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活成任人摆弄随时可能干枯的“植物”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4-11-26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2023一杯咖啡编辑部志愿者招募


自我成长专刊

一杯咖啡读书笔记

AC专栏

近年来,韩国文学和影视作品对女性议题的关注,特别容易引起国内读者和观众的共鸣:

前几年一部《82年生的金智英》,让我们看到看似“幸福”的生活背后尽是心酸,今年宋慧乔的《黑暗荣耀》在爽剧的外壳之下,让人深感窒息。

文学作品的话,要属于韩国作家韩江的小说《素食者》。

2016年,她凭借这部作品,从大江健三郎、奥尔罕·帕慕克和埃莱娜·费兰特等154名竞争对手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布克国际文学奖,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作家。

然而,韩江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在长篇小说《素食者》写作之前,她还有一个“灵感缪斯”,那就是今天本文要提到的这部短篇作品《植物妻子》。


这是韩江刚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阶段的一部作品,收录在同名短篇小说集中。

故事讲述的是“妻子”在婚后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向往自由、看起来比旁人还要年轻的状态,逐步蜕变为苍老、唯唯诺诺、逐渐干枯的灵魂——

小说用卡夫卡《变形记》式的方式,最终让“妻子”变成了阳台的一株植物,要靠着“丈夫”浇灌才能活下去,而其最终的命运,也像大部分植物一样,在冬季到来之际,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文学家的天才之处在于,总能找到非常精确又意想不到的比喻,描述人们习以为常、缺乏洞察的生活,“植物妻子”便是其中翘楚。


看到这里,我想邀请你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

你是否活着活着,也失去了生命活力,慢慢变成了一株任人摆布,随时可能干枯的“植物”?

如果你也被这个比喻吸引,那么请随我一起进入变成“植物”的人的世界:


以《植物妻子》为例,

看人变成“植物”的过程



我也在自家阳台种植不少鲜花绿植,深得喜爱,在悉心照料下,她们生长茂盛、鲜艳夺目。

然而,植物虽也是活物,但是和动物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植物就在那,你不移动它,它就一直在那,连遮风、避雨、避阳都没有自主权。

甚至植物能不能活下去,基本上全靠你。假若你出一趟远门,基本上它们的命运就堪忧。而动物,即便在极限状态下,总还能自己觅食。


这就是“植物”的特性:

缺乏自主,命运由人不由己。

人若成为“植物”,亦是如此。

以小说《植物妻子》为例,故事以“丈夫”为第一视角,讲述“妻子”的故事:

婚前的“妻子”,向往自由,甚至想周游世界,赚来的钱都用来支持自己的梦想上,但是婚后,如同她的容貌渐渐变得苍老,她的世界也开始越来越狭小,渐渐变成只有家庭的一亩三分地。

故事一开始,“妻子”觉得身体不舒服,她非常小心翼翼地向“丈夫”表达自己身体的不适,希望丈夫来查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是有异样,换来的却是丈夫追问“是怎么弄伤的”,颇有责难意味。


一个人开始丧失自主权,首先是从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开始的

当别人总是以“为什么你又犯错了”来看待你,而你又全盘接收了这一套,就很容易陷入“我不好”、“我不被人喜欢”的魔咒中,进而要么讨好别人、要么与之战斗,而不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说到底,自己舒服不舒服,这本身就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压根就不用问人,更不用别人判断。

当一个人开始过于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之后,丧失自主权的进程就会加快:

当“妻子”表达不满,认为自己不想被关在憋闷的地方,“丈夫”否认她的感受:

你有什么好郁闷的?

妻子什么都说不出,此后也就放弃了“吵架”。

感受是一个人精神内核的重要输出,代表着一个人自我觉醒的印记,当感受可以被轻易否定,认为是“不应该的”,甚至不重要,那自主性就坍塌了一大半。


再然后,当“妻子”真的变成半人半植物,开始对“水”充满渴望之后,“丈夫”的重要性陡然上升。

于“丈夫”而言,“妻子”其实是更好了,甚至浇灌“水”之后,从来没有这么美丽动人过。

可悲的是,这其实是一个人彻底丧失自主权的标志。

这个时期,人已经没有什么自主意识,是否存活,很大一部分仰赖他人给不给自己“水”,而为了活下去,她需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比如让别人感到自己的“美丽”。


养过花花草草的朋友都知道,鲜花易逝。

当花朵绽放之后,便会进入落花的阶段,整体会变得干瘪,如果此后不好好养护,也就没有来年再次绽放了。

可以说,花开之际,也就是草木衰败之启。

总结一下:

从过于关切他人怎么看自己开始,到自己的感受可以被他人否定或忽视,再到需要高度依赖他人提供的“养分”才能活下去,便是一个人变成“植物”的全过程。

虽然小说讲述的是婚姻关系,现实中确实也有不少婚姻关系中的人也就变成了这样的“植物”,但是我还是要指出:

任何关系,都可能存在这种由人变成“植物”的过程。

只要你感到自己丧失了自主的活力,自己的喜怒哀乐不由自己全由他人,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别人的“植物”。

人的“植物”化,如果不加以重视,如小说主角那样最终枯萎,便是可以预期之事。



“植物”自己扮演了什么角色?



为何好好的人变成了仰赖他人才能生存的“植物”?

当然有那些“丈夫”们的问题,用现在流行的PUA、精神控制去套,基本上一套一个准。

但是,今天我不想谈这个,我更想剖析一下“植物”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很多人看到这里,估计要跟我“对线”:

“植物”的遭遇令人同情,你怎么好意思在这个时候去追究“受害者”?

你忍心吗?

然而,即便再于心不忍,即便冒着得罪人的风险,我还是要探讨一下。

因为如果全盘指责“丈夫”,看起来很爽,但是其结果是更可怕的,这意味着认可“植物”就是从始至终都没有自主权,“植物”的命运只能依赖其他人的改变:

如果问题跟她完全无关,那不就意味着自己过得好不好,这下真的全由另一个人的做主了吗?


只有,而且确实有自己也可以改进的地方,“植物”才能从自己做起,开始摆脱“植物”化的危机。

在我看来,“植物”至少有两点,是可以自我反思的。我也用小说举例:

1、对自由向往的不够坚持。

小说用“丈夫”的口吻说道:

“妻子梦想中自由到底有多少现实意义?

我猜想,既然能这样轻易地抛弃,那应该不是非常重要的梦想。”


自由即自主性,这是需要自己去捍卫的,别人并不会特别在意你是否有自主性。

倘若你也显得好像无所谓,好像很容易就妥协,那么别人也就更不会在意你是活成了自己还是变成了“植物”。

对许多“植物”化的人来说,他们放弃捍卫自由的权利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当然也值得深入分析,但是,无论是什么缘由,自己的篱笆只有自己去扎,自我放弃很容易导致他人侵犯你的边界。


2、享受他人照顾的“好处”。

成为“植物”化的人,也是有“好处”的:

可以不用烦恼怎么去做自己,生活的一切都由别人来打理,由他人决定、照顾、安排一切。

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展现:

当“妻子”变成“植物”后,她有几则“日记”,描述自己这段时间的感受。

除了对自己状态的担心外,她更多是表达自己的开心,即收获了来自丈夫更多的“关爱”、“悉心照顾”。

可是,这个世界上哪有一本万利的好事?这些好处,其实都是以生命力逐渐丧失为代价的。


“植物”化后的自救指南

看到这里,如果你也担心自己会沦为“植物”,那以下建议,或许对你会有所启发:

《植物妻子》首先是一个女性议题,谈女性议题就不能不谈上世纪国内二十年代热议的“娜拉出走”话题。


1、重视行走的力量。

说起来,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即别人怎么指挥,她便怎么做的人)其实是更早一个版本的《植物妻子》了。

鲁迅先生曾发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的灵魂拷问,他得出的结论是,好像要么堕落,要么还得回来。

时光境迁,我想提个可能更符合这个时代的观点:

其实走到哪里去,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要走起来,行走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能够行走,能够流动起来,就不会被“固定”所消磨、牵绊,渐渐催眠或自我催眠为一株“植物”,任人宰割。

行走,首先是要有说走就走的能力,包括:

基本的经济基础,能谋生的工作技能,有自己的生活、兴趣爱好、社交圈子。

如果现在没有,可以慢慢培养起来。

其次是要有走出目前局面看待问题的视野,包括:

能够不偏执,愿意听听其他人怎么看自己的人生,愿意去了解其他人怎么生活,去接触不太一样的人、事、物,对外界保持一定的开放度。

要知道,人类社会本来就是靠行走才屹立于这个地球,成为地球食物链的顶端,因此,千万不要一直停下自己的脚步,走起来!


2、要搞清楚“乳房”和“乳汁”的关系。

我最近在一本心理咨询师的故事集中看到这段话,是说一个来访者对他的咨询师形成了高度依赖,这个时候咨询师是这么跟他说的,很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你喜欢我的观点、我给你的自由、温暖,这些都是很有力量的。

但是你要知道,你喜欢的是“乳汁”。

我只是提供这些的一个“乳房”

这个比喻很具有母性味道。人类最初的依赖关系便是母子关系,即是对乳房(亦或者乳汁)的迷恋(需要)。

同时,这也解释了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错误”:

我们需要的、迷恋的,其实是乳汁,而非那个提供乳汁的人,但是我们总是搞混两者的差别,甚至在对方给我们提供的可能是“毒汁”的情况下,还在依赖对方。

当你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乳汁”,而非“乳房”,你就不太容易陷入一段可能成为他人“植物”的关系。


3、你要成为有野性的动物。

动物和植物最大的差别是有野性。

野性,就是有自己的欲望、需求,并为满足欲望和需求而不懈努力。

现代社会,人很容易被教育、传媒等驯化或者自我驯化,乖乖地臣服,抹灭掉这些生而为人本性的东西。

因此,千万不要被人磨平了你的野性,这也是你从“植物”的状态挣脱出来,迈向“动物”的关键所在。


小说最后,“丈夫”问:

春天到来时妻子会重新发芽吗?

妻子的花会红红地绽放吗?

你认为呢?

延伸阅读: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明知道不对,为什么还会继续惩罚孩子?|国际不打小孩日特刊
“明知道应该离开这段关系,可我就是舍不得”|创伤性联结的力量
张家界后四川林场又现悲剧:给想自杀者和全社会的紧急提醒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不要一个人emo,请给悲伤找个出口|5月心理研修报名

5月线上心灵聚会报名:共情练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平民价上好课:“精神分析从理论到实战”系统研习小组招募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3年度目标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杯咖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