,又像喷发的火山,连同通红的岩浆和飞溅的火星,一起冲天而出,向外流泻……

1958,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啊……


注:「师说」经朱渊澄学长授权,即日起不定期连载《1958:爱情故事》,敬请读者朋友们关注。





重回上海:从“三大金刚”到“市文化宫”


    1960年交通大学机械系热加工铸造专业毕业后,朱渊澄留校任教,直到1963年调回上海。

1975年,调回上海工作的朱渊澄与父母在上海下沙老家合影。

调回上海后,朱渊澄历任教师、上海重型机器厂教育科副科长。曾主持编写出版全国技校教材《金属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论文《企业职工教育的经济成果及其计量》获机械工业部冶金矿山局优秀论文奖;应邀为上海第二教育学院撰写论文《成人的社会教育》(Adult Social Education),被编入San Francisco.London 1988年出版的《China:Lessons from,Practice》之中。

据多年后朱渊澄回忆,撰写后来获得业界高度评价的教材和论文时,他已经从交大毕业多年。重拾交大学过的很多专业知识,充分体会到交大“门槛高、基础厚、专业博”的办学特点(西安交通大学将其办学特点总结为“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对自己一辈子学习工作的深刻影响。

朱渊澄在交大学习期间课堂笔记

后来朱渊澄转行进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先后担任副主任、企业策划经理。期间撰写的戏剧论文《试论莎士比亚剧作的对比技巧》被19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接受,编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论文集》,并成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会员和理事。

1997年初,朱渊澄因参与中国古代机械史课题研究,被同济大学聘为兼职副教授。

1997年,朱渊澄于上海锦江(国际)购物中心退休后,又被返聘工作五年,直到2002年年满65岁,正式退休。





退而不休:从“七旬翁”到“八牛翁”

    2006年,朱渊澄虚岁70。


    这一年的元旦,朱渊澄在新浪博客开通“七旬翁的博客”。这距离新浪网开通“博客”这一新型网络媒体,不过一年时间。


    年届七旬,勇追网络时代潮流的朱渊澄一发不可收拾。他笔耕不辍,2007年3月以网上原生态的面貌,编辑出版20万字的《七旬翁的博客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以博客原貌风格编排,书中可见博友之间的互动交流,生动而自然,引起热议。很快又结集出版了《七旬翁博客集2 》。


    2016年, 七翁博客上的连载中篇小说《1958爱情故事》,这是朱渊澄65岁时的倾心之作,共26篇。纪念那段在交大和陕西读过的峥嵘岁月。网络连载后,大受欢迎,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作为献给母校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迁校西安60周年的献礼作品。  



其实网络博客只是朱渊澄精彩退休生活的一部分。早在2004年,朱渊澄就加入上海水上旅游研究所,参与完成研究课题:《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十六铺综合改造项目功能开发研究》、《上海—舟山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等。

2008年3月起,朱渊澄在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筹建成立“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创意旅游专业委员会”,担任专委会主任。参与一系列活动,撰写了《温岭艳遇记》《景德镇的景和德》《畅游周庄健康行》《皖南宣城工作之旅》《走近安顺屯堡文化》《江南山水最妩媚》《天目湖鱼头和创意》等宣传普及“创意旅游”观念的文章,受到各地旅游主管部门的欢迎。

2009年8月,朱渊澄和旅居新加坡著名剧作家乐美勤等酝酿编写《海宝&三毛话上海》,得到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的授权和三毛形象发展公司的支持,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合作完成12万字的汉英双语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09年10月,朱渊澄应邀参与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属下的《九九关爱网》的前期开。创2010年10月被评为“开网元勋”中的一员。

2010-2013,朱渊澄还用了三年时间,研究撰写《老年幸福:研究与实践》一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人到老年感悟人生的实录,也是探索老年人通向健康和幸福的研讨笔记。


除了精彩人生,朱渊澄还是一名资深和热心校友工作参与者和领导者。不管是上海,还是远在西安,重要的校友活动,都能看到朱渊澄的身影。

2012年,时年75岁朱渊澄参与发起西安交通大学上海校友会金色年华分会。2013年,金色年华分会正式成立,朱渊澄担任首任会长。经过七年的发展,金色年华分会已发展到超过300人,组织井然有序,每年独立举办几百人大型年会,已经成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校友会的一大特色作为由退休年长校友组成的校友分会,实为不易。获得广大校友乃至社会的高度赞扬!


但朱渊澄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

2020年9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第四个“西迁纪念日”。上午9点10分,在西安地铁太乙路站,“奔驰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时代快车”地铁5号线考察活动启动。



作为特邀代表,83岁的朱渊澄专程从上海坐十几个小时的卧铺火车到西安参加“致敬西迁创新港专列”的首发仪式。

上图中为参加创新港地铁首发仪式的朱渊澄。


一生耕耘,老骥伏枥。

生命不息,精彩不止。

朱渊澄说,人,只活一辈子,是不够的!


(完)



朱渊澄
永远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o0363qwjwsf

朱渊澄(1955级铸造-交通大学)“人只活一辈子是不够的!”




这是师说刊发的

27交大人故事。


了解更多“交大人”的故事:


 张迈曾 杨晋柏 阳 虹 方蔚豪 彭翼捷 

汪应洛 肖 楠 蒋文定 郑守淇  沙 雁 

杨 进  王慧炯 任正非 赵康宁 汪建平

王兆安 余建军 陈桂林 黄庆怀 邢咏新 

傅文斗 吴沛新 钱学森...





师说新知

一个关于教育与未来的深度号

教育|未来|观念|现代化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