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怪杭州女童的爷爷奶奶了,单靠他们阻止不了“无差别杀人”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

家庭亲子专刊

AC专栏

囤书指南: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值得收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楔子


杭州9岁小女孩被租客带走,随后租客离奇自杀,小女孩也不知所踪。这一扑朔迷离的事件,近一周以来,占据了无数中国人的神经。


2019年7月13日周六下午,噩耗传来,小女孩的遗体被人发现。众人期盼的奇迹,终究没有发生。




这一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指责小姑娘的家人对其照顾不周,太过轻信陌生人,特别是负责照顾她的爷爷奶奶更是成为众矢之的。


包括我在内的诸多网友,非常同情这个没有妈妈在身边、身世凄惨的小女孩,非常震惊于小女孩这次悲惨的遭遇,极度愤慨两个租客的残忍行径。


然而,直接作恶的人已经自我了断,这种愤怒的情绪表达其实是没有最直接的出口。所以,这股情绪就很容易转移到孩子身边的一些人,当然最直接的就是负责照顾小孩的两个老人。



我也很理解,很多善良的网友总觉得如果当事人能够更加的注意和小心,大概是可以避免这样悲剧的。


然而,我却想说,这些可能都是很美好的一种愿望,是善良如我辈的人内心的一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表达。但是,在这个时候,我更想撑一把刚刚失去孙女的两个老人。


不仅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遭到这样沉重的打击,而且作为在整个中国相对贫穷落后的这种典型的“中年人打工,老人和小孩相伴”家庭,两个老人费心费力照料孩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和我们很多网友,身处在大都市,享受大城市的社会保障,接受过良好教育相比,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基础和认知背景,你要求他们能做出更理智和明智判断,个体局限性很大。


更重要的是,他们遭遇的其实是一场无差别杀人。说实在,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也不见得说就一定能够得以避免。


一   无差别杀人的特点


什么叫无差别杀人?


无差别杀人指的是一些凶手,他不是因为跟受害者有摩擦、有具体缘由,所以要把对方杀害,而是随机去选择杀害的目标,以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无差别杀人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往往来说无差别杀人的凶手是非常厌世的。他自己其实已经不是很想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但是他又不会选用直接自杀的方式。对他来说,要么是通过杀了人,能够通过国家机关处决或者关起来的方式,要么就是通过在自杀之前先杀人的方式来处理某些“情结”。


2、无差别杀人的凶手一般也很少会与社会来往。所以,一般来说,他的决定是不被他人所预知的。甚至,他身边的人其实也不太会关心和关注他。


3、还有,就是一般来说无差别杀人是有预谋的。他可能会花很长一段时间去考虑这件事,而受害者往往是毫无准备的,阻断犯罪成功的几率很低。


4、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往往这些人看起来并不是长得非常凶狠的那种人。如果是这种样子示人,你总是会有警惕心,然而这种人往往看起来也是比较弱的,或者说还是比较和蔼一些的,你可能不会在人群太注意到他,所以你就不会特别去防备他。


其实这些年这种无差别杀人事件并不少见。


前阵子同样引起大众关注的,发生在美国的留美学者章莹颖案就是一例。章在马路上等待车辆,凶手克里斯滕森是以好心送他一段路这样一个方式来接近她。当然,我们可以事后去说,“唉呀,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去上别人的车”。但是,说实在的,真碰到现实生活中,你一定会觉得有人好心送你一段路,就会杀人吗?真的不见得。



还有就是,更为大众熟知的马航mh370。这些案件已经很多年了,但很多人依然记忆犹新,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件事情过于诡异。最近的媒体报道已经基本可以确认,这也是飞机驾驶员在自杀前,实施的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他在自杀之前,让一飞机的人陪他一起去死。这个又怎么去预防呢?



更不要说一些犯案时间非常短暂,他都不会给到你准备和思考空间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了。


比如说,去年在上海发生的杀害小学生的案件。当事人就是吃了一碗面之后,随后从包里掏出一把刀,随机地朝向路边他选中小学的学生捅过去。这种情况,保安工作做得再好都没有用。


还有就是今年发生的,在街上找一个漂亮的女生杀掉陪自己死的案件。凶手因为女律师更漂亮,所以还临时换了杀人对象……


再回到我们这次的事件。其实两个租客就是无差别杀人案件中常见的,自己想死,找人陪着他们一起去死的模式。不管他们因为什么原因选中的小女孩,实质上就是一次无差别杀人的案件。而且,因为他们已经选定了这个小女孩,他们一定会用各种方法去实施实现自己的目的。



许多人认为,老人可能更加警惕一点、不上当,大概就不会出这个问题了。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两个租客是年富力强的人,他们在体力上其实完胜老年人,哪怕不用骗,他们用偷、抢的方式总还是能做到的。更加极端的的情况下,这两个老人可能现在也没命了。


退一万步,爷爷奶奶非常的机敏,身体也非常好,爸爸也在孩子身边,能够保护好她,那么谁能保证,下一个受害的小女孩不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呢?


每个人都会在事后有这种念想,看看能不能做一些事先的预防措施,能够更好地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这个初心是很好的。但是像无差别杀人事件,很多时候我们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不见得要把这个社会看得很黑暗,认为每个与自己接触的人都会带着坏心,都要提防。如果这是我们应对无差别杀人的方式,我觉得这可能也是走到另一种极端了。


从预防的角度来说,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探究怎么这些人就成了无差别杀人的凶手,他们到底怎么了?



二  无差别杀人的凶手是什么样的人?


2019年上半年,在我国台湾地区有一部电视剧很火,叫《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重点探讨无差别杀人事件的,电视剧从各个角度来反映这个长期不被社会关注的问题。


他首先讲述的案件,其实也是一个跟小孩密切有关的案件:一个凶手拿着一把枪,到小孩比较多的电影院里面,随机扫射,以至于包括孩子在内不少人就此殒命。


案件之后,大众主要的态度是,“哎呀,这人太恶劣了,赶快把他处决了!”。


这时候,有一个律师站出来,说他希望能更好地保护他的人权,特别是想要了解一下这个人,他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但是,这个想法得不到大众的理解。他遭到网络上猛烈的抨击和恶劣的谩骂,甚至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被泼粪。家人也受到威胁,甚至怀孕的妻子还因此流产。




所以在进行下面的探讨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我们去探究这些人之所以去做这样一些事情的目的,甚至可能会谈到他们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并不是说因为他们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就可以认可他们的一些行为,更不是借此为他们说情。


必须强调,认同和理解其实是两件事情,这个绝对是要分开的。事实上,只有我们能够去理解他们为何变成这样,才能知道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



就像电视剧里呈现的,这些人的动机往往不被允许探究,这些人就直接被处决。我们也不会知道杀害小女孩的两个租客到底干嘛要做这样一件事,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想让我们知道。因此,这些人群其实很难被理解。


但是,总的来说,这些人还是有些特性:


首先,他们基本上属于被整个社会边缘化的人群。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几起案件,这些凶手的生活状态都非常糟糕,有些是物质和精神上处于糟糕的境地,有些是精神上陷入万劫不复,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都是如此。


其次,这些人基本上都有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美国杀害章莹颖的那个凶手在实施凶案前看了好几个心理医生,马航的机长也去看过,其他其他人不掌握他们看精神科的证据,但是他们的行为明显失常,推测可能也会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类人很容易走极端,他整个思维状态跟我们正常人想的是不太一样的,极端、偏执,是其共性。


还有一点,他对整个社会是非常仇恨的。他总觉得社会很多人都是欠他的,你看他的人际关系就能发现。这起案件的两个租客,基本上他们跟整个家庭的关系是非常疏离的。家人也痛恨他,反过来也是一样。他们痛恨家庭,可以十几年不回家。


综上,无差别杀人的凶手之所以会去实施这样的行为:


一是他其实也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留恋,或者说能够有所敬畏的了,所以他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做这样一些事情的。


其次,他会觉得做这样理所当然,因为整个社会亏欠了他很多东西。


再次,因为他本身具有这种心理疾病,所以他的整个思维状态是没办法用理性去理解的。既然你要死,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正常人的逻辑,但是他是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的,对他而言可能他有一个自己内在逻辑的自洽就行,他觉得可能做了这样一件事情,能够让自己很爽等等。我们没法得知具体的原因了,但是肯定是缺乏正常逻辑性可言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没有办法预测他们的行为,更不能指望这两个不经世事的老人能够预警,他们也是很普通的人。



也许对他们而言,这是自己的孙女在暑假期间难得的一次社会实习,也许是出去见见世面的机会,而且孩子到这么一个岁数了,也不太具有被贩卖的价值。又怎会往这两个中年人是无差别杀人上面去想呢?



三  无差别杀人案件为何增多


无差别杀人案件在过去其实是不太容易被大众所关注的。也难怪这些老人缺乏警惕性。然而,现在更多人知道了这件事,特别是我刚刚历数的种种事件,其实并不少见。


这些案件现在怎么更多了?


据我的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进步的一个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一个人要去实施无差别杀人的案件,特别是在比较广阔的社会空间实施凶案,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他很难去做这样一些事情,身边的人大多都是认识熟悉的人,如果杀人,实际上都是杀的是自己亲近的人。而现在,他们可以随意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实施犯案,而越是陌生的地方,越是容易犯案,因为没有人会防备他。


其次,是网络比较发达的结果。这些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关于这方面的讯息和资讯,便于他而去实施类似的行为,甚至有组织、有串联地实施。一般认为,像这样的人是“孤狼”,也就是一个人为主。然而,这次的案件,就是两个人实施,当然具体情况,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一般来说,像这样的事情总有人是主脑,另一个人可能是配合为主。这就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这些人,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性、严密性,它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可能是更大的,那就可能不只是一两个小女孩的问题了,可能是一个大面积的有组织的行为,这特别需要值得警惕。



还有一个原因和我们这些普通大众有关。100多年之前,全世界处于整个战乱、社会动荡的时期,那个时期的人类可能更具备这种警惕性,当然因为这样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经常能够听到,反倒是不会随意上当。而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和平的状态,凶杀案件是非常少见的。所以普通人其实不太具有警惕性。大多数情况下,这其实是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本身是有利的,因为我们总不能总以别人可能要害我为出发点去进行社会交往,那整个社会就没有互信了。然而,当我们总是假定对方是积极的、善意的,也就比较容易上当。这种上当往往是致命的,他都不会给到你“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


所以,无差别杀人其实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整个环境共同发展的结果,也不仅仅局限在一国一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我们很难提前预测,发生时也很难马上做出响应,一般来说,凶手事后往往也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让我们彻头彻尾无从得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把无差别杀人预防的责任推到这两个老人身上,我觉得是勉为其难的。


特别在他们面临丧亲之痛的时候,更不能够去苛责他们。



四  怎么做可以尽量避免无差别杀人的发生


与其说我们现在捶胸顿足,不如来想想,怎么从我们整个社会的制度层面上做一些完善和调整,尽量避免类似这种现象的发生更为实际。


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后,我在头条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人问,难道就没有人去关心一下那两个租客的生死?


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是,我看大部分的留言,就是在讲,这些人做这么恶毒的事情,谁要去关心他们的死活!


我能理解这些留言者的情绪。但是,我也想说,这些凶手才是导致悲剧的关键,从来就不是这些家属的问题,家属做得再细致,面对处心积虑的杀人凶手,都很难有万全之策避免发生的。


如果从追根究底的角度谈解决问题,更关键的其实是要关心这些人的生死。当然,肯定不是在他们已经做出了决定的时候关心他们,那已为时已晚,而是在他们可能出了一定问题的时候,就去关心和关注他们。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方面是准备不足的。



其实,《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尝试在此问题上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都知道,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支柱和港湾。如果这个人在社会上碰到了一些事情,或者心理上受到一些创伤,他能获得一个比较不错的家庭环境来帮助他和支持他,可能就比较容易度过难关。但是,往往这样的人,他的家庭很难提供。


一是,有可能这个家庭本身就比较穷困,也没有余力去支持他们。二是,也有可能整个家庭本身这个氛围就比较糟糕,而家庭本身可能就是他们痛苦来源之一。三是,我们整个社会对于心理问题的普及往往是不够的,家人可能就觉得这个人性格脾气比较古怪而已,不会意识到要第一时间带他们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这一点,在《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展现的比较清楚。女主的弟弟,是青年导演,其实是罹患了这个精神分裂症,但是家人包括姐姐都没往那方面想,只是以为他工作不顺,不开心,发脾气罢了。他的两次闹事,一次是偷偷跑到了隔壁的幼儿园闹事,一次是大闹精神病院,都和家属不了解、没有及时做家庭干预密不可分。


其次,是我们整个精神疾病保障和预防水平有限。对世界各国来说,精神疾病都是医疗体系非常大的负担。你看在美国这么发达的社会阶段,也很难确保像章莹颖案件的凶手在自己的心理问题面临崩溃之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更何况在我们这样一个能够保证基本医疗条件就已经不错的国家。


《我们与恶的距离》也有体现,精神医疗类机构和精神科医生本身社会地位不高,从整个医疗体系来说,精神科医生收入也偏低,能够坚持在这个岗位上,更多凭着道德情操。另外,因为医疗投入不足,一个医生可能要管好多的人,所以病人可能有一定的好转,马上可能就要转回到家庭,但是家庭可能又没有办法负担他目前的状况,所以,这里有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照顾的落差。更何况,可能相当多的人,可能都不会去选择这样一些机构治疗自己!



三是,像类似这些人,怎么回归到社会的问题。一个人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也许得到了一些帮助支持,恢复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他还要面对一个问题,他得回归到这个社会中,社会愿意不愿意接纳他呢?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一个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康复、类似“阳光之家”的机构要选址,但是周边的群众都抗议,都不想这群精神病人在自己的身边出现。


这种心理很好理解,但是,其实这些人如果能够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有一些人能够帮助他们,其实他们的可控性还是比较高的,这比让他们到处走荡要好很多,而后者其实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的。


就拿这两个租客来说,他们就是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的生活状态过得很糟糕的,但是生活中并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也就到处走来走去。这次不过是选择在这处找了这么一个女孩,这是很随机的一个决定,但是从理论上说,凡是他们经过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无差别杀人的舞台,而我们都没办法去知悉它、控制它,想想是多么后怕!



还有就是媒体和大众舆论。媒体和舆论,往往会以猎奇作为新闻点,以制造极端来吸引眼球。而这些人群,其实就是比较容易造成猎奇感的人群,因为他会做一些非常极端的这些事情。但是,从帮助和理解人的角度来说,这种制造极端的舆论,对他本人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这并不解决他实际的问题。而只是为了吸引读者增加流量的目的,反过来会增加同类的群体对社会的反感。因为这种做法,会让人感觉就像看猴子一样来看他,会增强跟他类似心境的人,对整个社会的报复心。


还有就是我们大众。对于这些生活相对水平比较糟糕的一些人,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抱着相当大的鄙视态度,总把他们贴上“坏人”这样的标签,在发生这样类似事件的时候,不太能够去想像这些人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苦难,最终选择就这样“视死如归”决绝的处理方式。当然,因为事件本身比较可怕,在震惊之余,我们可能是没有这个余力去讨论这些事的。


然而,往往事后,我们也没有去做这样的事情,正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所以这样的事情,也就容易周而复始地发生。我们从来没有在根源上去尝试化解这些事情产生的起因。因此,有关机构也就不容易投注于更多的资源和财力,去尝试破解这些问题。对大众而言,可能更加需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声音让更多人知道,其实碰到类似的困境,不要走极端,你还有很多的资源,很多人可能愿意帮助你,你可能不至于需要自杀,当然更不需要顺便带上别人。如果说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件之后,我们都能传递出这样一些声音的话,处在心灵崩溃边缘的一些人,可能会减少一些作出极端举动的冲动。当然,这样的声音更多一点的话,这样的事情是可能会更少发生的。



五  普通个体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


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至少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呢?


我很推崇你去读一读《恐惧给你的礼物》。这本书是美国的安全专家撰写的,适合普通大众来做自我预防,青少年及女性、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尤其需要读一读。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能感应恐惧事件发生的本能,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很好的运用这种本能来自救。假设我们能够更好地重视这种恐惧给到自己的礼物,就能很好地避免类似情况在自己身上发生。


那么,你怎么发挥这种恐惧的本能呢?


首先,是体会这个人会给你带来一种感觉。往往跟这类人接触,你会觉得这个人比较古怪,让你有点想敬而远之。如果你与一个人相处,你感觉这个人整体气场怪怪的,甚至有点阴森,你就要小心。


其次,是有些人会过于热情。刚刚跟你认识没有多久,但是对待你的态度好得异乎寻常。中国人是很讲好客之道的,往往会热情一些,但是,往往这种情况是超出了一般的热情,让你感觉有点过分热情了。这违背了基本人际关系的发展轨迹。


这起事件中的租客,对这个小女孩就好得有点过分,又是带她出去玩,又是送礼物,已经超过一个刚刚认识的人该有的热情了。这种时候其实就是需要引起警惕的,他干嘛要对你这么好呢?背后可能会有什么目的呢?一个人对你过分的好,其实是会让人有点恐惧的。其实美国那个章莹颖案,也是如此,也是有点过分的好了。



第三,就是他的整个生活状态和他自己所叙述的出入太大。很多人都会吹嘘自己,但是往往不会出入太多,完全不太吻合的情况不太会发生。但是,这些人就会说一些无边无际的谎言。比如,他说自己很有钱,但是实际上,你会发现他的生活状态其实很拮据。那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显摆呢,有什么目的呢?是不是会让你产生一些恐惧呢?这起事件中的租客,就吹嘘自己很有钱,可是一个那么有钱的人,去农家租500的房子干嘛呢?有钱人是穿成这样的吗?


当然,要避免那种突发性的无差别杀人,还是很难。但是,学习这些对我们提高安全意识,避免掉相当一部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还是会有一定帮助的。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人重视这个问题。


最后,还是为不幸逝去的小女孩惋惜!也请小女孩的家属节哀,请不要太过自责,无差别杀人是我们全社会的痛,我们与你们共同承担这份痛苦。


也希冀更多人愿意关注这个特殊的领域,在情绪性表达之后,能够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从根源上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难题。


延伸阅读


本文提到的

《恐惧给你的礼物:

关键时刻直觉能救你的命》

一书

可点击下方 当当链接 了解并购买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也能帮助身边的小孩老人

等弱势群体增长这方面的意识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我怀孕了,丈夫把我推下悬崖骗保”请警惕身边的隐形贫困伴侣

疏离型父母和被他们拒绝的成年子女:为何父母总是离我那么远?

向“被讨厌”的郑爽学习:如何才能拥有不讨好他人的勇气

重发在上海杀妻藏尸案宣判之际|别在垃圾堆里找男人:靠谱评估清单

上饶杀小学生案: 可怕的不是捣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2019下半年仅此1期|朋辈咨询:适合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暑假公益 · 线上学习报名|啃书帮:共读《儿童叙事家庭治疗》

报名参加你的咖啡通识课!还有技能交换、魔都正能量交友!

平民价上好课,2019仅此一次|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学习

平民价上好课,2019仅此一次|1-3次短程心理咨询工作坊

平民价上好课,2019仅此1次|LGBT友善咨询师上海培训

给自己一次整理职业生涯的机会:职业生涯短程咨询公益申领

在上海,寻找50名愿意公益付出的咨询师(2019版)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9最新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