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年冯唐的忠告:一个人有这些本事,才能过好自己的下半生
AC专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冯唐变了,变得言辞没有那么锋利,也变得害怕死亡了。至少他的新书——最近出版的杂文选集《有本事》里的冯唐,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毕竟,1971年出生,标准70后的他,今年竟然也年过半百了——虽然在我印象中,他还是那个和韩寒打嘴仗,说他写不来小说,并且自诩在中国写青春、写北京最好的,几百年后人们记住有颜色的小说除了《金瓶梅》还有他的《不二》的年轻人。
说起冯唐,以今天的眼光看,真的是人间翘楚,我实在是不知道,他怎么会这么厉害,能够做到:
作为医学生,他毕业于北大协和,获得博士,是妇产科,特别是卵巢癌的专家。
后来他弃医从商,跑到麦肯锡(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我曾心向往之),从普通员工,做到董事——这是一个给企业看病的工作。
再后来他进入大型央企做高管,当过CEO,算是“局级干部”,也是做得顺风顺水。
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很多知名小说,如范冰冰主演的《万物生长》就改编自他的作品,很早就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当然,他本来也就不缺钱了。
除了医学、经商、写作之外,他还是古玉收藏家、星级厨师,有很不错的生活品味。
那么,人到中年,年过半百的冯唐,站在人生新的路口,有哪些对我辈也有启发的感悟?这是我从《有本事》中学到的四个内容,分别和工作、身体、孩子、未来有关,与大家分享:
当下中国,就业是20-40年龄段人士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变幻莫测的职场环境,让人忍不住担忧,似乎人人都有一颗蠢蠢欲动的职业转换心。
说起来,冯唐可能是把职业转换玩得最好的人之一,你看他这么多的职业属性就知道了。那么,他做到这些有什么秘诀吗?
他总结了三点,句句戳人心窝子:
1、想跨界作出成绩,不如先在自己的某个领域修炼精湛。
很多人想职业转换,往往是觉得本行业做不下去了,所以想换一个试试看,但是你怎么能保证换一个你就能做好?
冯唐之所以职业转换跨度很大,但是每次都能成功,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在自己的领域修炼到极致。他是学医出身的,专攻的又是妇产科,而且是卵巢癌这个方向,他自诩当时的自己在这个领域已经是非常拔尖了。
而之后他跨界别的领域,也深入其中,钻研很深,每周平均工作90小时,“见过猪跑,吃过猪肉,也养过猪”,因此,不要轻易跨界,也不要以为看到别人转行容易就轻易做决定,一个人没有把一件事做深做细的能力,往往在其他领域也会不得要领。
2、离开自己熟悉领域的关键是不断学习。
但是,冯唐不提倡没有章法的学习,他用最简单的“二八法则”举例,其实每个领域都有最核心的专业术语,这是首先要搞懂的,也有最经典的教科书。不要随便去弄很多资料,囫囵吞枣,最后什么也没搞明白。
另外,向这个专业领域的人学习,找“真明白人”,是一个能够给你实际帮助的导师,你不需要占用他很多时间,是在真的困惑的时候,向他求教。
3、走出去的勇气。
很多人有跨界的心,但没有跨界的勇气,总觉得心虚。冯唐之所以敢跨界,我觉得有他的底气在,因为他深刻领会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要义。
作为医生,他擅长发现病灶,对症下药,作为企业修理工——管理咨询,自然有一些相似的路数。而作为管理咨询师,到企业掌舵人,自然也是相通的。
而作为作家,他运用的是自己在麦肯锡的所学——金字塔写作法,逻辑分析能力——据他的说法,这对于驾驭长篇小说写作特别有用。
可见,勇气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底气之上,相信自己具备了“迁移”能力的结果。
可能是因为多年医学生的缘故,让他还有大量医生的朋友,也可能是长期对中国医疗体制的关心,亦或者确实到了这个年纪,对身体问题开始尤为关注,冯唐在这本杂文集中,确实写了不少关于身体保养的内容。
我比较喜欢这篇谈如何看病的,确实干货很多,把他的观点分享如下:
1、尊重身体的自愈能力。冯唐复述了医学界的名言,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人类80%的不适都会自愈,因此要学会耐心等待,不必一有不舒服就往医院跑,多喝水,多休息,放下手机,放下所谓放不下的大事,再看看症状会不会缓解。
2、遵医嘱,治疗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不遵从医嘱,吃药就要吃满医生嘱咐的天数。
3、学一点基本医学常识,如乳房不舒服要去看乳腺外科而不是妇产科,磁共振MRI并没有辐射,多看医学院发布的靠谱医学文章。
4、不过度迷信名医,因为分科很细,名医也只是自己领域的专家,在细分领域可能还不如一般医生,另外复杂手术需要很强体力,别把自己的身体交给太高年龄的医生,即便他知名度很高。
5、把问诊主导权交给医生,不要自己滔滔不绝,让医生插不上话。
6、不要过于激动,在医生引导下讲述自己的病情。
7、不要以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成为某种疾病的专家,医生也不会花时间来更正你对医学常识的误解上,更不要指望医生来教你如何诊疗。
8、不要认为医生都是骗子,选择某个医生,先选择相信他,要相信,如果是个好医生,自己搞不定,会为你找到更好的医生。信任是治病基础,在诚信不足的就医环境中,最好的就医方式是谨慎地选择相信医生。
9、35岁以后,需要多认识几个医生朋友,请对他们好一些。
冯唐有过一段婚姻,在40岁左右,两人分开。很长一段时间,他在网上的资料都显示,冯唐没有子女,也是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他原来也有孩子了,可以说是“老年得子”。
一个人有孩子还是没有孩子,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在这本杂文集中,就屡屡谈到了教养孩子问题,如若不知道,还以为他是一位醉心家庭教养问题的“奶爸”。自然也因为成了“奶爸”,风格也就有所变化了——他曾经的“敌人”韩寒,不也是如此吗?
疫情以来,他花了不少时间关注教育问题,也问了许多教育专家,最后获得了如下关于到底要培养孩子哪些能力和特质的“清单”:
1、会睡、会吃,无论碰到什么糟心事,都能安然完成基本生理功能。
2、身体好,用他的话能够安步当车,十公里小跑没有问题。
3、独立。最晚大学毕业后,就能自己养活自己,另外还要做到情绪独立,知道如何驾驭自己的情绪。
4、懂得守规矩,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5、不盲从,不跟风。
6、善于归纳总结。
7、掌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中文好,英文也要好。休闲时间,可以读小说、读诗,高质量的发呆。
8、掌握良好的计数能力。
9、同理心,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于倾听,宁可多倾听,也不要多唠叨。
10、爱。能爱人,能投入,哪怕自己会受伤。
另外,冯唐提醒,希望孩子做到这些,前提是父母不要忘记自己先做到这些。另外,父母要秉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心态,不要在这个过程中,继续自己的好胜心,“有期待,没要求”才是最好的态度。
冯唐50岁,自诩是最后一代用笔写书的人,现在确实也是自媒体,特别是短视频的时代了。时代的洪流改变了许多,很多人都有自己会不会被机器取代的恐惧和焦虑。
对此,冯唐是这么看的:
1、机器能做到的,让他们去做,就像现在很多人不关心温饱,将来社会可能很多人就不用关心现在常见的工作。
2、机器能做的事,如果你做起来开心,你也可以继续做。比如人跑不过汽车,但不妨碍很多人热爱跑步。围棋也可以继续下,虽然你肯定下不过机器。机器反而提醒人类,很多事不必争一个输赢——反正你肯定赢不过机器,又何必?当做游戏来看待,不必深陷其中。
3、抓紧学习,抓紧学会消磨时光,学会独处和共处。可以多学习一些内容,旅游、养花、写字,或者一门冷僻学问均可。
4、对更少数人来说,可以考虑:多用感官去触摸他人、花草,这是机器没有办法享受的。多谈谈恋爱,这些情感,是机器没法体会的。多创作文艺,欣赏文艺,这恐怕也是机器很难取代的。
一个人要用兽性、人性、神性,来对抗这个信息时代。
最后,用冯唐写的一段佛偈和大家共勉:
生而为人,用好肉身。
此具肉身,包括灵魂。
肉交神交,度已度人。
酒足饭饱,关机睡觉。
【延伸阅读】
有本事(冯唐2021全新力作)
作者:冯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你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冯唐放下屠龙刀、转型全职作家后的首部随笔作品,写给所有想靠真本事立身、成事的人。
嘿!听说你还没打疫苗?
林生斌再婚生女,真的不需要再交代点什么吗?
几类困难的来访者|给咨询师的建议,以及对来访者的提醒
拖延,不仅仅是“我不想去做它”| 长期慢性拖延背后的9种情绪为何说“一万小时定律”和“刻意练习”已经过时?
广州疫情反复:如何激励远程办公团队?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7月活动报名: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普及课(线上)
平民价·上好课|咨询师家庭和伴侣治疗系统学习招募(线上)
7月21日线下心灵聚会:不确定的年代,如何打破内心的焦虑循环
平民价上好课· 2021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系统学习招募
公益线上| 后补习时代的家长成长营:如何养育有安全感的孩子?
2021下半年·朋辈咨询课程: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人类性学基础》线上认证学分系列课,学“原汁原味”的人类性学
行业动态、内幕、发展……打破信息不对称,职场八卦组成立啦!参与编制城市地图,一起打卡上海有趣地方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