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青春期孩子,父母应如何调整自己的期望|一杯咖啡六一特刊

翻译组 牛泽宇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公益团队招新贴@上海

家庭亲子专刊

一杯咖啡国际六一儿童节特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的第151篇文章

快到碗里来:一杯咖啡英语编译组组员招募中(2018版)


作者 | Preston Ni,教授、主持人、私人教练,著有《四种人格类型的沟通宝典以及如何与难以相处的人有效沟通》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牛泽宇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陈婧铉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冬井


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符合现实时,大都颇有裨益,但很多脱离现实的期望有时会适得其反,成为父母的情感负担。


我们所记住的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事物的期望,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这些想法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感受。


举个例子:我们是否选择深陷在往昔的忧伤中,将对我们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同理,我们是否选择一味关注当下的缺失,是否选择及时预判未来的不测,是否选择记住那些美妙的时光,是否选择感激我们获得的福分——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的情感。我始终非常认可亚伯拉罕·林肯的一句名言:“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有多幸福,他们就有多幸福。”我们的记忆,思考方式,对事物的期许,都会影响我们的情感走势。

对子女的期许是父母常见的心态,但当这些期望变得脱离现实,父母便很难再用平常的心态去适应孩子进入青春期所发生的变化。这一矛盾又将导致哪些不谐之音?


本文将对此进行详尽讨论。



作为开篇第一个例子,我们来谈谈那些总把从孩提到成人的过渡期想得太短的父母。在很多父母眼中,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过渡期最多只要四五年,但他们往往会被残酷的现实“惊醒”,因为现实生活中,这一过程往往会“拖沓”到十至十二年。对他们而言,与其不耐烦地质问他们十六岁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比如“为啥她现在还是没个成年人的样子?”),他们倒不如好好反省下自己所选择的,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合适?

我们在看看另一类父母,在他们的孩子逐渐过渡到成年的日子里,他们始终不愿接受孩子的转变,也不愿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很可能在孩子眼里变成絮絮叨叨、过分体贴、墨守陈规、老套落伍的“大爷大妈”。当年轻人开始逐渐探索、经历、展示出自己新的兴趣、圈子和观念时,父母或许应该根据“小大人”的变化,相应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以免让这些变化疏远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比如许多父母常常会发出类似的惊叹:“她曾经喜欢的音乐也是我们的菜,但现在,我完全不能理解她喜欢的那些噪音!她到底怎么了?”


但有时,孩子们曾经挚爱的追求,也是父母眼中最适合孩子的期望。对于父母而言,想对这些期望做出改变或调整,难度着实不小。“在我们的记忆中,运动一直是他最喜爱的事,每次看他打比赛时我们都无比自豪。可现在,他竟突然决定要离开高中的运动队,去学做一名舞蹈演员!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他重新回到体育圈啊?”当年轻人改变了自己的追求时,父母也应该相应调整自己的期望。

期望的本质

期望为何有这么大的心理学价值?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期望是一些我们选择保持的心态(但不由基因决定),这些心态能协助我们历经时光流逝(从现在到未来)、事物变迁(从老套到新颖),人情世故(从陌生到熟悉),而始终期待着与生命中下一个节点的相逢。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期望的力量,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多么依赖它们。每一天的到来都会伴随着一连串的期望,这些期望帮我们认识到我们拥有什么,我们想要什么。“我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你一觉醒来,却不知自己对未来有何期许,这种无知、懵懂的状态轻则让你倍感困惑,重则使你压力陡增。


期望都是可期待的。当我们的期望与现实大致相符时,我们会觉得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艰辛。期望同样能提高我们的应变能力,帮我们更快适应新变数。虽然有时,我们不希望自己的预测成为现实,但这种期望至少能帮助我们早做准备。

“当最后一个孩子搬出去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熬上一阵子才能适应这个空荡荡的家。”


这也是当孩子们面对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时,父母为什么有义务帮他们打好“预防针”,协助他们做好迎接新生活的准备。父母总是希望能帮助年轻的孩子建立对新生活的合理展望——比如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中,或后来进入大学学习——这样才能使他们更顺利地完成过渡。

“我的父母告诉过我,当我离开家庭,决定立足社会,自力更生时,就没法像在家那样无忧无虑了——届时将有更多的事需要我去权衡、去操心、去逐一完成。现在看来,他们说得太对了!”


而刚刚离异的父母,在将这一噩耗和日后的家庭安排告诉孩子时,应该格外小心。这是因为,离异初期,生活充满了变数:既有令人心安的、可以预测的必然,又有许多难以预料、令人不安的未知数。

“以后,你需要分配时间和爸爸妈妈单独相处,这是我们两人各自的日程安排,你可以据此安排你今后的生活。”


而当子女即将成年,即将经历从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正常转变时,这一道理对父母也同样适用——父母应该提醒自己认清现实,并做好应对这一转变的必要准备。孩子们在成年后将愈发独立自主、个性分明,如果父母学会建立合理的期望,努力迎合这一转变,将对他们很有帮助。                         

常见的三种期望

没有充分的准备,父母就很可能会被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数打个措手不及。可以想象,如果子女已经成年,父母却总期待他/她还会表现得像个孩子,这将是怎样一幅场景?为了方便下文的阐述,本文将父母可能持有的希望分为三种:


“预测”、“理想”和“条件”。


如果父母的期望并不符合孩子们成年后的真实变化,又会发生什么呢?

预测”指的是孩子成年后,父母认为将要发生的转变。


“我们家的‘小大人’以后也会和儿时一样,对我开诚布公地倾诉心事。”但许多孩子在成年后,往往会更加注重隐私保护,为了使自己更加独立,对父母也不再毫无保留。相应的,当父母发现自己的预测并未如期发生,与孩子间地交流也越来越少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惊讶与不安。


理想”指的是孩子成年后,父母希望看到他们做出的转变。


“我们希望他还能像小时候一样,动力十足、勤奋刻苦地对待学业。”但许多人在步入成年后,会因日益增加的诱惑,渐渐对学业追求和课后作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经历一段‘成年初期低迷’。(详情请 参阅我2009年3月15日的博客)这时,父母的“理想”也会相应落空,他们自然会倍感失落,并认为孩子们低迷的表现是对自己希望的辜负。


条件”指的是孩子成年后,父母认为他们应该做出的行为。


“她应该允许我们对她的生活状况保持充分的了解。”但到了成年,很多年轻人为了活得更加自由,会对父母愈发不诚实。有时,他们会省略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时,则会谎报自己当下的经历。相应的,当子女越发不诚实,导致这些“条件”无法一一兑现时,父母常常会因感到子女背叛了自己而勃然大怒。


当“小大人”的表现有悖于父母的期望时,上述三类思维定势将对父母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于是,父母的吃惊、失落、以及被一个“成年人”背叛后的火气,将很快升级成为担忧、悲痛、愠怒等过激反应,整个事件也将因父母的“情绪化表现”而变得更加棘手。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应一味纵容成年后的孩子,任由他们减少与父母的联系,将课后作业拒之千里,或是终日谎话连篇。父母应该牢记一点:期望不等于盲目纵容。


而面对着些新的行为,父母也必须及时提醒孩子,让他们知道:即使他们已经成年,也有必要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告知父母,在学校里也仍需保持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父母交流时也必须坦诚相待。如果父母很早就预判到了这几类变化,就更应该理性的与孩子讨论、谈心,而不是一味地情绪化对待。

期望的两种类型

面对刚刚成年的孩子行为上的变化,父母对自己期望的控制,远不是仅仅建立一些符合现实的期许这么简单——因为需要父母合理调整的期望分为两类:


一种叫接受型期望,用于表达父母对孩子始终如一的关心;

另一种叫改变型期望,用于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成长。

接受型期望会有效地告诉孩子:“孩子,去做你想做的吧,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是时候去活出自我了!”这类期望会让孩子们觉得:无论我变成什么样子,你们都是爱我的。


改变型期望会有效地告诉孩子:“孩子,你现在的表现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但爸妈相信你会听我们的话,你也应该像大人一样谨言慎行啊!” 这类期望会让孩子们觉得:虽然我并非每次都愿意听你们的话,但你们指引的方向一定是你们认为最正确的选择!


养育优先权的规律表明,比起改变型期望,父母应优先考虑接受型期望。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拒绝接受,而是要求子女做出改变,这将会激起子女地叛逆情绪,因为在子女眼中,“改变”意味着父母拒绝接受自己:“你现在这副样子真是不像话!”如果父母提出条件,在孩子们满足条件时才接受这些改变,比如“你什么时候表现得像样了,我们才会停止对你的批评!”这将很可能使成年后的孩子疏远你们。所以,父母必须保证自己先接受孩子,再敦促孩子做出改变。

脱离现实的期望终将付出代价

为了在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父母之爱的同时,还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父母就必须让他们的期望时刻与现实接轨,这样才会发挥最佳效果。作为本文的尾声,我们来谈谈不现实的期望对情绪的影响。


当父母提出不现实的“接受型期望”时,他们会付出严重的代价。

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在成年后,仍会将陪伴父母视作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当他们看到成年后的孩子更喜欢和同龄人交往,而不是陪伴父母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惊讶与不安——这类父母在孩子无法终日陪伴他们时,往往会很难适应。


有些父母则期待着在孩子们成人后,还能和他们共享那些他们小时候曾经喜爱的兴趣。但当他们发现孩子们与童年时已大不相同,和自己的相似之处也渐渐变少时,他们会感到失落、伤感。面对与孩子们逐渐消逝的共同语言,这类父母会感到难以招架。


有些父母认为即使孩子已经成年,他们也该继续仰视父母,对他们充分尊重并努力取悦他们。但当他们看到孩子开始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却不再和以前一样关心自己时,往往会感到遭遇了背叛而经常发火。看着自己的威严在孩子心中逐渐消失,这类父母往往难以容忍


当然,这几类父母可以选择继续保留这些不现实的期望,但他们同样要承受更多的情感代价——感到被抛弃、被拒绝或是被轻视。在我看来,一个更好的方法,是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以适应孩子们成年后的发展现状,而不应一味抵触那些孩子在成年后注定要经历的转变。

而那些脱离现实的改变型期望,往往比接受型期望更令人头疼,尤其是与孩子们学业表现息息相关的期望。

 

有的孩子如此抱怨:“无论我怎么努力,我的父母都会时刻敦促我要更加努力——将来该怎么做,我应该怎么想,我应该怎样做才会更好……连第二名的成绩都无法被认可!至少从最近几次考试来看,无论我考分多高,他们从来没满意过——我从来就没有满足过他们”也有的如是说:“我爸妈认为我的姐姐是我们两个里面比较聪明的,所以他们觉得她成绩更好是应该的;而我是学习能力偏弱的那个孩子,所以只要我通过了考试,父母就很满足了。我也渐渐开始不再课业上用太多功夫,每次蒙混过关就好。而父母对我的低期望值,也正是我现在极其缺乏自信心的主要原因。”

父母该怎么做?


不要总是不现实地把自己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期待设的过高,这只会导致孩子一次次的失落,你们也会一次次的失望。你们同样不能不顾现实,一味降低自己对孩子的学业要求,这会使孩子失去很多展示自己天赋与才华的机会。正如我在前文所说的,这一点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在子女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间,是最难以调整的。因为这类期望一旦脱离现实,就将对父母造成很大的情感负担,父母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期望进行适当修正。


对于接受型期望,父母应该多问问自己:“我现在是否能根据‘小大人’们正在发生的转变,设置相应的期望?”

对于改变型期望,父母应该多问问自己:“我正在督促‘小大人’做出的改进要求究竟合理吗,这和他现在最应该做出的改变是否矛盾?”


作为结语,我想谈谈迄今为止,关于现实类期望的情感价值,我所听过的最形象的例子。例子源自我的一位朋友,他描述了自己经过双休日的休整后,如何为重回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在他看来,自己每周的工作始于“星期一心态”。他说:“每个工作周开始时,我从不会期盼着周末早日来到,因为我不想在周一就大失所望。”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你生活过的不如意,不要全赖在原生家庭上

致在这个母亲节挣扎于不孕不育的女性|一杯咖啡特稿

真正被“淘汰”的是那些还在和他人比较的人


几个可能非常适合你的好活动

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灵聚会|疗愈亲密关系之如何与父母和解

今天我想慢下来:一杯咖啡换一次正念减压|6月场报名中

成为孩子心中理想的父母|加入家庭亲子心理研修组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8最新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