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你“情难自禁”,就去“踢球”去|2018年6月度心理笔记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公益团队招新贴@上海

一杯咖啡月度心理笔记系列02

记录新时代的心理轨迹

2018年6月篇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推出《月度心理笔记》专栏,以一个月为跨度,整理当月发生的热点事件,并以心理层面做记录和解读,与读者分享,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6月主笔|Arthur Chen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山大王

 

每年6月,最重要的事莫过于高考。今年的高考尤为特殊,是千禧年出生的00后大军步入大学的第一年。包含全民偶像易烊千玺在内的全国900多万高考学生通过高考完成自己的成年礼,迈入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预祝他们的大学时光充实幸福,走好迈向成人的第一步。


(全民偶像TFBOYS易烊千玺等参加高考,标志00后世代正式踏入成人阶段)


大学的时光好像也才过去不久,怎么也想不到00后都已经读大学了,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再年轻。犹记得,十几年前我参加高考的时候,高考依然是许多人心中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作为咨询师,我的来访者回顾人生经历时,一般不会错过“高考”这个重要节点。


现在的高考依然是全民关注的焦点,但是其重要性已经不足。据报道,在00后心中,已经不再相信“高考能改变命运”,他们也没有那么把考一个名校当作人生的赌注。确实,以我大学毕业出入社会的这些年经验也可得,一个人过的怎样,还真是跟他高考考的怎么样关联不大,如果以为考了一个名牌学校,就可以顺风顺水,那就大错特错了。

 

可惜那个毕业于名校的烂片导演毕某就没有这种自我觉察的能力了。他导的片子观众不买账,不曾反思是否是自己的水平不济,全把责任归于豆瓣,因为豆瓣的评分系统里他的片子评分太低。20186月,他在微博向广电公开投诉,引来一阵热评。在投诉中,他特别强调自己出身名校,所以自己导演的片子就应该是很好的,广大网友也是服了他的“神逻辑”。毕的荒唐言,也让我告诫和反省自己,千万不要成为毕某这样因为出身就“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抛却“背景”剩下的,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

 

“史上最低评分”电影导演毕志飞发公开信:我不服


然而,像这样不愿意面对自身问题,委过于人的人6月还真不罕见。

 

首当其冲的是去年就掀起一波热潮的李雨桐。此女是歌手薛之谦的前任,去年就因为爆料薛之谦而大火今年6月不知怎地,又连续炮击薛之谦,大半个月成为网络焦点之一。我始终认为,两个人的感情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感情好没有必要通过网络大肆炫耀,感情不好也没有必要大肆宣扬,无非是满足了吃瓜群众的好奇心而已,又会有多少人真正关心你们的是与非?


(李雨桐与薛之谦,曾经美好都成过往云烟)


去年的薛之谦还比较“傻”,参与到与李的隔空混战中,今年就比较“聪明”,选择了一言不发,任你在那咆哮,我自巍然不动(ps,我只是用下成语,不是镇魂女孩),可以说处理此类纷争的情商有所提高。


而那边厢的李小姐,不依不饶,甚至大半夜还连续发了多条咒骂的微博。抽空读了这些微博,也确实有她所说的自己是有抑郁症的味道。这年头看微博,一定要有点精神病理常识,否则你真区分不了你读到的是正常人的想法还是精神病人的胡思乱想。


对比薛、李两个人,同样是过往,薛把感情中的美好写成歌、悲伤谱成曲,完成了情感的“升华”,也收获了大批粉丝,而另一人,则把感情同利益算计在一起,把自己过得不好的所有责任都怪在另一个人身上,末尾还费尽心机地还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来获取对方与自己联系,可以说是“傻透了”。这两个人的不同走向,值得所有“不得善终”的情感吸取教训。

 

薛之谦再怎么被李咒骂,归根结底到底是有过一段过往,还不算最冤枉,中科院的那位谢同学就有些凄惨了。因为招待了落寞的高中同学,希望能劝慰对方走上正路,没想到被自己好心对待的同学捅了好几刀,最后不治身亡。一个大好青年,而且如此愿意助人为乐,却不幸殒命,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作为一个助人工作者,这对我是再一次提醒,不要帮助一个不想被你帮助的人,即便他看起来很需要别人帮助,否则你不仅帮不到他,他还会恨你。

却真切发生在两个曾经的高中同学身上。



(6月14日,中科院研二学生招待高中同学过程中,不幸遇害)


据说那名行凶者是因为大学沉迷网络游戏,最终挂科多门,失去了硕博连读的机会,最终勉强本科毕业,考研、考公务员都失败,而自己的那位同学不仅考上了中科院研究生,而且交了女友,年底要完婚,两相比较,特别是一方还规劝自己,最终恼凶成怒……

 

我不认为网络游戏,或者说网络本身是元凶,毕竟这么多人使用网络、网络游戏也没有沉迷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自身。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假如没有这些“高科技”发明或者没有愈发呈现依赖的态势,确实会挽救很多本身意志薄弱的人。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20186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草案(ICD-11),会其精神健康状况清单里由于成瘾行为造成的疾病中,新增“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与赌博障碍(Gambling disorder)并列了。我甚至认为,更准确的是网络成瘾障碍,即过度使用网络游戏、网络软件导致不良后果,应列入其中。


最近大热的抖音APP,在6月也饱受抨击,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对一款当红的网络软件成瘾罢了——在它之前有过别的,在它之后也会有新接续,没有抖音,也会有其他的取而代之。


关键是这个领域的专业声音,千万不能被杨永信这样水平的人占据。


 

(世卫组织关于“游戏障碍”的表述)


网络的另一个危害,就是你不会知道事情会往什么方向发展,也许你发出的一条信息是想传递这样的意思,然而网友们很可能不是关注你想传递的信息,而是把别的当做关注重点,甚至逼得你不得不转而去关注他们所关注的。


这一点前央视主持人崔某应该深有体会。如果从一开始关注这场从6月一开始就引爆互联网的新闻,就会发现,崔某的动机从来就不是“揭露演艺圈的内幕”、“打击偷税漏税”,连他早期接受采访也直接表露过“大众竟然不知道,我还以为是公开的秘密”……


(崔永元和冯小刚,他们也回不去了吧)


事实上,崔某所指的事情,在我看来也是很严重的,涉及做人基本底线的问题,怎么能够背地里捅刀,靠着消费朋友的名声来为自己长脸?换位思考,崔当然觉得非常伤心,这是真正的“背叛”体验。我认为,崔事件中,真正值得反思却被忽略的,不是女明星的秘闻,而是如何面对“背叛”,并且从“背叛”中走出来。崔连续的炮轰,包括把与事件无关人等一个又一个的拉下来,网友们看到的是在“执行正义”,我却看到一个受伤而渴望获得关注的脆弱心灵:冯某,我待你如初,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你怎么可以无视我?而人生的悲哀就在于,一片痴心错付他人。

 

而更悲哀的莫过于,我们渴望召唤更多人来为我们痛斥“敌人”,那些人即便去痛斥,也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到头来,我们的苦,还是只有自己来品尝。甚至,还有可能反过来伤及我们自身。

 

那对一家三口终以自杀收尾,可谓一语成谶。5月他们就因为在微博预告自杀,然后被网友救回来,引起过一阵风波,不少人认为,既然要死,就不会在网上说了,想说就是不想死。然而,6月初,当他们再次选择自杀,这次还真是就不再说了,然后也就真的自杀成功了……当然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继续的吐槽,说他们早就可以死了。网络舆论是无法左右走向的,也许你想收获更多人的挽留,可是就会有一些人缺乏“共情”,甚至恶毒以对。


6月下旬,那个19岁的女生跳楼自杀之前,不知道看到楼底下那些通过网络直播自己跳楼,并且不断呼喊“怎么还不跳”的场景,又是何心情?


不管是什么原因,面对选择自杀的人,震惊、同情,继而希望拉他们一把,是人之常情,至于他们是否真心想死,其实不是特别重要,而且这也不能做实验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那么多机会容你测试真心。


(一家三口自杀中的女护士获救后的微博里写“爱这个世界”,可惜,她马上又失望了)


(19岁少女自杀事件中的网络直播令人触目惊心)


这两起6月发生的自杀事件,有太多值得公共管理和自杀危机干预反思的地方。

 

港剧《谈判专家》为大众介绍了心理学引入公共危机干预的生动演示,该片播映至今15年了,不知内地是否已经建立起一套应对机制?通过这两起自杀,有2点值得吸取教训:


1、  在公开场所的自杀等事件,应杜绝围观,通过网络屏蔽、现场无线信号干扰、架设隔离带等方式,避免无关人等干预。自杀干预本身就是千钧一发的事情,有时候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影响巨大,在生命面前,不能让一部分人借此机会吸引眼球,成为满足窥私欲、显摆的工具。


2、  要尽快培养正规的危机干预队伍。有些人只有证,但没有实操经验,有些人甚至没有证,让这样的人群去从事危机干预,本身是对他们不负责,一旦发生了不幸事件,首当其中的是他们会感到非常自责。这点在19岁女生自杀案中,不管是之前为其提供心理安抚的老师,还是之后劝解其的消防员皆是如此,责任不在他们身上,而在整个社会管理制度尚未规范所致。当然,培养人才是一条漫长道路,公众做好准备,为危机干预买单了吗?

 

对生活感到悲观,一则自杀,二则以杀人的方式来走向灭亡,可惜了的是29岁、生活无着、只身来沪的黄某,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处理他对生活的态度,而这也让6月末的上海笼罩在黑暗中。两个孩子的悲剧令人唏嘘,无差别的报复性杀人更让人后怕,甚至我认为害怕的成分要大于悲伤。这恐怕也是黄某非常希望投射给我们的感觉:我就是要让你们生活在恐惧中,一如我自己一样,对生活前景感到的无望。

 

(6月28日,黄某行凶后,被围观群众踩在脚下。

然而,底层人群是不能一直被踩在脚下的)


极端事件不宜宣扬,以免更多同类心态的人壮胆效仿,作为心理工作者和传播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我非常赞同党和政府不扩散此类事件的主张。甚至我都很好奇为何一定要在最初通报中写明犯案者自己口述的“作案动机”。其实对这类人来说,明知自己这样的行为最终难逃一死,也要做这样的举动,就是希望能够让自己被人记上一笔,营造自认为悲情人物的定位。所以,也就不能让他轻而易举“得逞”。建议通报今后采取“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做法,只陈述事实即可,不要为罪犯转述他们的想法。说到底,也都是心理有严重问题的人,他们的想法能当做事实嘛?

 


从心理角度讲,能够获得高品质心理服务的,其实还是有钱的“病人”,真正贫穷无助的人,是无法获得有质量的心理援助服务的。然而,真正更需要帮助的,倒很可能是他们。然而,很多专业人士培养起来了就想着去赚大钱,压根不会把穷人福祉当回事,而有些人只是想借着公益的幌子获取更多利益,并不是真心想做公益,当然也就收效甚微。2012年,我们发起“一杯咖啡”公益心理类活动,相当一部分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够提供品质还可以、穷人也能消费的起的心理服务,可惜能够坚持做这种公益定位活动的专业人士还是太少。在那些更需要帮助的穷人看来,这样的现状不正是再次验证了,自己就是被社会抛弃的那类人的“事实”吗?

 

一出事,很多人就呼吁要派遣更多警察上街。我认为,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的,只能在心理上安慰一下震惊中的人,要系统性防止这类事件发生,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真正去关心那些陷入困境中的人。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安全无虞的话,至少从你自己做起,要把身边人当人看待,做生意要做的有良心,做人要做的有品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的防治之策。

 

我不是一个看球的人,所以2018年的6月,世界杯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欢愉,但是我能感觉到很多球迷看球的兴奋。这届世界杯自然也给陷入许多不幸信息中的人们,带来了许多生活中的期盼。连我一个不看球的人,都觉得还好6月份有世界杯,否则写这篇笔记,心情该多么糟糕。

 

泰国有一年高考题,说一个人发情,可以做点什么,结果有个选项就是:踢球。以后不少泰国人就把冲动发泄和踢球联系在了一起。


人们之所以这么喜欢足球,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情绪和能量宣泄的方式。很多攻击性的愤怒、冲动通过足球运动来发泄,民族间的对抗何战争也通过足球比赛一较输赢。



足球比赛是多人运动,规则较为文明,观赏性比较高,就像日常生活中的良性竞争环境一般,很多人也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有竞争,但也是有规则的。


(C罗搀扶受伤对手下场)


足球还能学会很多人生的道理,比如冰岛队教育人们,要学会未雨绸缪,哪怕你是守门员也要学会拍电影,卫冕冠军德国队教育人们,风水轮流转,人生没有永远的赢家。


(伊朗女性观看世界杯,这也是她们多年后第一次被允许参加观赛,并且不用戴头巾)


生活不幸,现代人也不喜欢压抑自己,所以常常会“情难自禁”,容易作出冲动、不计后果的行为。期待社会制度的变革,周期太过漫长,期待他人的“突然觉悟”,往往不切实际。比较实际的,还是自己学会调整,总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也能适应社会的良性情绪发泄方式。

 

6月事件中,深陷情绪难以自拔的崔叔、李小姐、毕导演等人,能够找到自己的足球队去“踢球”,而那位黄某、杀同学的那位,如果能够在“情难自禁”的时候去“踢球”发泄,该有多好?

 

不过,如果你真的就是选择踢足球,也是要注意安全的。6月下旬,泰国那队失踪的小学生足球队员让很多网友十分牵挂,中国专家也参与了搜救,祈愿他们能够安全无虞地回到各自家中。

 

(6月23日,泰国12名少年足球运动员和一名教练进入一处国家公园洞穴内“探险”后失踪)


没有什么,比大家平平安安更重要了。


推荐几篇你可能会很喜欢的文章

月度心理笔记|2018年5月发生的哪些事曾触动你的心弦?

因何事,又为何|不可一世的特朗普遭“众叛亲离”,连夫人也反对

如果你真想了解我,就不要只看“朋友圈”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朋辈咨询第二期:普通人学习帮助身边人的心理课 | 上海周末

做积极改变生活的人|加入自我成长研修组

成为职场上领先的少数人|共修《工作法则》

花一年时间破解《101个心理治疗难题》!|持续招募中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8最新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