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园一面”的产业园如何凸显个性和多元?告诉你七招可以试试
”
本文转自TOP产业办公研究院
过去30年,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中国的大江南北都在建产业园区。因为需要大片土地,并且有生产的需求,所以园区一般都在郊区,并且密度非常低。
的确,它在某一程度上帮助聚集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但因为很多是政府行为,即自上而下的控制,同时伴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及调整、国家政策的变化,不少产业园区,特别是郊区的产业园区面临着巨大的生产压力:存量过大、同质化。这两大压力的结果就是——高空置率。
单纯从空间角度来看,产业园区看起来都一个模样:低矮的建筑群,每一栋看起来都差不多,建筑物彼此几乎没有连接,园区通过一排树木与道路分开,跟城市也几乎没有连接。
那,这种形态的办公园区是怎么产生的?
1941年,AT&T开创了“企业总部园区”(corporate campuses)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吸引顶尖人才,也为了躲避阿拉巴马州市中心的种族紧张局势。1942年,贝尔实验室也开始建造,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园区,这就像是大学,只有受过最好教育的人才能在那里工作,园区建造在偏远的郊区,长长的车道保证了安全,特别在冷战时期,这些园区就是最安全的堡垒。
“企业总部园区”的概念很快传遍了美国,不少有眼光的房地产公司看到了这个趋势,投资郊区的办公园区,园区遍地开花,这个形态也开始在全球复制。产业园的设计丝毫谈不上“有趣儿”,或者“有温度”,设计上需要“完全可预测”,“熟悉”,“不变”,“分开独立”,“效率”,园区更多的仅仅是一个空间,而且每个园区都长得一个模样。
但问题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想在这样的园区内工作了。
随着人类进入到“智本时代”,生产制造慢慢地转交给人工智能,人类的价值越来越体现在“创新”与“创造力”上。年轻人想要城市化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他们想要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希望能步行通勤,享受城市的活力和便利。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功能性空间了,而是更看重新鲜惬意的城市体验,他们宁愿为这种生活支付高额代价,也不愿意到廉价而乏味的地区。
他们要的是个性与多元!
其实,每一个城市、地区,社区,由于气候、历史、社会传统,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会形成不同的风格,文化、行为与使用习惯,甚至是幸福与成功的标准。产业园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挖掘亮点与卖点,找到自己的独特“个性”,进而长出自己可持续的价值。
有了“个性”,这个社区的“用户”就会感觉自己很“特别”,催生出一种“归属感”、“自豪感”,于是企业想要入驻、年轻人也不必外出找工作、最优秀的人才会涌向这里,社区的产业生态系统乃至这一个城市的当地经济都会蓬勃发展。
总之,个性即是竞争优势。
但要怎么挖掘“个性”呢?
Step 1 学习
责任编辑:晓东,更多交流与合作,欢迎添加微信号:Z1025983286(请注明来意)
—
更多相关资讯,欢迎点击!
【观点荟萃】大城市的资源配置中心今后要“移位”了,是在中央商务区、水岸港口还是围绕飞机场周围?
【观点荟萃】夏雨:用镜头诉说魔都“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
【观点荟萃】陈志武:借鉴美国经验,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首先离不开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转型
【观点荟萃】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会在未来10年发生四方面巨大变化吗?
【观点荟萃】对标“不眠之夜”的伦敦,国内城市“夜间经济”应该怎样因地制宜做得更有特色?
...... 关于我们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简称SIITD)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注册的综合性研究咨询机构。专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围绕空间调整推动转型、技术创新带动转型、资本助力撬动转型、产业政策引导转型、人才培养支撑转型五大重点,旨在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案例,协助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各类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探求转型路径,实现项目落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是集政策理论研究、规划方案编制、项目咨询服务、新型产业导入、空间运营管理、论坛培训考察、信息指数发布,以及汇集各类优质资源的综合性、开放式、实操型、互动化的共创共享共赢产业服务平台。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汇聚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研究、策划、规划、投资、运营等领域专家资源,拥有规划编制、项目策划、产业导入、资源对接、企业服务、指数研究、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高水平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