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内在批评的声音作斗争?
“如果你继续这样做的话,你将一事无成。”
内心的声音这么告诉他。
内心声音继续说:
“事实上,你迄今为止的表现很令人失望,如果别人知道你真正的样子更会证明这是事实,你必须做的更好。”
当这个声音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时,他注意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两种反应:
一是这个声音带来的令人熟悉的刺痛感,它似乎落在自己胸口的某处,不断地挤压他,让他觉得自己很渺小,而另一种感觉是自己站在远处观察,发现自己和任何人都不会用这种方式讲话。
他依稀想弄清这背后的缘由,于是他深吸一口气,尝试着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提高自己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表现上。
“内向投射”的发展
多年来与我合作的许多来访者都熟悉这种描述。事实上,我认识的许多非来访者对此也很熟悉。
这是什么声音?
它从何而来,又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
这种内心的声音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内向投射”内向投射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人们内化他人态度和判断的行为。
人际关系理论家洛娜·本杰明·史密斯(Lorna Benjamin Smith)也用这个词来指代许多人脑海中内化的、批判性的、审判性的声音。
她的人际关系重建疗法有一部分是关于让人们理解内向投射,以及学会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和其他人相处。
我们可以使用从统一知识理论(UTOK)2衍生出来的人类意识模型来理解“内向投射”的来源及其功能。
该模型将人类意识划分为三个主要领域。
首先是经验自我(self),它是你非语言的形象、感觉、动力和欲望的所在地。
其次是自我(ego),这是一个内化的自我意识系统,它的功能是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原因进行叙述性的解释。
最后是人格面具(persona),它指的是人们在社交世界中投射形象的方式,以管理他人的印象和维护自己的声誉。
在三个领域之间还有过滤器。
在经验自我和自我之间有一个“弗洛伊德过滤器”。这与压抑有害冲动和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可接受的理由有关。
然后是“罗杰过滤器”,它管理着人们内心所想的事情(比如,他们的内在形象、冲动和叙述)与他们向其它人所展现的形象之间的关系。
当一个人形成一个人格(persona)时,他必须试着去理解其他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正是通过这个过程,许多人会形成内向投射。
举个例子,一个有社交焦虑的人去参加了一个大多数人相互都不认识的聚会。他可能会感到非常不自在,并开始想象其他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他们可能会试图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看起来很自在或者很酷,即使他们内心感到焦虑和尴尬。
人们有强烈的意愿把自己塑造成其他人会喜欢、赞同、或者给予好评的形象。而这个意愿正是内心投射的主要驱动力。
也就是说,人们渴望即展示体面形象、得到认可或拥有强大声誉的需求被内化了。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个内在的批评声音也出现了,你可以认为它占据了自我和人格之间的空间。换句话说,这个声音在别人评判之前先对内进行了自我批判。
考虑到我们的声誉在社交世界中非常重要,去尝试“做好人”并管理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自然而然地会成为一项基本行为方式。
不幸的是,在很多人身上这个声音有了自己的生命。艾瑞克·伯恩对弗洛伊德关于本我(self)、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三重人格理论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整。
在他的人际沟通分析理论中,他把这三个人格部分分别转化为孩子、成人和父母。
在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向投射作为挑剔的父母,严厉地评判内在的孩子,试图确保孩子的行为方式对社会而言是有担当和可接受的。
你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已形成严厉的、批判性的内向投射,你能做些什么?
第一件事就是要意识到这一点,谨慎对待这个声音。
另外,就像开篇所描述的那个人一样,试着看看你能否注意到那两种反应。一种是受伤的感觉或被评判的刺痛感。另一种是,相比你可能对另一个人说的任何话,内向投射的声音是否更加刺耳。
如果这两种反应都有,那么你内心的自我批评很可能就是你问题的根源。
也就是说,这像一个痛苦、怨恨、有时暴虐的父母和一个脆弱、易怒、悲伤、害怕的孩子之间的不健康的关系,你的心理结构可能分裂为“脆弱的孩子”和“苛刻的父母”两部分。
如果确实如此,你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障碍。事实上,这些被称为“内化障碍”,因为它们涉及到精神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发生冲突的状态。
对于经历过这种内在冲突的人们,我的建议是,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形成内向投射,以及它会有什么影响。
像一个关心孩子的父母一样,它试图让你符合社会标准,这样你就会变成“好人”并且讨人喜欢。尽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批判性的内向投射最终造成的心理伤害往往比它带来的好处多得多。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自我(ego)的健康部分去意识到内心中“苛刻的父母”与“脆弱的孩子”两部分间的动态平衡,并以一个谨慎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批评的父母想要的和内在的孩子正经历的,以及去寻找一种方式让这两个部分更好地相处。
End
作者 | 格雷格·亨利克斯博士是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小尾鱼(159)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风铃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罗三岁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为什么缺乏对自我的洞察,亲密关系也会搞得遍体鳞伤?
“我觉得自己有点回避型人格”|如何理解和化解回避行为?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4月线上心灵聚会报名:共情练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平民价上好课:“精神分析从理论到实战”系统研习小组招募
洞悉家庭的心理秘密:鲍温<家庭评估>线上研修课招募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