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出租屋离世女孩”被诟病的人生结局
自我成长专刊
社会热点事件心理分析
AC专栏
最近,出租屋女孩的故事引爆了全网。文章推出之后,很多人唏嘘女孩的遭遇,同时也因为故事多少有一些远离很多人的生活,以及女孩行事作风的“不合理”,所以觉得这可能是“假的”。
就在一片质疑之声之下,发布方澄清此事是真实的,而女孩离世地有关部门也确认确有此事。虽然令人遗憾,但这真就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真事。
我知道,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会感到不能理解,怎么会有人好好地饿死在房间里?怎么会有人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去租一个和自己收入水平不相称的房子?类似这样被人诟病之处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
在他们看来,假设没钱,就量入为出,至少混口饭吃总还是可以做到的,实在想不明白怎么会如此结局。
这样想当然也没错,但是你不是她,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看到的是,有类似她这样做法的人并非很罕见,而她们这么做也“事出有因”。因此,在指责和诟病之前,不妨我们先试着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看看她们究竟怎么看待自己、看待周遭:
她是怎么把自己饿死的
在如今这个社会,想要饿死一个人,还真是比较难的一件事,也恰恰是这一最被许多人诟病之处,透露了重要的信息:
其实,她的真实死因并不是饿死,而是一心求死。
饿死自己,只是毫无活在这个世界上念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一个人连食欲都没有了,还不是生无可恋?
一心求死但可能未必被这个世界理解的方式,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有些年轻人打游戏通宵好几天然后猝死,实际上可能就是一种一心求死。还有一些年轻人去从事非常危险的体育运动然后意外事故不意外地发生,实际上也可能是一种一心求死。
我们通常理解的自杀形式,大概是一些主动自杀策略,但是其实还有很多这种被动自杀的方式,他们会隐藏在“意外”、“饥饿”等看起来不是那么具有冲击的缘由下。
但是,这可能是一种更难干预的自杀手段,也是女孩问题的本质:
没有活下去的动力。
事实上,如果理解到这一点,女孩其他看似无法理解的行为(下文会分析),比如手头上就是没有什么钱,比如与家人几乎断绝联系等,也便可以理解了。
一个对世界失去念想的人,金钱和关系,又有什么可以在意的呢?
为何要租不符合自己经济条件的房子?
比起自己把自己饿死,更被人诟病的一点是,这个女孩在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持的情况下,还去租了一个相对贵一点的房子。
有人甚至会说,这都是一心求死之人,为何还有这么高的要求?活着的人,都没有这样的要求啊。
其实这么想你就能理解了:
越是一心求死,越是在想死之前,怎么安顿好自己活在世界上的最后时光,怎么用掉她留存在世界上的东西,当然包括金钱,所以对许多一心求死的人来说,在这个阶段会比平时的自己更加挥霍,以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具体到不同个体,有的是散尽钱财,有的是过没有享受过的人生。
这种临死之前的“纸醉金迷”,是不能理解为纯粹的“贪图享乐”。当然,这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自杀信号,如果一个平时比较拮据的人突然很大方,你不要以为他是“开窍”了,可能是身体或心理出了大问题。
这里就必须要提一下,现在有很多口号提“活好当下”,但其实这句话是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那些总是沉湎过去或者焦虑未来的人。
事实上,很多人很多人是因为过于担忧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所以才跟他提你要“活好当下”,这是恰当的,也是调适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但是,对于那些自己感觉没有未来的人来说,你跟他说要“活好当下”,这无异于是在支持他的这种浑浑噩噩,或者说生和死并没有什么差别的游戏人生态度。
对于这些人来说,并不值得提倡“活好当下”,她们需要的恰恰是怎么面对过去的挫折、面向未来的步伐,这才是解决他们人生困境的“解法”。
为何与家庭断绝往来,却还是向父母伸手要钱?
女孩断绝了和很多人的往来,包括家庭的往来,同时她又没有脱离家庭的接济,这也是她被许多人诟病的地方。
从断绝往来这点窥探,她和原生家庭存在很大问题。当然,这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陷入心理困境很主要的缘由:
因为家庭的种种问题,导致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而面临各种生活困境,而在这种时候又不可能获得家庭的情感支持,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困境,这就是一个糟糕的恶性循环。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女孩,或者以这个女孩为代表与原生家庭存在严重问题的人,她们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努力的目标就是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但是最终又发现,她们回归现实,还要不得不求助家庭,获得来自家庭的金钱支援,这是一件比承认自己原生家庭失败更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
这多少又会让人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
为何死死盯着一个人生路径不放?
女孩还有一点让别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她寻找工作的方向是非常唯一的,就希望找一份体制内工作,屡战屡败,然后屡败屡战。
似乎她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认为自己要过上怎样的生活,并且坚持到底。精神可嘉,但是做法让人觉得太过执着。
不过这恐怕也有她能自圆其说的理由。
因为她已经为这样的生活,付出了大量的沉没成本,那么,对她来说会想假设自己不继续坚持下去,之前的这些成本等于都要浪费掉了,所以事情的逻辑就变成:
可能一开始是为了坚定自己的规划,多少还有点人生理想在内,但是越到后面,坚持和喜欢不喜欢已经没多少关系,纯粹只是不想赌输。
那么,当现实摆在面前,就是赌输了,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精神打击。
陷入同样困境的年轻人该如何突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女生的故事可能是极端个案,但是这个女生的心态,在当下不少年轻人中并非鲜见,她们需要看到人生其他的可能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供参考:
1、问题已经叠加的时期,就不要再一味找问题的源头了。
很多人总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过成这样不如意,总要找一个问题的源头出来,把这个源头解决了才行。然而,活到这样的年纪,实际情况是,各种问题已经叠加在一起,你要找哪个问题才是一开始的源头,是很难找的,就像线团全部揉在了一起,你要去找到线头很难。
实际上,也不一定要去找。
你需要的是,去恢复你的日常生活,而不是继续找寻一些你也不知道到底要花多久时间能找到的“源头”。
恢复日常生活,比如把自己的屋子收拾好,东西收拾一遍之后,你就会有一种想要生活变得更好一点的冲动。
又比如,走出去,不要总是待在一个房间里面,要去看看日新月异的变化,去看看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人,她们又是以什么方式在生活的,这会给你很多耳目一新的视角。
再比如,动起来,不要让身体变得很僵硬,身体的灵动会让你有更强大的毅力去面对生活的种种艰难险阻。
现在很多年轻人待业在家,我特别不建议你就一直待在家里,一定要多去看一看、走一走,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事物。
2、不要一心只求一个解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只有xx怎样了,我才能怎么样。
比如,原生家庭的问题要怎么解决,我的人生才可以怎么样,我的工作要怎么样,我的人生才能怎么样……
这样的想法,实际上很容易导致一种绝对化信念,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
你需要的是形成这样的心态:
这样也可,那样也成。
完成一件事,不见得要按一条道走完,绕个几圈或者换一条别的道也可以。
难道换个别的工作,你之前的人生就荒废掉了?
难道原生家庭有问题,你整个人生就全部毁掉了?
难道过去30年失败了,那接下去就真的一无是处了?
不至于,至少还是可以有很多别的路径去经营人生。
3、一定要参与社会,千万不要沉溺于社恐人设。
现在很多人习惯把社恐作为口头禅,成为逃避人际关系的一种“砝码”,然后不断降低自己的社会参与度。
比如,这个女孩最后跟她亲近一点的人,竟然房东,这本身是多少有些可悲的事。
不过,反过来看,即便是一个房东,对于这样甚至没有见过面的租客,也能抱有如此温暖的人文关怀,这意味着什么?
当你去拥抱外界的时候,不见得外界都是你的敌人,你也可能遇到一些能够值得你爱,值得你去关心和关注的人。
当然,这也需要你能够稍微打开一下自己,跟别人做一些表达,这样别人才能理解你,或者说即便不理解你,也会想办法给你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支持。
当下,这样陷入困境中的原子化年轻人,可能有很多。
而她们就在我们各个城市角落某个不起眼的出租屋内。
他可能就是你的邻居。
或者,是你在电梯间、楼道口擦肩而过的那个人。
我们要感谢这篇文章,让我们得以看见这群人的存在,当然我们更需要去理解他们那些你看起来不能理解行为背后的“合理”逻辑。与此同时,也需要在他们人生的困境之际,给他们一个“转角”,可能是一些人生的其他解法,甚至只是一些人情善意。
这个世界不一定是美好的,但是就是在这么不美好的世界里,依然还能有一些纯粹的善意,这才是这个世界可贵的地方。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自杀干预实用技术》线上系列研读报名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