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邯郸路上发生的惨剧,让我想起曾轰动一时的卢刚事件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12-06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常任编辑2名

翻译心灵语言:一杯咖啡英语编译组员招募中(2021版)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2021年6月7日,是中国人传统高考日,当全国人民的目光放在1000多万高考学子身上的时候,突然传出坐落在上海东北角一条名为邯郸路的著名高校内发生了一场惨案。


1982年出生的数学系研究人员姜某在办公室杀害了该学院的一把手,在案发现场,他告诉盘问他的警察,自己遭遇到了多年的“迫害”。而据透露出来的消息,此人系该校“3+3”模式引进的人才,需要完成考核,否则“非升即走”,而他考核未通过,这位一把手就是来通知他“走人”的。


此事一出,旋即在上海滩炸锅,引发热议。




就在大家如火如荼地讨论此事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一段尘封三十年的往事,而这个故事主人的名字叫“卢刚”。


一切都源于1991年11月的一天,那天美国美联社和合众社的三台电讯机缓缓吐出了这样一则简讯:


爱荷华发生惨案,嫌犯卢刚(Lu Gang)在校内开枪杀死4人,重伤2人,然后自杀!


2007年,卢刚的故事被搬上荧屏,中国影帝刘烨在片中饰演以卢刚为原型的中国留学生刘星,美国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也参演该片,扮演卢刚在美的忘年好友,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暗物质》。在本文分析和图片引用中,我会参考该片。


卢刚是谁?他又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情?他的事情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且听我道来。





01发生在30年前的校园凶案,曾经震惊中美两国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案,立马吸引了媒体的目光,通过媒体的深挖,还原了凶案现场:


11月1日下午3时左右,爱荷华大学物理系的几位教授戈尔滋、史密斯与中国留学生山林华、李新,科学家韩森及其他白人学生七八人,在该校的艾伦物理大楼3楼307室进行热烈的学术讨论。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穿着深色风雪夹克、挎着一个提包,双手插在口袋里的青年走了进来。


他是天文物理系刚刚获得博士学位、正等待工作的卢刚,他也是戈尔滋的学生。



在美国,任何课程讨论都是公开的,何况卢刚本来接受过戈尔滋的指导,所以大家也就没有管他,继续讨论下去。


卢刚坐下仅5分钟,突然右手飞快地掏出什么东西,对准了自己博士研究生的导师戈尔滋教授。


紧接着,卢刚的手枪对准了另一名教授史密斯,他也应声倒地。



在众人躲避之际,他又向另一名中国学生山林华开了一枪。


在枪击三人后,他来到了二楼的系主任办公室,对准系主任开了枪。


之后,他又返回307室。此时,几个学生正在扶着重伤的史密斯教授,而山林华和戈尔滋已经气绝身亡。


看到史密斯还活着,卢刚又掏出了手枪。其他同学哀求卢刚住手,但他没有理会,向史密斯又补了一枪。



紧接着,他又跑到临近的生物系大楼,到处搜寻下一个目标,没有找到,然后又跑到隔壁的行政楼。然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主管学术的副校长克莱利教授,也向她开了一枪。而此事克莱利的女秘书也从旁边经过,看到他惊叫起来,于是卢刚也向她开了一枪。


在完成这一切后,卢刚抬起右手,用枪对准自己的头部,砰的一声,他也倒在地上。


10分钟后,警方驱车赶到现场。


除了这位女秘书被击中脊椎,颈部以下全身瘫痪外,其余五人全部丧命。


这是美国大学首次发生这样重大的校园惨案,早过目前更为人所知的韩裔赵承熙在2007年于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学院内,犯下的美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那次事件死亡人数多达32人。


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02卢刚如何从一个优秀的学生变成残忍的凶手?


卢刚生于北京市普通工人家庭,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他来美国深造,是经过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精挑细选脱颖而出的,由国家公派,1985年本科毕业后以交换学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1991年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Study of the "critical ionization velocity" effect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ionization)》。


警方经过调查,截获并扣押了卢刚在事发前几天寄回国内的包裹、家信、汇款等,并查到了卢刚的遗书,通过这两份重要的信,以及对相关当事人的走访,大致可以拼凑出卢刚之所以行凶的原因:


1、直接导火索,是另一位中国学生山林华更受老师的喜欢,让他觉得非常不公。


卢刚和山林华都是国内优秀的学生,在美国留学时两人还是同一个导师,从成绩来看两人不相上下,可走着走着差距就来了。


山林华比卢刚小而且去得晚,却被卢刚早拿到学位,而且山林华论文被评为优秀,甚至被留下做博士后研究,而卢刚却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即便是教授推荐多次也没什么结果。



卢刚家境一般,他本指望凭借论文获得奖金,以及更好的工作,但导师却通过了山林华的论文,这让卢刚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因而心生愤懑。


卢刚认为,这是教授偏心,更喜欢山林华这样“油嘴滑舌”的人,对自己这种不善人际交往的老实学生不待见。


他为此向校方进行过多轮投诉,包括到副校长层级,但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回应,这大概是他选择了这几个人进行报复的原因。


然而,实际情况是,戈尔滋教授是德国人,一贯比较严谨,对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这在卢刚看来是有意针对自己。


而关于工作,在美国因为经济不景气,第一流大学的博士找不到工作并不少见,但是卢刚却归因于教授不帮助自己,实际情况是,被他杀害的三位教授都为卢刚写过推荐信,如果推荐信可以分等级,他们的推荐信都是第一等级的,也就是给卢刚最高的评价。而在美国,推荐信是不会给到学生本人的,所以卢刚可能误判了教授们对他的评价。



2、另一种原因是,经过长达6年辛勤工作得到博士学位的卢刚,却无法在美国得到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体面工作,走投无路的他决定自杀,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极端报复。


在心理学上,卢刚的这种情况确实属于非常经典的“经警察自杀”,也就是因为对人生感到绝望,以通过犯下足以毙命的案件,来完成自杀。


很多人会认为这些人是极端凶徒,实际上忽略了他们实质上是想自杀,然后拉几个人垫背的实质。


如果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干预,这种情况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3、没能成为“全家人的风光”压垮了他。


在写给二姐的信中,他提到“我早就有这个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学位。这是全家人的风光。”


在刘烨主演的电影《暗物质》中,把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压力描绘得更为深刻,他不是为了自己读书,他全是为了父母,为了家族的荣光在读书,他所有的家书都在报喜不报忧。


因此他完全不能容忍自己的一点失败和挫折,也害怕自己没能成为父母心中那个优秀的孩子。


实际上,卢刚的家人得知他在美没有找到工作,并没有责怪他,相反打算帮他在大陆找工作,但是好面子的他谢绝了。



4、陷入“无意义”的困境中。


同样也是写给二姐的信中,他谈了自己对男女关系,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古人云:"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人生四大目标,我都已尝过,可谓知足矣!我虽然是单身,但女友已有过一些。高中住宿时我就已开始交女朋友,上大学时经常和女孩乘黑溜进二六二医院老家过夜。到美国后,中国的外国的、单身的已婚的……也许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或高不及低不就。


不管怎么说,我对男女关系已经有些腻烦了,进一步我对我攻了十年之久(四年本科,六年研究生)的物理已经失去兴趣,可说是越走越觉得走进死胡同。物理研究是越来越失望,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人们按照不同的学校分成几大派,互相攻击对方,大为吹捧自己。我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学更实际一些的学科。有什么办法呢?父母自己一窍不通,不能在学业上加以指导,全靠我一个人瞎闯。


阿德勒曾经说过,人这辈子有三大任务:工作,爱,交友。对卢刚来说,这三大任务都已经走到“死胡同”,他看不到人生的意义何在,于是选择在临死之前,做点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这四大原因,感到不公、走投无路、愧对家人、陷入无意义感,实际上也是很多类似事件当事人共有的特征,当我们回看上海邯郸路事件的时候,其实依稀也能找到对应,值得引起重视。


03卢刚事件发生后,当时的美国是如何应对的?


卢刚事件发生后,处境最为艰难的是中国学生,他们非常害怕自己会成为美国人报复的牺牲品。


要知道,物理界精英,全国有名的实验室,几分钟内形消魂散,撇下一群孤儿寡母。人家能不恨中国人吗?留学生还待得下去吗?有的人甚至把值钱一点的东西都放在车后箱里,准备一旦有暴动,就驾车远逃。


这时,中国一部分留学生站出来面对媒体,开记者招待会,在实况转播的记者招待会上,他们追思老师和朋友。讲着、回忆着,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一位老美清洁工打电话给校留学生办公室主任说:


“我本来挺恨这些中国人!凭什么拿了我们的奖学金,有书读,还杀我们的教授!看了招待会转播,我心里变了。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请告诉我,我能帮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会又召开中国学生学者大会。同学不约而同地谈起了遇害的副校长安妮·克莱利。


她是传教士的女儿,生在中国。无儿无女的她,待中国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学业上谆谆教导,生活上体贴照顾。感恩节、圣诞节都请同学们到家里作客,美食招待,还精心准备礼物。


1991年11月4日,爱荷华大学的28000名师生全体停课一天,为安妮·克莱利副校长举行了葬礼。安妮·克莱利的好友德沃·保罗神甫在对她的一生的回顾追思时说:“假若今天是我们愤怒和仇恨笼罩的日子,安妮·克莱利将是第一个责备我们的人。


这一天,安妮·克莱利的3位兄弟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们以她的名义捐出一笔资金,宣布成立安妮·克莱利博士国际学生心理学奖学基金,用以关心和改善外国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信:


给卢刚的家人们:


我们刚经历了一场惨痛的悲剧,我们失去了我们为之骄傲的亲爱的姐姐。


她一生给人所留的影响,让每一个与她有过接触的人——她的家人、邻居、孩子们、同事、学生和她在全世界的朋友和亲友们——都爱戴她。当我们从各地赶来爱荷华时,那么多朋友来分担我们的悲痛,但同时他们也与我们分享安妮留给我们的美好的记忆和她为人们所作的一切。


当我们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时,我们也在我们的关心和祈祷中记念你们——卢刚的家人们。因为我们知道你们也一定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你们也一定和我们一样为周末所发生的事所震惊。


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在这悲痛的时刻,安妮一定是希望我们心中充满了怜悯、宽容和爱。我们清楚地知道,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让我们一起坚强起来,并相互支持,因为这一定是安妮的希望。


安妮的三兄弟希望这封信被译成中文,附在卢刚的骨灰盒上。


他们担心因为卢刚是凶手而使家人受歧视,也担心卢刚的父母在接过儿子的骨灰时会过度悲伤。唯愿这信能安慰他们的心,愿爱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痛。


除了受害者的家人表示宽恕外,许多白人教授和白人学生也意识到卢刚事件是一个个案,不能因此怪罪所有中国学生。全美主流媒体,没有一家把重点放在“中国”学生上。


而在校园报纸《爱荷华人报》上,刊登了“我们该如何伸出援手”的文章,呼吁大家对“自己所认识的华人、亚裔或其他外国留学生,主动开展谈话,把心理的感觉宣泄出来”,“让他们知道你是关心他们的”,“让他们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感受”。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卢刚杀人13天后,在美国密西根州一个被邮局辞退的邮差美国人汤姆士,走进一间邮局,枪击了10名同事。


04卢刚事件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卢刚事件已经过去30年了,很多人已经不记得此事带给中美两国的冲击,但是时不时总会有人想起他。


在这30年里,我们国内也发生了震惊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和本次邯郸路事件同校不同校区的林森浩投毒事件……这些校园或者学生犯案,每一桩都令人震惊不已,但是无论哪一桩案发后,在相关研讨会上,总会有人提到卢刚这个名字。


在美国,也有一些人会用“卢刚的恐惧”来威胁自己的教授。


卢刚事件可以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又能对我们理解这次邯郸路事件哪些启发?


1、要高度重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卢刚事件和本次邯郸路事件,虽然都有直接的导火索,但是究其根源,依然还是和当事人自身性格和心理状态有关。


读书未必能改变命运,但性格往往决定命运。


不仅是卢刚,我刚才提到的几个名字,都有各自的性格问题,比较具有共性的是偏激、孤僻、非黑即白,这也导致他们在遭遇一般人际冲突时,比较难以用灵活的方式处理。


为何一篇论文不通过,一个职务被人挤走,就认为人生无望?这显然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


电影《暗物质》其实是站在同情卢刚的立场的,暗批美国高校老师也有心理问题,即面对优秀学生心生妒忌,最后导致矛盾重重。虽然在卢刚事件中,事实并非如此,但电影的这一提醒还是很及时和到位的。



过去,我们总是比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忽略了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各高校现在都建立起了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据说经常“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然而,学生不是学校的常住人口,老师才是,却鲜有针对老师的专门咨询。


老师的心理问题,其实比学生更需要得到关注,因为学生压力都非常大,显然站在他们背后的老师更是不堪重负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等学府的学生和老师受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如果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素质一般的话,很可能没办法完成帮助他们的任务,因为不会被他们所信任。因此,如果从有这样的服务这样的服务能适配高校这一特殊群体,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切不可自以为是。


2、要杜绝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这一套机制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国内这几年盛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具体体现是“内卷”,其本质就是“优胜劣汰”观念使然,这其实是西方80年代里根、撒切尔主义思潮的延续。


回看卢刚所处的历史时期,正好也是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流行的时候,因此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大家彼此竞争性很强,很容易导致有一部分人成为社会遗忘的一族。而最终这种思潮会形成反噬,“你不想我活,那么大家都别活”。



用这种角度去审视上海邯郸路事件,我们也会发现成为众人抨击重点的“非升即走”,其实质上就是贯彻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罢了,不必贴上什么高大上的标签。


而这一点,在卢刚事件中,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后人如不吸取教训,不给这些可能竞争优势不足的人以缓冲,那注定会再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不宜宣扬“仇恨”,警惕我们与恶的距离。


仇恨是导致卢刚,也是导致上海邯郸路事件爆发的主要情绪。但是,如果我们沿着这样的情绪往下,就会变成更宽泛的“仇恨”,受害者会更多。


比如,在卢刚事件后,美国也发生了类似的模仿犯罪。而在很多人看来,上海邯郸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就是之前几件社会热点事件的模仿。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深刻反思了类似这种反社会事件发生的社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能用仇恨来处理这种仇恨,否则只会让全社会陷入进一步的不安之中。



不能不引起重视。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输出仇恨是更容易的,也比较能获得流量。反而卢刚事件中的那些难得的宽容和理性,可能会被挤压掉。


因此,当我们重温卢刚事件的时候,对于美国校方和受害者家属的一些做法,在尊敬和效仿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在自媒体的时代,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阻断仇恨的传播,让这件事的伤痛到此为止。


希冀上海邯郸路的学校和有关方面,能够有足够的智慧解决此事。


最后,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END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社会热点事件心理解析”、“自我成长”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我是遗物管理师》:人生最后的第二个盒子,你想往里面放些什么
吴军:写代码的大佬,为何改行做起了“语文老师”?
为何孕期筛查抑郁症很重要?
大S汪小菲闹离婚提醒人们,不要小看疫情对亲密关系的破坏力
广州疫情反复:如何激励远程办公团队?
“总在努力证明自己”|冒名综合征:你该如何判断自己足够优秀?你的依恋模式是如何无意识破坏一段感情的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当代心理咨询流派概况研习小组招募:取各家所长,突破自身局限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2021)《人类性学基础》线上认证学分系列课,学“原汁原味”的人类性学
活动报名|“频繁被渣,是不是我的问题?”来学习“投射”吧!
参与编制城市地图,一起打卡上海有趣地方
6月活动报名:存在主义疗法的普及课(线上)活动报名|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
活动报名|听艾瑞克森讲故事,谈催眠如何助你接纳和改变自己2021春夏版:公益价职业生涯发展心理咨询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1最新版)

2021年社群年度成长目标,发布!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