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专题 | 王应临 张玉钧 |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实现风景遗产地的整合与优化?

王应临 张玉钧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0年第3期 P14-17

王应临,张玉钧.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下风景遗产保护路径探讨[J].风景园林,2020,27(3):14-17.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下风景遗产保护路径探讨 



王应临 

女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 / 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成员 / 本刊特约编辑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


张玉钧

男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 / 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保护地游憩与规划 




摘要:在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在实践与技术层面整合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中国独特性的风景遗产如何在新的保护地体系中得到妥善保护亟须加以研究。分析风景遗产在中国传统自然观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研究风景遗产保护制度的历史经验和现状问题。研究表明风景遗产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对象,应当将其纳入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加以保护。并提出几点建议:1)科学确立风景遗产评价体系;2)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风景遗产纳入国家公园;3)在不降低保护级别的前提下,采取适合风景遗产的管理方法;4)基于风景区制度进一步完善风景遗产管理制度等。为中国自然保护体系如何整合风景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遗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保护路径



1 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要求“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在上述背景下,风景名胜区未来该如何发展,风景遗产如何在新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得到妥善保护受到人们高度关注

纵观世界各国国家公园的发展路径,有2点值得关注。一是国家公园的初建大都与国家建立或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密切相关,其作为建立或重塑国家民族形象和国民认同感的手段,用于保护和鼓励国民欣赏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典型景观。如美国国家公园初创正值美国急于摆脱欧洲文化影响,建立自身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时期。美国西部的蛮夷荒野在浪漫主义者眼中是“如画般的崇高场景”,是能够媲美甚至超越欧洲文明、彰显美国独特性的国家骄傲,因而成为国家公园保护的核心。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与美国有着相似发展经历的殖民定居型国家纷纷追随美国脚步。尽管各国国家公园保护的核心景观资源存在差异,但都以重塑国民认同为目标。日本早期国家公园(国立公园)的设立正值日本军事扩张的时期,国家公园成为其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重要象征,包括了最能代表日本独特审美的自然地理区域。英国国家公园主要保护因人类长期占用而经历物理性改变的文化景观,这与一直以来大部分英国人与其乡村区域维系着难以割断的情感联系密不可分。

二是随着全球保护意识的提升,各国国家公园保护对象类型不断扩展,逐步发展成涵盖自然生态系统、物种栖息地、自然与历史遗迹等多种资源类型的成熟自然保护地体系。例如美国国家公园在荒野保护的基础上,其保护对象的景观多样性急剧增加。19世纪80—90年代开始关注古迹遗址景观,20世纪30年代保护自然生态关系,1956年以后出现了国家海滨、国家公园大道和国家游憩区等新的国家公园类型。日本国立公园在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传统名胜、史迹和自然山岳景观等风景资源的基础上,其保护范畴逐渐拓展到靠近城市、适合国民锻炼和游憩的风景区域。由于战后经济复苏和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日本开始在原有国立公园内加强环境保护,并逐步将滨海风景资源和具有独特价值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纳入国立公园,最终发展成兼顾自然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世界国家公园发展经验显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保护对象经历了从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国土景观到具有广泛目标和多重价值观念的自然文化资源群的变化,是从单体的差异化资源发展到群体的同质化资源的过程(图1)。

1 世界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保护对象的扩展


2 风景遗产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的核心保护对象

2.1 风景遗产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

自然观是指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中国人对于自然的认知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崇拜、从自然审美到科学审美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在风景遗产中能够得到全面体现。

自然崇拜时期,出于对原始自然的敬畏之情,中国人往往将自然山水看作神灵加以祭拜。如《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众多山峰大都有祭祀活动。随着魏晋南北朝宗教的发展和风景概念的形成,自然山水剥去了神秘的外衣,成为宗教场所的自然环境或单纯的审美对象。佛教、道教对名山大川的青睐和知识分子寄情山水的游赏需求,使一部分山水风景得以开发。

对于自然山水的科学探索同样体现在风景遗产中。如明代徐霞客历时30多年踏遍多座名山,探究地理成因的同时也增添了自然山水的文化内涵。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等角度研究风景遗产,发现传统意义上有美学价值的名山大川,大多也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2.2 风景遗产对于增强国民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成熟的国家都拥有其象征性的景观。这些景观是国家的代表形象,是将一个民族聚集在一起的共同观念与记忆集合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来说,风景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基础。

自古以来,风景遗产就是中国国家地理框架的象征,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国家的认识。“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如今,在文化基因影响下,每当提到“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我们想到的不仅是具体的山岳和湖海,还有更广泛的名山大川,甚至是整个华夏。这就是作为炎黄子孙共有的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


3 风景遗产保护制度的经验与问题

风景遗产是古代中国自然保护地的雏形和保护主体。名山的神圣性和象征性保证了历代官方和民间的保护力量,其珍贵价值得以延续。

中国风景遗产的现代保护制度就是风景名胜区制度。其在初创时充分考虑了与世界国家公园运动接轨且具有中国特色。当时中国正处在“文革”结束之后“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除了抢救式保护被破坏的风景遗产,风景区的设立还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通过鼓励全体国民重新游历和认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方面促进旅游业发展,恢复经济;另一方面有助于重新构建国民认同,增加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设立风景区与世界其他国家设立国家公园的历史背景相似,带有强化民族国家身份、促进旅游发展的目的。

风景区制度经历40年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既保护了一批传统的风景遗产,也保护了诸如武陵源、桂林山水、九寨沟等现代美学、地质学、生态学视角下新的风景遗产。

同时,风景区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商业开发过度、历史遗迹修复不善、与当地居民存在冲突等方面。风景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独特价值、保护与利用共存的设立目标是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如何判断风景区设施建设的规模与风貌是否合适?是传统建造思想的文化传承,还是对风景价值的破坏?在这个方面缺乏基于科学研究的清晰界定。另一方面,风景遗产承载着为国民提供游赏和科普教育机会的使命,给保护增加了难度。


4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下的风景遗产保护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在新的保护地体系下,如何落实风景遗产的保护成为紧迫而重要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 基于风景遗产特征与内涵,科学确立风景遗产评价体系

风景遗产评价应当被全盘纳入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的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识别与保护具有中国独特性和国家代表性国土景观的重要技术手段。

风景遗产评价应在原有风景区景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在评价风景遗产审美价值、声音环境、风景遗产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整体性价值、风景遗产敏感性等方面加以完善。科学合理的风景遗产评价有助于在当前风景区保护区划不够合理的情况下重新确立风景遗产的保护边界,进而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管理政策。

4.2 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国民认同感的风景遗产应纳入国家公园

将风景遗产纳入国家公园进行保护,并不是将国家级风景区纳入国家公园。应在风景遗产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风景遗产的保护边界。将具有国家层面重要价值的风景遗产划入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进行保护。而对于风景区的其他区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栖息地连通性、保护管理可操作性等原则,酌情考虑是否划入国家公园,或划入国家公园的一般控制区。对于具有省级及以下价值的风景遗产,则可考虑将其作为自然公园(图2)。

2 风景遗产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示意图


4.3 在不降低保护级别的前提下采取适合风景遗产的管理方法

在保护等级方面,将具有国家级重要价值的风景遗产划入核心保护区,采取最严格意义的保护。严控风景遗产区域的设施建设,将服务于公众教育和游憩的游览设施置于保护级别较低的一般控制区。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风景遗产的古迹修复、视觉景观、声音景观、宗教场所管理等特殊要求,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4.4 在原有风景区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风景遗产管理制度

国家公园是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国家公园内完全不进行设施建设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如何科学控制国家公园内设施建设规模、建设风貌和建设方式方面,风景区已经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基于风景区关于重大建设项目的管理、规划审查和违法建筑监管等已有制度,国家公园应当进一步扩大所监管的建设项目范围,细化建设项目的管控和引导内容。

对于国家公园“最严格的保护”如何兼顾居民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风景区制度同样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家公园体系下的风景遗产管理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特许经营和社区参与制度,同时在产权和财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完善。

总之,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制建设既要借鉴国际经验,更要符合中国国情。风景遗产及其管理制度是中国几十年来自然保护事业中最富国家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内容。基于风景区保护管理经验而进行国家公园体制下风景遗产的保护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研究,是当今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有待广大专家学者进一步关注。



图片来源 (Sources of Figures):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布鲁斯,王应临,崔庆伟.关于(荒野)殖民化[J].风景园林,2019,26(8):8-19.

[2] BROWN R C. The Doctrine of Usefulness: Natural Resource and National Park Policy in Canada, 1887—1914[M]//NELLSON J G, SCACE R C. The Canadian National Parks: Today and Tomorrow. Calgary: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gary, 1969.

[3] HUTTION D, CONNORS L. A History of the Australian Environment Movemen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KALLAND A, ASQUITH P J. Japanese Image of Nature: Ideals and Illusion[M]//ASQUITH P J, KALLAND A. Japanese Images of Nature: Cultural Perspectives. London: Curzon, 1997: 1-35

[5] 王应临,杨锐,兰格.英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评述[J].中国园林,2013,29(9):11-19.

[6] MANNING R E, DIAMANT R, MITCHELL N J, et al. A Thinking Person’s Guide to America’s National Parks[M].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Publishers, 2016.

[7] 高切丝,米切尔,布兰特,等.价值演变与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J].中国园林,2018,34(11):10-14.

[8] 许浩.日本国立公园发展、体系与特点[J].世界林业研究,2013,26(6):69-74.

[9] 杜文武,吴伟,李可欣.日本自然公园的体系与历程研究[J].中国园林,2018,34(5):76-82.

[10] 杨锐.“风景”释义[J].中国园林,2010,26(9):1-3.

[11] 杨锐,王应临.从《四部丛刊》略考“风景”[J].中国园林,2012,28(3):34-37.

[12] 谢凝高.中国山水文化源流初深[J].中国园林,1991(4):15-19.

[13] MEINIG D W. Symbolic Landscapes[M]//MEINIG D W.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 Geographical Essay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64

[14] 孔丘.诗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5] 李慧玲,吕友仁.礼记:祭义第二十四[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6]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百官志:卷46[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 陈登林,马建章.中国自然保护史纲[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

[18] 赵智聪,杨锐.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起源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3):25-30.

[19] 蔡立力.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04,28(10):74-80.

[20] 严国泰,宋霖.风景名胜区发展40年再认识[J].中国园林,2019,35(3):31-35.

[21] 许晓青,杨锐,庄优波.中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9):63-70.

[22] 彭琳,杨锐.论风景名胜区整体价值及其识别[J].中国园林,2018,34(7):42-47.

[23] 王国玉,白伟岚.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与实践进展[J].中国园林,2019,35(2):87-91.

[24] 安超.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5] 王应临,庄优波,杨锐.风景区居民社区规划优化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中国园林,2017,33(8):24-29.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0-03刊首语 | 郑曦:自然、保护与土地

《风景园林》2020-03目录 | 自然保护地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0-03 自然保护地

《风景园林》2020-03专题导读 | 自然保护地

LA专题 | 吕雪蕾等 |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怎么做?方法来啦!

LA研究 | 赵晓龙 邱璇 徐靖然 侯韫婧 | 人本绿地的行为研究

LA研究 | 邓位 | 英格兰乡村规划与保护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3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王一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