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结子去世:问日本娱乐圈怎么了,不如问我们对自杀了解多少
2020年9月27日,日本一线女星、其主演作品曾经霸屏央视八套的竹内结子在家中去世,疑似自杀身亡。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有几个人没有看过她主演的与偶像结婚题材日剧《女婿大人》呢?
与今年7月18日自杀身亡的日本明星三浦春马一样,一代女星也是被人发现死于家中衣柜中。令人惋惜的是,竹内结子和三浦春马生前还有过合作,两人主演的电影《行骗天下》正在全球陆续上映中。
9月14日,与三浦春马有过合作的女星芦名星被发现在家中去世,警方确认系上吊自杀。9月20日,同样与三浦春马有过合作的演员藤木孝去世,终年80岁,警方认为应是自杀。
对国内观众来说,以当年韩剧一线女星崔真实自杀引发的韩国娱乐圈密集自杀事件依然记忆犹新,也由此拉开对韩国娱乐圈生态恶劣的关注。
同处亚洲的日本娱乐圈,此次发生的密集自杀事件,是否也有“维特效应”的因素,尚不得知(即自杀模仿,典故出自《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读者效仿主人公自杀)。但是如此“高频”的自杀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关于“日本娱乐圈怎么了”的话题也冲上热搜。
然而,这个讨论多少是令人遗憾的,其方向不外乎:
1、日本、韩国娱乐圈的人好惨,中国娱乐圈的明星就幸福得多。
(因为没有自杀就等于幸福?)
2、这是娱乐圈独有的问题。
我认为这两个观点都是不准确的。
其一,中日韩同处一个文化圈,特别是娱乐圈的经营模式多少是相互借鉴的,娱乐圈生态共性问题,特别是病态发展,我想可能只多不少。
另外,不说中国(包含香港、台湾地区)这些年也有不少自杀身故的明星(生命是无价的,不能因为不是一线就不算吧?),即便目前没有出什么大事,也没必要“幸灾乐祸”或者借机讥笑,如何防患未然才是正道。
其二,我认为娱乐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和投射,在娱乐圈发生的事情,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重复发生,甚至更加残酷。
娱乐圈只是处于镁光灯下,这才有机会被放大。今年因为疫情等复杂性因素叠加,世界各国的自杀率都是走高的。
比如,在疫情震中的美国,2020年6月由美国疾控中心所做的调研发现,11%的美国成年人在之前的30天内曾认真考虑过自杀,超过40%的18岁至29岁年龄段的美国人处于高度焦虑和痛苦之中。
而在我国,即便在疫情趋势缓和之际,在各大中小学开学之后,仅以新闻媒体接连不断的自杀报道就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问题不是“日本娱乐圈怎么了”,正确的提问应该是“我们对自杀了解多少”。
每年9月是世界预防自杀月。
然而,在这个月发生如此多的自杀事件,实在是令人遗憾的。
面对自杀,我们显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为此,本文为你揭开一些关于自杀的误区和真相。
有些人觉得自杀或许是种一劳永逸的解脱,其实一个人企图自杀,并不是说他是想要寻求一种办法去脱离苦海,结束长期的身心痛苦。
当生活的压力不断折磨一个人,让他无力应对,当无望和无助与日俱增,没有人支持他、理解他,愿意带他逃离这种困境的时候,这些时候,自杀的念头才会油然而生。
自杀往往和抑郁、焦虑、物质滥用高度相关。自杀意念是心理痛苦的直接呈现,这个时候寻求专业帮助就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为自杀防范提供必要的支持。
关于自杀,常见的误解有以下几种:
1. 误区:抑郁症只发生于成年人。
真相:儿童和青少年也会罹患抑郁症。
2. 误区:抑郁即是软弱。
真相:抑郁绝非软弱。
3. 误区:没有人能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
真相:耐心倾听、提供情感支持能够很好地帮助到有自杀倾向的人。
4. 误区:如果有人想自杀并且让你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就不能告诉任何人。
真相:不要掖着藏着,有自杀意念必须及时求助。
5. 误区:只有被诊断为精神疾病的人才会有自杀意念。
真相:任何生活压力及负性事件都有可能引起自杀念头,包括亲人去世、家庭危机、官司缠身、家庭暴力、经济损失、意外创伤、长期病痛等等。
6. 误区:讨论自杀会增加自杀倾向。
真相:和有自杀倾向的人讨论自杀,不仅可以减少耻辱感,更能增加他的求助意愿。
7. 误区:青少年公开讨论自杀就不会真的有自杀行为。
真相:重视青少年的自杀言论,这是一个重要的求助信号。
8. 误区:如果第一次自杀失败,一般不会再次尝试自杀。
真相:自杀未遂后有可能再次尝试自杀。
9. 误区:威胁说想自杀只不过是为了求得关注。
真相:认真对待每一个自杀威胁,千万不能忽视。
10. 误区:一旦抑郁状态得以改善,自杀风险也会随之消失。
真相:虽然抑郁状态有所改善,但当事人或许去意已决,所以仍有可能会自杀。
11. 误区:某些特定民族文化下的人会有更多的自杀意念。
真相:自杀不分群体。任何种族、生活环境、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的人都可能自杀。评估自杀风险要看一个人的具体言行表现。
12. 误区:大多数自杀发生前毫无征兆。
真相:大多数人自杀之前都有征兆,了解和识别自杀的征兆非常重要。
从很多自杀案例的事后分析来看,自杀者身边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回忆起一些征兆。
在受到重创时,自杀者往往会性情大变,言语和行为中都隐隐透露着自杀的念头。
这些征兆包括:
1. 谈论死亡话题
2. 将私人物品送人
3. 自觉毫无价值
4. 曾尝试过自杀
5. 绝望感
6. 无助感
7. 没有归属感
8. 睡眠障碍,嗜睡或失眠
9. 深陷困境难以自救
10. 觉得自己是累赘
11. 孤独感
12. 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13. 开始谈论自杀
14. 物质滥用加剧
15. 寻找自杀方法
16. 与世隔绝,远离家人和朋友
17. 行为退缩
18. 到处跟人告别
自杀的危险征兆还包括:
私藏致命利器(如匕首)或者药物(如麻醉类药物),曾遭受过欺凌、失业、离婚、病痛、伤残、虐待或忽视、有自杀史。
1、退伍或剧烈身份变化群体。
退伍老兵或身份发生剧烈变化的群体是自杀高风险人群,社会需要建立心理创伤疗愈团体,并为他们制定安全计划,一旦发生抑郁,并出现自杀危机时能够及时求助。
2、性少数群体。
性少数群体常常遭受歧视,这是该群体自杀风险远远高于一般群体的主要原因。
很多年轻人因为特殊的性取向遭到威胁和攻击,这些伤害会导致更多的自残行为。在网络媒体的支持下,他们需要为自己发声,而不把自杀意念藏着掖着。必须为自己制定安全计划,在沮丧、失望或者想自杀的时候获得支持。
3、年轻族群。
很多年轻人所面临的困难会被莫名地低估。在10至24岁的年龄段,自杀是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人际冲突、性别认同,学习问题、校园霸凌、家庭矛盾或者亲人丧失都会成为这一人群的致命压力源。如果你正处于这个年龄段,并已经出现自杀念头,请不要害怕,记得一定要告诉家人、朋友或者老师。
如果有孩子说他想自杀,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要相信他。不要侥幸地认为他们只是想寻求关注,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给予帮助才是你最需要做的。
千万不要轻视或低估朋辈冲突对孩子情绪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带评判地倾听,并共情理解到他们才不至于让他们有疏离感,导致情况恶化。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自杀念头,并要你为他保密,一定要拒绝这个要求,此时突破保密原则至关重要,任何有自杀危机的年轻人都必须向可以信赖的成年人求助。
4、灾难的幸存者。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难,灾难的幸存者也常会出现自杀念头,因为这样伤痛难以承受。在经历过灾难性创伤性事件之后,很少有人能够保持稳定情绪,所以要尽量避免观看相关的新闻和消息,持续地关注事件本身只会加剧痛苦。
避免过量饮酒,多放松,转移注意力。你可以出去走走,或者做做运动,并保持足够的睡眠。睡眠问题会让人耗竭并出现情绪失控,你需要重新培养新的生活习惯,并学会自我照顾。如果你的生活圈里正好有那么一个人,他曾经经历过创伤,那就多跟他联系,时常问候他,跟他聊聊天,听他说说话,多给他支持。
如果你经历了爱人自杀,正处在崩溃的边缘,请记住你并不孤单。有时自杀的原因会让人困惑和痛苦,但是请理解你的爱人,他/她曾经在痛苦的边缘挣扎过。你或许会内疚自责、尴尬无助,也会愤怒害怕、悲痛失落,但是请记得要尽力寻求支持,你可以联系你的朋友、家人、同事、心理咨询师,或者参加哀伤支持心理小组。无论如何都请记得,任何求助都是合情合理的。
无论你是否有自杀的念头,以下几点都是我们需要为自己设定的自杀防护策略,一共6条用英文字母“SAFETY”(安全)组成:
S – Sign自杀信号:通过情绪、思维、行为进行考量
A – Ask 寻求帮助:列出可以支持的亲友的名单
F – Find 寻找:列一个可以让自己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清单
E – Environment 环境: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环境
T – Techniques 技巧:列出所有你能够做到的防范技巧
Y – Your professional专业人士:列出你能够及时获得帮助的专业人士名单
永远记得,求助不等于示弱。
万千心理·
自杀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一种合作式的方法
作者:(美)戴维·A·乔布斯 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本书的作者是自杀干预领域的权威和专家。他在书里介绍了一种自杀干预的临床框架,即自杀的合作式评估与管理(CAMS)。本书详细描述了CAMS的基本理念和使用方法(包括所涉及量表的使用与编码)。
点击下方链接 可了解本书
END
您还想看到关于“心理信息共享”、“自我成长”等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自杀事件频发:如何准确评估自杀风险?收好5项自评和12项他评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