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字深度长文,探究“叛逆型”孩子行为背后可能的三类原因
文章编号:F20200519+ F20200524+ F20200528
家庭亲子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406篇文章
作者 | 丹尼尔·弗林特,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儿童临床心理学。临床方面,他与孩子及其父母合作,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设计可行的干预措施。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Jerryshines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朱振洁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企鹅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因为孩子们层出不穷的不当行为而精疲力竭的父母,往往会认为这是孩子性格或心理上的问题。但是,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区分正常行为、淘气行为(它显然也很令人沮丧)和有问题的行为呢?
本文将通过临床和研究证据,对童年叛逆或不当行为产生的三类可能原因进行探讨,以努力捍卫所谓的“叛逆型儿童”的性格。同时也是让父母意识到,行为不当的背后可能潜伏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第一类:童年时期的不当行为被认为是潜在的正常行为。换句话说,尽管家长们可能会很沮丧,但我们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轻度的叛逆和违抗可能表明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二类:我们将探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叛逆违抗可能是情绪问题的症状。
第三类:童年时期的不当行为被认为是注意力、学习或智力障碍的潜在症状。
对立违抗性障碍(ODD),青少年患病率据估计高达12.6%,是对那些表现出行为不当、愤怒/易怒情绪、好辩/违抗和记仇等症状的儿童,经常使用的一种诊断结论。也就是说,符合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标准的孩子经常发脾气,很容易生气,好争辩,违抗指令或规则,并对他人表现出恶意和攻击性。
父母看到这些行为,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叛逆、喜怒无常、很难相处,从而给他们贴上“叛逆型”的标签。但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很可能弊大于利,更糟的是,它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本身最好被理解为一系列不当行为的标签,而不是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虽然本文无意探究童年时期不当行为的道德含义,但探索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助于父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本章将通过临床和研究证据,阐述导致儿童行为不当的三个可能的正常原因。
一、对立违抗可能是一种正常的不服从。
平均而言,孩子忽视大人指令的频率是多少呢?
一般来说,年幼儿童约有25%的时间是不服从大人的。而由于一系列外部因素,年龄较大儿童的服从性差异会更大。
但是,什么样的不服从才是临床上认为比较严重的呢?
如果孩子是强烈、频繁且长期不服从,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了。但一个孩子若因为“短暂的、希望自主的欲望”而拒绝服从指令,这种不当行为应该被认为是正常的。这一类的不当行为并非临床所在意的。
换句话说,不服从、发脾气,甚至是轻微的身体攻击,在心理健康的儿童中十分常见。
要明确的是,这些行为本身被称为“正常的不服从”,不值得寻求专业干预。但这并不表示孩子的行为不会让父母感到挫败和沮丧!强调“正常”的目的不是为了阻止父母寻求帮助,而是根据“正常”的标准来探索孩子的不当行为,并避免给心理健康的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
二、对立违抗可能是一种对自主意识的健康表达。
与前面的观点相似,本节想论证的是:违抗父母的意志不仅是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性发展的标志。但要明确的是,孩子想独立自主并不能成为行为不当的借口,当然也不能免除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
不过,将儿童成长的轨迹理解为朝着自我效能和自主性发展的过程,可能有助于那些担心孩子叛逆的父母们从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非所有的对抗都是不正常的。
孩子多大时,父母可以指望他们能够自己完成学校的作业呢?
如果一个高中生,父母还每天晚上检查他的家庭作业,这是不正常的。就好像明明是一个小学生,父母却不检查他的学习成绩一样不正常。
如果你上二年级的孩子对你说:“妈妈,你不用每天晚上检查我的作业。”你可以心平气和地解释说,监督他的学业进步是你作为家长的责任,而服从监督是他作为孩子的责任。但,这时孩子的失望并不是一种违抗,而只是在表达他想要自主,尽管这种自主还不成熟。
特别善于观察的父母可能会选择强调这一点,进一步促进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妈妈,别再让我给你看我的作业了。我又不是小孩子!”
“看得出来,你很乐于对自己的作业负责,我觉得这真的很酷!你成长得很快,总有一天你会完全承担起这个责任。但现在,我想确保你在学校学到了所有需要学习的知识,所以我们会继续检查你的作业的。”
这位家长注意到了孩子表现出的自主性,并对他渴望承担更多的责任给予了表扬,但没有对这种行为本身做出任何让步。
处于童年中期的孩子的父母有着不同寻常的乐趣,他们会发现孩子逐渐成为了“无情”的讨价还价者。
“我能再晚睡半个小时吗?”
“我知道你想晚点睡,但9点是你就寝时间,这一点不能改变。”
“20分钟……怎么样?”
不断经历此类讨价还价,会产生挫败感是很自然的。
父母会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这没得商量!”或幽默地说:“我们家可不搞民主那一套!”
鉴于这些都是父母们惯用的说辞,也就不难理解,会出现表达自主性的行为或想要更多掌控权的愿望,实际上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一个正常过程。
事实上,不服从是很正常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将它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例如,库钦斯基(Kuczynski)、皮特曼(Pitman)和推格尔(Twigger)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不服从:公然的和隐蔽的。公然的不服从表现出来可能像是谈判、争论或是直接表示拒绝。隐蔽的不服从则表现出来可能更像是声称“忘记了”或内心暗自不服。孩子们在生活中是很有创造力的,在不服从方面当然也不例外。
三、对立违抗可能是正常心理压力的标志
为了区分内在焦虑的严重程度,“正常的心理压力”一词被用来表示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家庭转变或社会状况这一类情形时感到焦虑是正常的。
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会下意识地认为违抗行为是道德缺陷或缺乏适当的教育的体现,所以有些父母可能不会去想到,违抗其实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值得关注的是:约40%符合对立违抗性障碍标准的儿童同时也符合焦虑障碍的标准。
本文并非在说焦虑障碍一定就是违抗的潜在原因,但高共病率指向一个结论:即违抗行为很可能根源于情绪困扰。具体来说,孩子们做出对立违抗的行为,可能是为了试图控制他们感到焦虑和无助的局面。研究人员将这种叛逆性或破坏性的行为称为“反应性攻击”。它与“主动攻击”不同,因为它并不表明“攻击者”潜在的无情性或对立性格特征的存在——它只是孩子受到外部压力的一种反应。换句话说,那些有时会表现出攻击性的孩子,是因为紧张的环境促使他们依赖于那些他们可能还没发展出来的心理应对机制,而并非因为他们天生就是一个“叛逆的孩子”。
此外,当孩子们遭受压力甚至悲伤时,也可能会表现出违抗行为,因为他们觉得找不到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即便作为成年人,要搞明白如何在情感上表达自己已经很难了,想象一下,要是让你用一个5岁孩子的词汇量,以及父母还监控着你一举一动的情况下来做这件事呢!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成年人可能会通过向信任的人倾诉,或是化压力为食欲,又或只是小憩一会儿来应对生活压力。但是,这些常见的应对策略却无一能很好的被孩子们利用——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吃什么也是父母决定的,日常活动和午睡与否也不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孩子应该做该做的事。他们可能喜欢摇摆、吮吸拇指、抱着泰迪熊,或者极度黏人。然而,孩子也同样可能会变得好斗、不听话、易怒、情绪不稳定,以及其他像是符合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行为。总之,一个表现出违抗或攻击性的孩子可能只是觉得无法应付他们正常的生活压力。
本章将通过临床和研究证据,阐述导致儿童行为不当的三种可能的情感上的原因。
一、对立违抗可能是一种焦虑不安的迹象
在上一章中,一般的情绪困扰(如焦虑、悲伤)被认为是违抗和不当行为的潜在根源。接下来,我们将采用更细致入微的方法,具体讨论破坏性行为和焦虑障碍之间的联系。约40%符合对立违抗性障碍标准的儿童同时也符合焦虑障碍的标准。这表示有近一半临床表现出重大行为问题的儿童,同时也经历着严重的焦虑。共病率之高令人惊讶。研究人员试图理清这两种问题的影响所在,但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它取决于无数个人与环境因素。但,有一点很清楚,有时,对立违抗行为很可能植根于强烈的焦虑感。
有焦虑障碍的儿童会表现出过度的担忧、恐惧和焦虑,这些焦虑可能是普遍性的,涉及生活的不同领域(如广泛性焦虑症),也可能是只针对特定类型的情况(如社交焦虑症或分离焦虑障碍)。所有焦虑障碍的关键特征之一就是患者发现很难控制自己的焦虑。这意味着,儿童有未经治疗的焦虑障碍时,当他们处于有焦虑诱因的情形下,可能会很难应对或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时就会变得对立或违抗。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讨论过,对立违抗行为,可能是儿童处于彷徨、焦虑情况下,试图寻求控制权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在无法以更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表达自身强烈情感时,采取的一种(错误的或有误导性的)自我表达形式。这两种原因都可能适用于患有焦虑障碍的儿童。
此外,当恐惧和焦虑加剧时,孩子变得叛逆,很可能只是在努力逃避让他们情绪压抑的情境。这种反应被称为“回避”, 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会竭尽全力地避开他们生活中最害怕的事情。比如,一个有分离焦虑障碍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对与所爱之人分开的强烈恐惧,而对上学持续地表现出不情愿,甚至是彻底的抗拒。虽然这种行为很容易被解释为叛逆,但对孩子内心做进一步评估,就可以揭晓这类破坏性行为的真正原因。
二、对立违抗可能是抑郁症状的标志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基于全国范围内收集的样本数据,汇总了三个年龄段儿童的抑郁、焦虑和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信息(见下文)。
抑郁,焦虑,行为障碍图表/CDC
这三种障碍病症中,抑郁的发病率最低,但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抑郁的发生率大于5%。此外,尽管这一患病率相当低,但个体也可以在不超过抑郁症诊断标准阈值的情况下出现抑郁症状。基于这点,童年时期的不当行为也可能是抑郁症状的一种迹象。
尤其考虑到易怒是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一个关键诊断特征,从逻辑上,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抑郁的孩子可能倾向于用行为表现出来。
想象一下,如果14岁的小熙过着相当普通的日常生活,却没有经历过同龄人所经历过的日常兴奋。她不喜欢选修的艺术课,当她的队伍在体育课上获胜时,她也不感到兴奋,放学后她也不急于回家。相反,她的情绪介于空虚和轻微的暴躁之间。那么对于父母让她出去倒垃圾的要求,比起同龄人,小熙感觉不快的概率会高多少呢? 抑郁症症状高于平均水平的青少年 (无论是否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一些简单的麻烦或任务,对他们而言,没有如多数儿童都会经历的日常兴奋情绪可以进行中和。正因为此,小熙可能会以一种违抗的方式对父母作出反应——甚至会因为沮丧而大哭。像这样的迹象表明,孩子可能正在经历一些情感上的混乱,而不代表他们是一个叛逆的孩子。
三、对立违抗可能是创伤压力的一种症状
最后,童年时期的违抗可能源于之前的创伤事件。孩子们对创伤的反应通常看起来很像违抗,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受过创伤的孩子,随后会表现出行为上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很符合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描述症状。
童年创伤经历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比如暴力、医疗创伤和自然灾害等等。这些事件会导致严重的情感或身体伤害,甚至威胁到孩子的生命。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了孩子的身体或情感安全,而生活中的主要压力源则不会(如父母分居/离婚、父母再婚、搬家)。大多数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儿童最初会高度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逐渐减轻。然而,仍有一部分儿童会长期经受着创伤的影响,如行为问题、情绪调节不良、身体健康问题和学习困难等。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对创伤的反应各有不同——孩子对创伤的反应差异很大,叛逆、发脾气和其他破坏性的行为是很可能会发生的。
那么,创伤究竟如何导致儿童的叛逆呢?引用研究人员佩里(Perry)和波拉德(Pollard)的说法,“所有的经历都会改变大脑,但经历对大脑的影响并非都是一样的”。
创伤事件具有独特的威胁性,可能导致大脑负责情绪和行为调节的功能受损。这往往会使孩子更容易对日常压力做出消极反应,使他或她感到不安,并导致情绪和行为的爆发。换句话说,那些大脑受到创伤事件严重影响的孩子更有可能“反应过度”或变得叛逆,特别是在威胁到儿童的安全感或幸福感的情形下。
举个例子,一个非常常见的童年创伤:经常性的被欺凌。想象一下,三年级的小强每天去学校,同学们嘲笑他的衣服,趁老师不注意把他推倒在墙上,甚至朝他吐唾沫。像许多受欺凌的幸存者一样,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他会感到无能为力、无法防备。不久,小强开始讨厌上学。甚至一想到要去上学就会引起身体的反应——血液涌上头,胃痉挛,没有食欲。
他开始拒绝上校车,发脾气或从父母身边跑开。晚上,他甚至可能拒绝做作业,因为这会让他想起当天在学校的经历。显然,这些公然违抗的行为并非来自叛逆的性格或父母育儿技巧方面的缺陷——它们是对一种极端情况的完全合理的反应,小强在那种情况下,幸福感受到了威胁!
本章将通过临床和研究证据,阐述导致儿童行为不当的三种可能的发育障碍上的原因。
一、对立违抗可能是学习障碍(LD)的症状。
谁能不断遭受挫折而无动于衷?对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来说,每天都要面对挑战。尽管对别的孩子而言,学业是家常便饭,但对他们,却是日常一项挑战性极高的任务。
长期的沮丧会导致易怒、违抗,有时甚至是攻击性——涉及到孩子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作业时,也不例外。但是,如果孩子的叛逆源于学业上的困难,父母又该如何辨别呢?首先,父母可以密切关注问题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果孩子的这种行为只是在学校和晚上做作业时反复出现,那么他或她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未经诊断的学习障碍或发育障碍所造成的。同样的行为在周末或寒暑假期间是否也出现了呢?
设想一下,小杰有阅读障碍(学习障碍的一种),不能像他的同学那样快速或透彻地理解词汇和阅读作业。不管花多长时间埋头苦读,每次一阅读他就会变得灰心丧气、脾气暴躁。他可能会生气,撕掉试卷,冲出教室,或者开始骚扰周边的其他学生,这些都不过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或表达他的沮丧。
这个孩子可能会被送到校长办公室,或者受到纪律处分。只有在多次阅读作业失败后,小杰的老师才会提醒他的父母有学习障碍的可能性。在这一案例中,如果将这种常规的挫折错误的贴上了“叛逆”的标签,既会阻碍小杰的学业进步,也无法恰当地满足他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以及类似的实例中,家长和专业人士必须认识到,违抗和其他破坏性行为很可能是潜在学习障碍的一种表现,从而采取适当的治疗。
二、对立违抗可能是智力障碍(ID)的症状。
“智力障碍”是一种智力功能低于平均水平,缺乏独立生活必备技能的障碍。这类障碍开始于发育时期,智障人士可能难以掌握日常生活所需技能,比如沟通、社交,以及在没有他人辅助的情况下独立生活。
尽管对立违抗并不是智力障碍的直接标志,同时我们也想明确,虽然患有智力障碍的人在童年叛逆的可能性并不一定比同龄人高,但如同学习障碍中所述的逻辑过程一样,对于未经诊断的智力障碍孩子来说,如果没有特殊的因材施教计划,那么对他学习成绩的预期很可能是无法达到的。而结果就是,这个孩子会因为在学校里无休止地感到沮丧,于是选择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或者相反,表现为内化和退缩),以应对难以应付的学业压力。
同样,智障儿童可能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幼儿教育社会环境。当其他孩子开始学习诸如团队合作、分享和回应老师提示等常规技能时,患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可能就会落后。对于被诊断为智力障碍的儿童,系统化的干预和因材施教是必要的。
三、对立违抗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症状。
最后,对立违抗行为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称多动症)的副作用,多动症的特征(顾名思义)是注意力的不集中和冲动/多动。但是,我们要非常明确地强调,有对立违抗行为并不意味着就是多动症,而有多动症也不意味着就必然会有对立违抗行为的存在。有鉴于此,研究文献发现,在这两种行为之间,以及多动症和焦虑症之间,存在着极高的共病率。这就指向了一种可能性---有些孩子的对立违抗行为很可能源于多动症。
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单纯的表现为不服从——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经常不能按照父母和老师的指示去做,跟他说话时好像没在听,日常活动中又经常健忘。这些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和细节关注不足的表现,而非叛逆的性格。但是,当恼怒的父母第三次重复他们的要求时,他们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形成一种信念,即孩子是在故意挑衅,至少也是目中无人,行为粗鲁。尽管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合理,但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孩子患有多动症。
多动症的另一个显著症状,是多动/冲动,也可能会表现为违抗。的确,区分违抗和冲动/多动是需要技巧的,然而,它们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主观意向。违抗是有意识地决定推翻父母的指令,而冲动则更多的是不假思索的行为,其特征是几乎或完全无预谋。
毫无疑问,生活中,父母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是违抗还是冲动,父母可能(通常)有一种准确的直觉。然而,当典型的行为干预没有取得进展时,将冲动/多动行为误认为是叛逆违抗则可能会导致父母不必要的沮丧,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可能的潜在原因——多动症。
老师要求李山完成一份练习题,他坐在课桌前,似乎完全忽视了老师的要求,而是在乱涂乱画。是违抗还是心不在焉?
小麦很想征得父母同意,到外面去玩,于是粗鲁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是违抗还是冲动?
小斯第一次吃自助餐,他吃得太多了,尽管妈妈警告他不要再吃了,但他还是狼吞虎咽地吃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是违抗还是多动?
这些问题并不存在明确的答案。但是,对这些行为感到沮丧的父母和专业人士最好考虑一下非性格归因,而不是直接就认为孩子是故意在违抗。就像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一样,行为不当的根源在于功能受损,而并不一定是故意反抗权威。
将正常的行为过度病态化的文章很多。在童年违抗的案例中,在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之前,我们应当要更深入地观察,看看是什么促使孩子做出不当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其成长阶段?是他们想要自主吗?是否因为周围的环境而感到压力和沮丧?是否有明显的焦虑?是否因为要努力跟上学校布置的作业和其他同学而感到沮丧?是否在控制冲动方面存在着神经上的缺陷?当父母(和临床医生)准备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时,这些都是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为什么准确的贴标签这么重要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贴标签这么重要呢?叛逆的标签等于在说这孩子是天性就“坏”或相比其他孩子更坏。这将会对个人自尊、自证预言和父母干预都产生心理暗示。此外,视对立违抗为一个基本人格缺陷可能导致两个危险的结果:
1、它可以免除家长和孩子需要改变的责任,因为人格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但其实恰恰家长和孩子是最需要改变的。
2、可能会导致父母觉得改变孩子的行为是没希望的,甚至连尝试都放弃了。
此外,准确的诊断很重要,它是找到问题根源,进行适当治疗的前提。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往往忽视了潜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可以且应该得到有效处理的。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有人给他们贴上了“叛逆”的标签,而使他的焦虑、学习障碍(LD)或智力障碍(ID)、多动症(ADHD)等问题得不到治疗,以至于所有的老师、教练和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他或她,这毫无疑问将是一种耻辱。
实证研究证据和临床观察表明,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症状可能源于正常、情感、发育或其他潜在问题。虽然我们不建议将对立违抗性障碍(ODD)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为DSM)中删除,也不建议不要做出这一类诊断,但我们认为,在错误地给儿童贴上诸如对立违抗性障碍(ODD)这样的行为障碍标签之前,充分考虑经常激发儿童不当行为的其他方面因素是很重要的,如正常的童年经历、临床方面的焦虑、抑郁或创伤压力以及学习障碍、智力障碍和多动症等因素。
最后,需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并不是希望阻止父母为孩子的不当行为寻求治疗,而是让父母掌握对立违抗行为的相关知识,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孩子的行为问题。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
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您还想看到“家庭亲子”、“心理信息共享”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中国性学会线上认证学分课:荷兰专家教你做好性教育
“不要浪费一场危机”|一杯咖啡重启系列·危机干预公益培训报名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