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合作与竞争”议题:心理动力学取向治疗必读03
心理师成长专刊
本文系一杯咖啡心理读书小组第77篇文章
整理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Young River
这一篇的内容,关于性、两性关系,包括怎么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影响。
弗洛伊德关于性的思考比很多追随者开放,如同性恋并不是异常的,他认为同性恋是性倒错,而非性变态,后者是指当某种性行为成为成年人满足性的唯一手段,才可称为“性变态”。个体的性取向无论是同性恋、双性恋还是异性恋,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多同性恋关系有问题,同时大量的异性恋关系也有很多问题。
还需要记住,性欲的同性恋表达可能是童年期和青春早期的相当正常的特征,但绝不能据此就确定一个人的最终性取向选择。青春期的爱、理想化和性欲等感受特别容易首先指向同性。
荣格也表达和弗洛伊德相似观点,即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一种双性恋,他使用的是“阿尼玛”、“阿尼姆斯”,这些特质既适合男性也适合女性,至于每个人是否愿意运用或发展这些品质,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
自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两人关系变成三人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关注的就是第三方影响,以及第三方闯入对伴侣关系造成的改变。
第三方未必是具体人物,也可能是某种介入因素,比如新的兴趣爱好、性格变化等。当然最常见的是伴侣关系中的“第三者”。
三角关系是成年期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个概念远超过通常理解的“三角恋”,是指有第三因素介入两者之间。
影响伴侣的并非都是过去人物,可能是现在和父母的关系,或者是至今仍然有影响的人物,比如因为他们与父母的纽带还未断裂,会导致无法将情感能量全部付诸新的关系。
有时候发现有些人因为原生家庭相同特征走在一起,或者说性格非常相似走在一起,这可能会造成一定麻烦。婴儿早期会对妈妈的体验包含两个元素,即好与坏,这也是一种三角关系,这是一种天然的防御,保证我们小时候对母亲保存良好的印象,但是这对于成熟的关系并没有益处。比如,有些人会将坏的部分从关系中分离出来,坏的部分就变成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责任,或者否认这种坏的存在,只允许好的存在。如果两个人的一方有这种错觉,另一方就会比较为难,因为自己只能表现出性格中被允许出现的一面。
很多文献把重点放在母亲身上,整个社会也是如此,但是不要忘记父亲这个角色,很多学者注意到父亲对女儿成长的重要作用,如果父亲肯定女儿的魅力,长大后会在亲密关系中更自信。当然男孩也需要得到母亲的关爱,尽管很多时候并不缺乏情感,而是过于亲密,这就是“妈宝男”屡见不鲜的原因。
手足竞争,哥哥姐姐不得不为新添的成员让路,特别是哥哥姐姐如果还没独立于母亲,那么竞争更厉害。如果出现流产等情况,儿童原先希望摆脱新生儿的幻想可能会让她觉得是自己的想法造成了这个后果。
父亲也有竞争,怀孕会让夫妻性生活不太好进行,婴儿也夺走了妻子的关怀与注意,少数男性还会出现躯体症状,仿佛他们也有妊娠反应,而另一些则会感到厌烦,发生婚外情。
单身可能是个问题,也可能不是。单身人士不需要非得有亲密的伙伴,他们的行动自由,对他人的官宦,以及与中年时期的繁殖力和创造力,都可以在个体的工作和兴趣中得到表达,不必非得体现在夫妻关系和家庭中。
单身会被别的情侣视为威胁,这不能怪单身,但这种竞争感的确难以克服。
第一种是治疗师角色中出现的第三人,即存在一个重要的人,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治疗室内,但在来访者生活中存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些时候,治疗师会发现自己与伴侣中的一方站在一起,对抗另一方,即伴侣中的一方得到了大部分的关注,这也是俄狄浦斯情境常见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治疗师像是外人,好像被排斥在治疗关系之外,这可能是对变化的阻抗成为了第三方元素。
人们希望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吸引力,这不应该被误解为引诱,当衣着邋遢的来访者着装变得鲜亮或整洁时,往往是到了走出抑郁的关键。
治疗师的性别对一些来访者具有非凡的意义,治疗关系是一种亲密关系,来访者最初的焦虑感应得到尊重。
对有的来访者来说,同性治疗师会让他们产生同性恋焦虑,而对有的来访者来说,只有同性治疗师才能理解自己。而有些人害怕、难以和异性共事,可能源自被虐的经历。
来访者会发现他们自己和自己对话,然后会想到这好像在跟治疗师对话,这是来访者的反思接过治疗师的接力棒,在现实中,治疗师则变成了合作伙伴。这是来访者解开自身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一步,内化父母形象,自己寻求进步。
而治疗师可能也会有反移情,有点类似于父母对逐渐长大的孩子感到自豪,但也幻想能将这种亲密关系继续下去,同时也明白,这只是一种幻想,不能也不应当实现。结束是必须面对的,双方的悲伤和痛苦也在所难免。因为治疗师无法留住来访者,来访者也不应该总是依赖治疗师,父母也无法与孩子相伴永远。
本文整理自
《精神动力学咨询与治疗的精要:再现往昔》
(万千心理)
可直接点击下方购买本书
作者:(英)迈克尔·雅各布斯
译者:郑诚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5月
本系列文章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