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压垮武汉小学生母亲的,何止网上的胡言乱语?

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4-11-26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2-2023版)
2023一杯咖啡编辑部志愿者招募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这个六一儿童节前后,注定让许多中国人感到悲伤、震惊和无语。

先是,武汉某小学一个稚嫩帅气的七岁男童,不幸在校园内被教师的车撞到不治,进而引发全国不少地方校园安全的整顿。

6月2日,又传来噩耗,这名小学生的母亲,因为过度悲伤,以及网上一些针对她的负面评论,在巨大精神压力之下选择轻生。

一桩车祸,两条人命,一家三口从此天人永隔,这样的巨大悲哀袭来,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也把矛盾指向那些在网上胡言乱语的人。

这两天,社会舆论密集谴责,之前带头“网暴”的账号被禁言,自媒体人、奶爸六神磊磊感同身受,连续两日发文谴责网暴者。

然而,当夜深人静,细细思量这桩悲剧之下的悲剧,就会发现,把压垮这位母亲的缘由简单地归咎于网上这些胡言乱语,还是有些太过轻率了。



显然,对孩子被撞事件的处置及之后危机应对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首先,事故发生的原因,还是不清不楚。


根据目前资料,这是一桩意外事故,年轻的教师也要为自己的“不小心”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我相信,随着小学生母亲的去世,这种代价将扩大,甚至可能是终生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不是追究这个年轻教师个体,而是要追问,在校园儿童玩耍的地方,为何会出现教师的车?

这显然不是意外能够解释的,而是系统性的管理问题。



孩子家长想探究这个问题,并就此追究责任,这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有关方面至今没有对此有说法,这怎么能让家长信服呢?怎么能让他们告慰在天之灵的孩子呢?

对于其他家长来说,这可以说也是心有余悸的事情,因为这种意外,弄不好也会降临到自己孩子头上,不搞清楚是不行的。



其次,事故后对孩子的哀悼,并没能正常、科学开展。

很多抨击这位母亲的人,都指责母亲在学校门口进行悼念,认为这是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这种观点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他们会认为事故处理是一回事,维持学校正常,尽快当做没发生过此事是另一回事,毕竟其他学生要正常地学习。


然而,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也不可能真正让学校“正常”。

在这个学校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即便是小学生,能真正置身事外吗?能真正做到心无旁骛吗?

如果“冷血”到,昨天同学被车撞死,今天自己依然泰然自若地上学读书,这个人的心理素质“强大”到可怕。

这个时候,真正的做法其实是学校要作为悼念这名故去孩子的主体,举办全校的悼念仪式,而非让学生家长“代劳”。



在这个悼念仪式上,有学校主要领导致辞,有这位同学生前要好的同学、老师等发表追忆,大家共同进行一次集体缅怀,并且相互拥抱,一同度过这个艰难时刻。

这既是让家属有机会进行情绪释放,并且收获来自学校和同学的支持力量,我相信这一点对他们这个家的全体人员都非常重要,更是让受到事件影响的全体师生有机会进行一次集体哀伤辅导。


如此,大家才可能真正恢复“正常”。


很遗憾的是,他们完全没有这个意识,根本不知道悲剧事件发生后,到底怎么做才是应该的。


再次,对家属和有关人员的心理安抚不到位。


这样具有冲击性的事件,是需要第一时间邀请专业危机干预人员入驻的。


第一位的是对家属进行干预。


第二位的是对目击者进行干预。

第三位的是对这名同学生前比较要好的同学、老师等进行干预。



从这位母亲最后的遭遇来看,这一环显然是缺失的。


请注意,这里必须是专业危机干预人员,不能由亲友、老师、其他家长代为完成的,操作不当,便会适得其反。事实上,上面这群人自己也会被这场危机波及,很难真正实施有效的帮助。

希望这桩悲剧能够引发有关部门的重视,增强危机事件科学应对的能力,否则一个更大的危机可能就在不远处。





毋庸置疑,这些网暴者的声音太恶毒、太不近人情。

我看到六神磊磊们在很认真地跟他们“对话”,历数他们的声音为何是不对的。我想说,这真是文人的天真烂漫。


在我看来,这些网暴者自己说过什么,他们未必记得,他们讲的内容也不会有什么逻辑性可言,就是一通情绪化的输出,完全不能用跟他们讲道理的方式去“教化”。


事实上,这些年来,网暴导致的悲剧,已经不少了:


找到亲生父母的刘学州自杀了,在这之前,他被网暴,认为他找亲生父母是为了弄一套房子。


给自己的老父亲点外卖的上海年轻妈妈自杀了,在这之前,她被网暴,认为她给外卖小哥的打赏太寒酸。


去探望爷爷的红头发女孩自杀了,在这之前,她被网暴,并且给她造了很恶毒的谣言。


……


针对娱乐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网络暴力更是365天,天天如此,还被美其名曰,这是公众人物接受社会监督和“容忍义务”



都说要治理网暴,也多次发文厉声谴责,但是怎就一桩桩一件件持续不断的发生呢?


显然,这就不能只是把这位武汉小学生母亲的悲剧单独拎出来的问题了。


我认为,网暴背后有着非常深层的社会心理问题。


通过这些网暴者发文的内容可以判断,无论他们的经济社会处境如何,他们的内心处境都不佳,因此通过向外宣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声音并非孤掌难鸣,甚至在一定的区域形成了“系统”,这是值得警惕的。


他们,这一大群人,到底怎么了?


到底陷入了怎样的生存困境,以至于他们要“踩”别人来获取那点可怜的“成就感”?


如果仅仅是封禁几个账号,显然无助于根本性问题的解决,更不要说给这些人讲道理了,他们的问题是不懂道理的问题吗?





无论是校内息事宁人的处置,还是校外网络上轻佻随意的发声,归根结底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社会心理问题:

社会的集体共情能力,正在系统性的崩塌。


这些年来,我们肉眼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善意渐渐变得稀薄了。

不肯站在别人立场,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只管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来,成为不少人的人生信条和行动指南。

甚至有人愿意共情一下他人,反思一下自己,会被人反唇相讥,认为是一种迂腐的、落后的表现。



当这种现象逐渐滋长蔓延,当更多人都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甚至已经渐渐丧失了共情他人的能力,那么问题自然就来了:

在线下,因为受制于种种约束,有些话不会直接说出口,但是会通过具体的做法让人感受到一种并不为你考虑的冷冰冰。

在线上,脱离了他人审视的道德焦虑,那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死了孩子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自己过得都很不如意干嘛共情你!!!


于是,种种恶毒的留言就这样敲打出来。



对于一个刚经历丧子之痛的人来说,我们都知道,他们此刻最需要的是社会集体的宽慰和支持。


这种支持的力量会让他们知道,这种痛苦我们可以感受,这种难捱我们会一起陪伴度过。


营造这种社会氛围,倡导这种社会关怀,本应是我们社会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当这位母亲擦干泪、睁开眼,看看四周,看看网络,她又会是什么感受?


代入她的角色,我也感到很窒息。


显然在这一事件,以及其他不少事件中,这种集体共情做得是很不够的,至少是很不积极的。


这就导致了不少当事人,其实是在一个非常孤单的状态下,独自一人去面对人生悲剧。他们不一定走上绝路,但是肯定会有很大的失望。



而这可能又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更多人不愿意共情他人了。


而我们终将为这种共情能力的不断坍塌,付出巨大的代价。


希望这桩悲剧能够让更多有识之士重视这个问题,培育全社会的共情能力刻不容缓!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4种行为模式,揭示你可能经历了童年创伤
如何识别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的 7 种表现
“明知道应该离开这段关系,可我就是舍不得”|创伤性联结的力量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欧文·亚隆最新作品《生命的礼物》线上读书会报名|亚隆93岁生日特别庆祝活动

6月15日线上心理研修报名:摆脱精神内耗,不再被内疚感支配

6月线上心灵聚会报名:共情练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23年度目标版)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杯咖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