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30岁的吴谢宇回答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1994年出生的吴谢宇,如果没有发生8年前的那桩惨案,即将在7月份迎来他的30虚岁。
顶着北大毕业生的光环,他很可能是在北上广某个知名企业上班,拿着20万以上年薪的白领。亦或者,早早出国留学,并且在那边留下来。在30岁生日来临之际,和母亲、女友或者妻子孩子一起,吹生日蜡烛,迈入而立之年。
然而,现在的他,只能待在监狱里,和一群死刑犯默默等待最终的那一天。随着死刑判决一锤定音,死刑复核也即将到来,不知道他还能不能有机会度过自己的30岁生日。
这段时间,这桩震惊全国人民的滔天伦理悲剧,再次引发全民的热议。有人继续感到义愤填膺,也有人为北大学子沉沦至此感到万分惋惜。
人生充满着后悔,但就是没有后悔药可吃。
当年初出茅庐的吴谢宇,经历多年逃亡的社会历练,以及几年的监狱生活,虽然还是一介书生模样,但是已经没有了青春阳光的味道,显得更加的成熟,而现在被剥夺生命机会的他,反而更加渴望活下来。人生就是那么的讽刺。
假设吴谢宇的人生,能够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就像许多穿越、循环题材一样,回到当年的那个节点,现在的他,会对当年的自己说什么?他能否劝住当年的自己不要犯下大错?
对吴谢宇的猛烈批判文章很多,深挖犯案缘由文章也不少,但是关于如何阻止这样悲剧发生的探讨却不多见。
因此,我想用22岁的吴谢宇和近30岁的吴谢宇对话的一种方式,探讨这个话题。
一念求死,一念求生
与很多人看到这桩悲剧所想象缘由不同的是,吴谢宇被抓之后,对于母亲的评价并不是负面的。
外界关于他的母亲多么控制、多么恶毒,还是来源于一种刻板印象的猜测,好像那些会对父母下毒手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父母也做了一些很过分的事情。然而,在吴谢宇这件事情上,他们猜错了。
根据吴谢宇的自述,22岁时候的他,看到的是自己对于生命没有什么热爱,那时候的他一心想死,甚至也和母亲表达过类似的意愿。而在他的观察下,母亲也是有这样想法的人,并没有什么生活的热情,整天也是陷入在郁郁寡欢之中。
当他把自己想要自杀的想法告诉母亲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如果你不想活,那我也不想活了。
因此,这是他决定动手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有些人会觉得,反正逝者已矣,就随便活着的人怎么说,所以认为吴谢宇的这番说辞,其实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做粉饰。不过如果沿着粉饰的视角,我反而会觉得,更容易获得大众认同的理由,那就是母亲确实对他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让人觉得他确实情有可原,反而不会是这种说出来很多人还不能共情的念头。
其实,在想要自杀的人心中,这种想法并不少见。
前阵子有一位母亲自杀,连带着把两个孩子双手和自己捆在一起,就跳下了江里。当时也有不少舆论指责这位母亲,但是从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自杀事件中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扩大性自杀,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做自杀预防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这种要自杀的人,他会认为身边也有不少人有这样的想法,亦或者如果自己死了,别人其实也活不了。
与其苟活痛苦,不如大家就一起死。
所以吴谢宇的这番自述,我反而会更加认可一些。
当然,这是22岁觉得生无可恋的吴谢宇。
当他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现在回想起来,他看到的是,生命可贵。
根据他的自述,他现在觉得当年的妈妈其实并没有那么悲观厌世,她其实还蛮积极的,在父亲去世的两年后,她已经开始振作精神,重新生活。甚至她在去世前,都在规划吴谢宇回来之后两个人要做些什么事。
如果当年的吴谢宇能够看到这一点,或许他就会做完全不一样的选择。
很多人在更年轻的时候,其实都会陷入到这样一种思维之中,也就是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以为自己眼中的别人,就是别人真实的样子。
比如围绕吴谢宇的讨论,我就看到有些人总是在评论别人的某种看法是“三观不正”。我是这么回复他的,这只是别人的三观和你不一样,怎么能因为和你不一样就认为别人不是正的,如果把自己的看法当做评价对错的标准,这就犯了和吴谢宇一样的错误,其实是很危险的。
30岁的吴谢宇,我相信已经能够意识到这个偏差,但是他已经回不去了,希望看到这里的其他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尊重别人和你其实是不一样的个体,也不要把你自己主观的臆测强加在别人的头上。
直面死亡恐惧
吴谢宇的人生,从远一点说,是他家境相对比较坎坷,其父母的原生家庭都充满着创伤和悲剧,有些悲剧甚至是我们都很难写下来的历史不可言说的悲剧。从近一点说,在人生的早期,就失去了父亲,对于一个苦命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打击。
无论哪一个对吴谢宇人生的剖析,几乎都提到了失去父亲这件事情对他心理和生理的重大影响。
我想家中有人突然离世,又或者在生命早年就失去了重要亲人的人,对此可能会更加感同身受。
无论如何压抑这份悲伤,对任何一个遭遇这样创伤的人来说,都是难以名状的痛苦。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他书写亡妻去世前后的最新作品《生命的礼物》中就剖析道,自己在妻子去世前后,也曾想过一死了之,但想着自己还肩负一定社会责任,才作罢。可见丧失重要亲人之痛。
即便吴谢宇已经用奋力的读书,努力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来淡化这种悲伤,都很难抑制住这种悲伤带给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导致了他和母亲最后的悲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其实是处在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之中,如果当时的他能够获得一些这方面的心理支持和援助,我想会相对更好地度过这个难捱的时刻。
一般来说,失去这样重要的亲人,在2到3年的时间之内,会陷入到相对比较深沉的哀伤,是比较正常的表现。我们回看一下吴谢宇妈妈,她“走出来”的时间点,恰恰就在她的丈夫去世2年之后。
对于当时青少年时期的小吴来说,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要更弱一些,影响可能也更加深远。特别是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本来就对于人生意义有很多的迷茫,直面死亡又会让他再次加深生命无常的观点。
不过,30岁的吴谢宇,显然对于死亡已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现在对死亡的惧怕,和之前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贪生怕死”其实不是坏事,这种信念会让一个人积极地去生活。
更重要的是,哀伤是需要通过时间去消化的,可能是一年两年,可能是三年五年,就在某个时间点,突然想明白,原来死是这么一回事,原来活着又是那么一回事。
事实上,正是因为生命中有死亡才提醒我们,生活是多么可贵,时间是多么宝贵,选择是需要慎重作出的,而有些人和事没有必要花时间去跟他们计较。
可惜的是,30岁的吴谢宇没机会告诉22岁的吴谢宇了。
不要让身份认同成为你的枷锁
围绕吴谢宇,就不能不谈他的特殊身份。
很多人关注他,说到底并不是关注一桩弑母案,而是关注一个北大学生陷入其中。很多人为其说情,说到底也是因为他的北大学生身份。假设没有这个特殊身份,我想这桩案件大概不会获得那么轰动的关注。
对于他自己来说,这个特殊的身份何尝不是自己(至少曾经的自己)关切的所在?
北大学生这个身份塑造了他的身份认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又限制了他其他的身份认同。
对当年22岁的他来说,缺乏其他的生活经验和自信的资本,他能依靠的,生活中可以说得出口的东西,也就是北大学生这个身份。
这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枷锁。
当年的他,之所以陷入困境,除了家庭因素之外,也有一部分因素是自己顶着这样的光环,充满着巨大的压力,甚至在他犯事之前一段时间,他的学业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甚至还收到了学校的警告。
当一个人赖以自信的某些东西,坍塌了一个角的时候,对一个人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很容易导致一个人破罐破摔。
然而,这也就是对那个年纪的人来说很重要而已。
随着年岁见长,一个人就会建立起更多其他的身份认同。这里不认同自己,也有别的地方能认同自己。到那个时候,一个不认同,也就算不上什么。
当一个人可以对外建立起的自信支柱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就不害怕某一个地方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一些小小的挫折对他来说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反而会促使一个人去努力反思自己,有所提升,进而变得更好。
30岁的吴谢宇,社会上有过一些摸爬滚打,他的逃亡生活其实也非常“精彩”,在见不得光的地方,这些年他做的也都挺好,也颇受欢迎。
我想,当他真正去历练这个社会的时候,他会看到这个世界其实是很多元的,很多人虽然低于尘埃,但也在努力苟活,甚至他在监狱里的很多狱友,也在奋力改过自新。
这是生活的不同面相,也是他在北大绝对学不到的东西。
无疑,这些年他变得更俗了,不再是象牙塔里那样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但是一个人越是有这样的历练,越是能够更好地洞彻人生,才不会太过在意某些地方不被认同,进而对自己产生决定性的否定。
站在30岁的当口,再回望22岁,大概吴谢宇就不至于因为几门功课的不如意,亦或者北大学子光环蒙尘觉得万籁俱灰。
唯爱不可辜负
吴谢宇在解释自己之所以没有自杀,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还没有过情感体验,他希望活着的时候能够拥有一次。
很多文章都说到吴谢宇其实是有性方面的一些问题,我反而觉得这样的文章有点太“见外”了。
对于20出头的人来说,有些性方面的困扰,这算什么很奇怪的事情吗?北大学生估计也没有比大家多上几节性教育课。
20多岁的人,会有这些困扰,实属正常。
假设22岁的吴谢宇,能够进入社会,建立起更加正常一点的亲密关系,他对于这方面的困扰,就能获得进一步的解答,等到30岁,他就会觉得原来只是当年的自己太过单纯,太过幼稚,才会这么“心惊肉跳”。
因为逃亡的关系,所以吴谢宇其实并没有经历太过正常健康的亲密关系,他都是和与其一样身处边缘社会的人谈恋爱。但即便如此,这种关系也让他觉得还是想要更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
生活不易,一个人能够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苦,往往是因为能够有人与自己携手共进,有人陪伴度过、相互依偎,或许,这就是生命大部分的意义所在。而性的满足,或许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了。
30岁的吴谢宇,在经历一段段关系失去和获得之后,当更明白这些,也能更加清楚地看到,22岁时候的自己,其实很有魅力,有很多人也很爱他,原生家庭也没有那么糟糕,事情绝对没有到那一步,自己还有选择。
或许,这是30岁的吴谢宇可以给22岁的吴谢宇作出的回答。
吴谢宇是没有办法回头了。
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比过去更喜欢用惩罚,好像以为惩罚越激烈,人就会更恐惧。其实有的时候是适得其反比如,对22岁的吴谢宇来说,这种惩罚显然就没起到震慑作用,远不如30岁的吴谢宇现身说法来得有说服力。
如果30岁的吴谢宇,可以对于同样面临人生困境的人说些什么,我想可能是这样的:
人生在下一站是可能有转机的,千万不要觉得在自己的那个时候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就意味着之后都没有了方向。随着岁月变迁,人生经验值的增长,就会看到还有其他的转角。
请站在现在,给未来的自己更多机会,更多选择,不要因为一时之快,让自己丧失掉未来的权利。
吴谢宇的悲剧,如果能够给我们这个社会其他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一些警示的话,我想上面是最为紧要的。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欧文·亚隆最新作品《生命的礼物》线上读书会报名|亚隆93岁生日特别庆祝活动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