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学期书单 | 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8.0

北京大学 2020-08-18

编者按

书籍是前人精神的凝聚 

是后人进步的阶梯

我们在书中拥抱广阔的世界

邂逅更好的自己


历经数载

北大宣传部遍访百余位北大教授

问寻修身治学的奥秘

记下为师为范的箴言


新学期线上开学以来

居家防疫,云端学习

正是在书中畅游的好时机

书单献上,与君共勉


----------



本期教授名单


叶闯、李维、杨宝学、杨荣祥、吴小安

何晋、张沛、陈保亚、韩世辉、韩加明

(以姓氏笔画为序)










叶闯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少数抽象理论的研究者要更书呆气一些,他们与那些更向往职业成功的研究者的区别,可以类比于棋痴类棋手与单纯向往比赛夺冠的高段棋手的区别。


前者的焦虑和喜悦仅仅来自于对棋艺本身的痴迷,后者同样的感受来自于忍耐下棋的痛苦和无聊后所引出的结果。简单地说,前者由境界来定义,后者由成功来定义。尽管两类棋手(或研究者)各有值得赞赏的品质,但应该用不同的标尺来度量。


用错了标尺,就像用财富来评判德行一样,将完全是不得要领的。当前一类棋手,恰好在职业化的场景中成为师傅时,由于他唯一在乎的是把棋下好,他将自然地倾向于如此行事(尽管由于人性本身的弱点,他有时会偏离这种自然倾向):


A.他诚心地希望,当自己确实下了一步臭棋时,包括自己徒弟在内的其他棋手当面指出来,因为对纯粹的棋艺来说,对的和强的才是师傅。当徒弟想找一个新师傅时,他的典型建议是:找一个棋力高的,而不只是名气大的。


B.当徒弟总是问解释性问题时,比如为什么A大师的这一步要这么下,他衷心地希望学生更多地转向指出大师们的具体步骤,甚至整个布局存在的问题。学生能创造新布局,被其视为师傅作为师傅的极致追求。


C.当徒弟以他不赞同的方式对待棋艺时,比如不用功于棋艺,他首选的步骤是更努力地做他希望徒弟们做的。在一个徒弟进入现在这所棋院之前,他(她)通常已经在家里,在其他棋院听到无数次唠叨,“要努力学棋”。理性的师傅自然怀疑再唠叨几句会产生奇迹。此时,他转而求助于示范,其信心通常基于如下事实,过去唠叨的那些人许多都是不下棋的,至少可能不是像他这样下棋的。都说教棋(书)育人,棋(书)大抵是可以教的,但育人却首在“育”自己。


下面几本书,准确地说,并不是决定性地影响我人生的书,而只是自己真心喜欢的书。在读这些书之前,我不可救药地大体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影响人生的书单


1、笛卡尔《形而上学沉思》

2、R. Carnap, Meaning and Necessity

3、Simon Singh《费马大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

4、余华《活着》

5、金庸《天龙八部》










李维历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历史学是科学,是一门恢复史实的科学。虽然我们不能回到以前,但是凭借可靠的证据和完整的证据链,就可以再现过去。在史学研究中,原始材料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和作用,是史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新材料、新证据,就不会有可信的新观点。我们必须从材料出发,在寻找、发现、梳理原始材料的过程中,形成观点的结晶和思想的升华。要论从史出,不能以论带史,更不能用逻辑替代史实。


像任何其他学科一样,史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从中看到的,都是他自己。人们所处时代不同,生活道路各异,对历史的感悟自然也不尽相同。史学工作者对社会的主要贡献,既不在于指点人生也不在于指导社会,更不在于指示未来,而在于提供平整、光滑的镜面,为人们的认知提供牢靠的史实基础。


不少同学对德国史,特别是纳粹德国史感兴趣,下面介绍几本书,供大家阅读参考。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根据缴获的纳粹档案写成,较为可信。作者是记者,文字好,中文翻译好,可读性强。


2、伊恩·克肖:《希特勒》。使用了原始材料,是研究希特勒的最好著作之一,有可信性。


3、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戈培尔传》。根据戈培尔日记写成,有可信性。










杨宝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教授是一个神圣而又尊严的职位。


优秀的教授应该既是探索未知的科学家,又是传承知识的教师;优秀的教授应该通过著书立说将原创的学术思想无私地贡献给社会,并通过教学把先进的学术思想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优秀的教授应对其研究领域的进展发挥引领作用,对其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优秀的教授在科学研究上不复制别人,在教学上不复制自己,创新应该是教授永恒的追求。


科研促进社会进步,人才支撑国家振兴。因此,潜心专研、教书育人是教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为之献身的事业。


影响人生的书单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牛虻》

3、《红岩》

4、《红楼梦》

5、《三国演义》










杨荣祥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能够在一流大学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是很幸运的。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可以分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只有自己投入精力从事研究,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新知,才能指导学生从事研究。第二个层次是对真知、真理的探索。需要勇于挑战难题,不人云亦云,更不能追求产量和短期效应。第三个层次是学术创新。即要在自己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学术上的贡献。


对学术要有敬畏之心,不诋毁他人,更不能诋毁前辈学者;不轻易为文,不追名逐利。人文学科的学者,要努力做到至少有一本著作、几篇文章能够让同行认为你是一个“学者”。


影响人生的书单


1、《论语》:大点讲,《论语》是一部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两千多年的著作。小一点讲,《论语》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准则,放在今天仍然适应;而且,作为大学老师,《论语》对我们的教师职业具有指导作用。


2、《西游记》:孙悟空敢作敢当,不畏艰险,积极乐观,其人生态度值得世人学习。


3、《中国通史》:选一部有影响的《中国通史》读,我早年读的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每个人都应该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


4、《说文解字》:告诉我们汉字的无穷奥秘。


5、《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艺术形式上,文字优美,气势恢宏。内容上,表现了屈原忠诚爱国,刚正不阿,嫉恶扬善,宁死不屈的人格和上下求索,不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吴小安历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学问,经典说法通常有三种境界: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道求学的过程,是一种充满激情、热爱、求索、登高、望远、困惑重重、豁然开朗、趣味横生和惊喜连连的复杂心路智识历程。


学问,用现代大学之道的说法则有三个原则:其一,原典与求真;其二, 质疑与创新;其三,人文与关怀。求学问道的过程,是全人教育、学科训练和解构建构的知识生产与传承创新的一体化发展历程。原典与求真是基础和底蕴,质疑与创新是超越和提升,人文与关怀是目的和趣旨。


人的成长,有不同的生命历程体验;学问的养成,情同此理,一样经历启蒙、发生、发育、迷惑、苦闷、求索、彷徨、明理、自立、担当、不惑、超越等不同人生心路历程。做人,需要身心健康、表里一致、内外兼修。


做学问,需要兴趣热爱、人文关怀、质疑批判、严谨科学。能持久的、成为典范的、有意义的,方是真正的学问。学问不是自言自语、想当然的过程,需要有专业的与社会的面向;思想与精神,乃学问与人生的根本支撑。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概莫如此。


学问也不是象牙塔的游戏,是立足本土、 针对问题、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的敏锐观察探索和深刻关怀。这是学问之所以成为学问和不朽传承的关键所在。


学问通常与做人联系在一起,是谓学问人生。成为自己,是自主能动地做学问的开始;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学问。学问是做人的, 关乎品性, 关乎视野。做人是一辈子的, 关乎信念,关乎价值。做人是需要学问的, 关乎本领,关乎担当。


学问是质疑与求真的, 关乎真理,关乎创新。学问又是有丰富的个性与风格特征的,关乎国家,关乎社会,关乎文化,关乎族群。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普世的关怀,关乎自然,关乎人类,关乎世界,关乎生命。做好人,需要从我从小事做起;做好学问,需要从每日做好一件事开始。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无法回避其中必然经历的过程。


日积月累,行稳致远;宁静致远,守正创新。知识固然是力量,惟思辨与批判的知识,才会光芒四射;才干固然亮丽傲人,惟家国情怀与人类大爱,方是恒久宽厚的依托。


影响人生的书单


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读书书目,主要限于1993年出国留学前的范围,是我生命成长与智识底蕴的养成关键时期。当时我主要喜欢阅读各种伤痕文学、欧日现代小说、现代诗歌、各种名人传记,兼读喜爱大陆校园文学、台湾乡土文学与北美华裔文学等,当然也包括武侠小说,只不过是某些暑假空隙集中看,然后很快打住。


作为智识的比较理解训练,一方面,我比较关注中文同义词、近义词与反义词的异同涵义;另一方面,我也特别关注中英文单词、同义反义词的文化符号对应的关联和差异。我清楚地记得至今仍令我心动的书目包括:


1、【印】泰戈尔《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冰心等译)

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

3、【法】罗曼•罗兰《名人传》(傅雷译);

4、张承志 《北方的河》;

5、《傅雷家书》;

6、《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香港八十年代初牛津大学出版社影印版)










何晋历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感谢历史学科的训练,使我在任何时候都惯性保持着质疑、批判的自觉,但却不陷入悲观;使我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思考、学习的心态,但却清醒自己的局限。读书作研究,不敢说有所得,唯求常中之变、变中之常而已。


影响人生的书单


虽然工作之后读书成为日常,但回忆起来,对自己有所影响的书大都是中学、大学时读的书:


1、泰戈尔《新月集》《园丁集》等系列(给我最纯净的心灵之旅。中学读中译本,最喜欢郑振铎、冰心的译本,大学抄读了英文本)

2、《鲁迅全集》(本科一二年级全部读完,连日记也读过一遍)

3、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高三时读完中译本,大学又读了英文版)

4、《秦汉魏晋史探微》(微中知著,田余庆先生这本书百读不厌)

5、《论语》










张沛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学术问题本身即是时代和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尽管它们并不完全同步或重合。学术有其实际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一定都是“社会问题”或必须围绕它们展开。


文学研究兼容并包,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华屋”(House Beautiful)或自我封闭的桃源秘境,但它自有根基和家门。研究文学而忽略文学本身——语言、文本、阐释传统——或有可能导致为了“预流”并迎合“时代精神”而逢迎强权、歪曲历史、恣意发挥的“思想(史)”研究,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反思和警惕。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儒家《四书》

2、杜甫诗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4、金庸《笑傲江湖》










陈保亚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终极追问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原创回答是体验喜悦的一种最高境界。幼儿提问最多的是“为什么”,这些提问常常因为父母不耐烦的态度而终止。成人的终极追问常常因为虚荣、利益、权势和金钱的入侵而终止。保持纯真的终极追问,需要有独立的人格。学术可以有用有利,但不必有用有利,贵在追问和原创。


影响人生的书单


1、海德格尔,1927,《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三联书店1987版 (提出了一种思想: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2、康德,1871,《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讨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范围和局限)


3、索绪尔,1916,《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讨论了语言符号系统的根本性质)


4、维特根斯坦,1953,《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提出了一种思想:意义即用法)


5、沃尔夫,1956,《论语言、思维和现实》,高一虹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认为语言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观察问题的角度)










韩世辉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的一个途径,是打破约束使思想获得真正自由的一个过程,也是给自己生命赋予意义的一种方式。科学研究不是生活方式唯一的选择,可一旦选择了它,真正爱上了它,并经过它的磨练,便能感受到其中的激情与乐趣。


影响人生的书单


1、《大问题》,罗伯特.所罗门著。

作为一个可以思考的人,特别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并愿意思考生活的人,应该了解并思考的大问题。是的,大问题。


2、《蒙田随笔集》,蒙田著。

关于人生的沉思与睿智让人变得冷静。


3、《猜想与反驳》,卡尔.波普尔著。

激发对科学理论本质的思考。


4、《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著。

心理学专业或非心理学专业,如果想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心理学教授,我愿意推荐这本书。










韩加明外国语学院教授


治学感言


人能走自己设计的理想道路当然好,但是很多情况下的选择是不由自主的,要随遇而安,调整适应,并争取做出成绩。在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之后就应该全力以赴,刻苦学习;学习的动力不应该是物质利益而是知识追求和人格培养。学术成长永无止境,读的书越多越觉得知识欠缺。我学习研究18世纪英国文学已经30多年,在北大教书也有25年了,总是觉得对于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还是了解得太少,对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当代的研究成果掌握得不够,希望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影响人生的书单


如果要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五本书,可以列出:《红岩》、《毛泽东选集》、《雷锋的故事》、《红楼梦》和《鲁滨孙漂流记》。


《红岩》是小时候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因为姑姑买了这部小说,是那时家里仅有的一部小说。《毛选》则是文革时期读的,曾经通读四卷并写了不少读书笔记,自己对于中国革命史的了解主要依赖《毛选》。《雷锋的故事》是1973年在高中时纪念毛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十周年时读的。


《红楼梦》是从一个叔叔那里借来读的,后来出国时买了一套带着,在国外经常看。《鲁滨孙漂流记》是上大学时读的第一本英文原版小说,当时对于小说描写的主人公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印象很深,后来则对小说涉及的道德宗教文化和殖民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更多精彩




师说 | 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
书单再袭 | 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
言书|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
书声|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单+治学感言北大书单 | 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目+治学感言
开学书单 | 百位北大教授推荐影响人生的书目+治学感言



来源:北大新闻中心

整理:北京大学新闻中心记者团

编辑:来星凡、闵萌

封面:刘钊

排版:文婧

责编:以栖、昭花花、谭诗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