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老“光哥”:行走在“生死之间”的北大医者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0-02-08

编者按

他是讲授人体解剖学的教授

也是北医遗体接收站的负责人

他是“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亦是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获得者


他的工作时常面对死亡

但却是为了更多生的希望

教学一线奋战19年

他依旧青春不老


他是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的张卫光教授

也是学生们的“光哥”

传承着医者仁心的医学教育


从事着与众不同职业的他

又有哪些特别的故事?


他的青年时代


1995年,青年张卫光走进北京医科大学,开始了与这所学校的情缘。


他生于父祖辈从医的家庭,成为一个医学生不是偶然。


青年张卫光观泰山日出


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上解剖课的情景,张卫光教授已经无法还原每一个细节,但是他仍然能一一历数上过的解剖课:本科阶段的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硕士期间的神经解剖学、心血管解剖学,博士期间的临床解剖学,这些课程存在交叉但实质层层递进,为他未来的解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被他用“历历在目”来形容的是——张培林教授、马维义教授、许鹿希教授、夏家骝教授、陶平教授、胡梦娟教授、于恩华教授、王怀经教授、刘树伟教授等老师的言传身教。


二十余年时光飞逝,当年在课堂上听讲的青年如今已成长为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师长们教学中严谨和精益求精的影响仍有余韵


2003年,北医解剖系合影


但是,与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医学生相比,成为一位解剖课教师有更多的偶然。选择解剖专业,张卫光教授认为是时代的产物,解剖是一个长期缺人的医学岗位,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


1999年7月,他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8月,留校成为一名解剖课教师;千禧年,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张卫光教授是怀着感恩之心选择留校任教的,他仍然记得只身来到北京、身无片瓦立足的心情,也记得北医给予的家的温暖,和在北医这片沃土上扎根发芽、在北大这间温室里成长的点滴。


学习解剖专业,成为一名教师,如今的张卫光教授用“幸运”来形容当时的选择


学生时代的4年,教师生涯的19年,张卫光教授的生命半数时光与北医在一起。



不老的“光哥”



在从1999年至今,张卫光教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已经19年,年平均课堂教学约200学时


近3年间他共承担了600学时以上的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课堂教学任务。


张卫光教授在解剖课堂


19年前,第一次作为老师站在讲台,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的轻松心情,这种放松得益于他扎实的解剖功底和自身的幽默性格


北医解剖系的青年教师方璇回忆,听张卫光教授的课,上一秒还在津津有味地听故事,下一秒就无缝衔接解剖的知识点。讲解子宫的解剖,张教授还特地找了一位男同学来模拟子宫的形态,搞笑滑稽的动作模仿让她印象深刻。


方璇是北医2009级临床专业的毕业生,2017年留校任教,负责系统解剖学的实习课,并且担任局部解剖学的助教工作。


如今她依然保留着学生时代的习惯,和所有北医学子一样,亲切地称呼张卫光教授为“光哥”


“光哥”这个词对于张卫光教授和他的学生们都是一个有温度的称呼



任教之初,学生们和张卫光教授的小妹一样大,他自然而然就代入了哥哥的角色;如今,学生们又与他的女儿同龄,张卫光教授调侃自己肯定已经是“老光哥”了。


解剖课的考试常常在圣诞节前后,医学部映衬着节日气氛的,却是学生们刷夜的彻夜通明。


但复习的疲惫在一次次的吐槽中降解,学生们回忆里留下的,是光哥送到刷夜教室、与大家一起分享糖果的那一点甜。


圣诞节的糖果像是一种传统和仪式,伴随着“光哥”这个称呼成为医学部学子们共同的温暖回


张卫光教授在解剖课实验室,与学生们一起向“大体老师”鞠躬致敬

不老的“光哥”,流水的学生。年复一年的教学没有消磨张卫光教授的热情,他徜徉于不变框架下的万变情形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开展小班实验课,实习教室配备3D教学系统、腹腔镜模拟手术系统和无影灯,学生通过3D软件辅助学习抽象的立体解剖,使用和正规手术室一样的一流设备。


开展PBL教学,老师和学生围绕一个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团队协作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交流协作、解决问题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建设临床解剖手术实验室、虚拟现实解剖实验室,实现模拟微创、虚实结合、远程联动的解剖教学理念,用一流的教学资源培养一流的学生。



与少年同追梦


教授寄语


“人生过半,感悟颇多。


其一是要切实关注人文素质的修养,学会感恩


其二是切记越是在条件艰苦或不受关注的地方,开出的花才更鲜艳,定位很重要


其三要牢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学会尊重和取长补短


另外,我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更多的人与我一起追梦。”



张卫光教授在北大书店


写下这些寄语的张卫光教授,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慈父更是严师。每次刚开学的时候,他会说:“你们要好好学解剖,我先提个醒,我们每年都会挂100多号人。”每次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他会说:“我们解剖从来不划重点。”


张卫光教授对学生的高要求是出于对生命的负责——医学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与人的性命息息相关,解剖学是医学最基础的一门学科,每一位医学生都必须打好扎实的解剖基础。


2011年清明节感恩活动


张卫光教授深知自己不仅肩负着教书的任务,更承担着育人的责任,他希望能培养出博学、博雅、勃发、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学生


这也和他的另一个特殊的身份——北医遗体接收站负责人有关。解剖系有一支兼职团队,他们专门负责处理“大体老师”相关事务,不分昼夜,全年无休。


作为负责人,张卫光教授提到,“大体老师”是对逝世后实现无偿遗体捐献者的尊称,他们是最值得每一名医学生缅怀和感恩的人


张卫光教授把这种感恩之心传递给学生们,参与组织医学人文教育活动:2007年起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追思,2011年设立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者纪念墙,并且时常鼓励学生到捐献者家中走访。


张卫光教授在北医



“人生过半”,但光哥似乎依然年轻,教学、著书、科研、立项齐头并进。


近3年间他不仅承担了600学时以上课堂教学任务,还主编出版了《系统解剖学》等10部教材或教辅图书,主译了《奈特解剖》等4部人体解剖类工具书,并且利用血管科研的成果,积极探索遗体的保护及固定保存,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重大任务,得到了外交部和卫生部的嘉奖,为国家及校院赢得了荣誉。


当别人惊异于这些繁多事务的千头万绪,他却认为做到这些只要善于利用碎片时间,认识到教学、科研、著书是联通的,则举一纲而万目张。


逐梦路上,他格外感谢同行者的帮助、支持和理解,这个永远年轻、永远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希望更多的人与他一起追梦



个人简介

张卫光

北京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学系常务副主任、北医遗体接收站负责人;


长期承担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教学任务;


2004年,张卫光成为“北京高校青年师德先进个人”;


2005年,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


2013年、2015年,两度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017年,被评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2018年,获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


他所主译的《奈特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第6版》获得“全国优秀引进图书”奖。



教学奖获得者相关链接


教学成就奖获得者阎步克:北大任教三十载不下讲台,他的课一座难求!


教学成就奖获得者祝学光:年逾八旬退而不休,医疗与教学是她生命里的“惯性”


最年轻的教学卓越奖获得者刘家瑛:北大里的“孩子王”


教学卓越奖获得者郑伟:这位北大教授培养的人才“长”“宽”“高”!





撰稿:罗琳山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南瓜酱、文婧

责编:园中葵、以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