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叩山问水 2018-05-28

您关注的是“小而精”的书画拍卖 尚敷精舍公众号

传播:传统文化 | 书画鉴藏 | 高古美术 | 处世哲学


我们已知黄宾虹最早著作1903年《叙摹印》和《宾虹集印》,其实宾老在海上生活30年,最初被大家熟知服膺的是藏印大家,也是释读古文字的专家。1909年黄宾虹应邀从芜湖去沪上编辑《国粹学报》,与名士黄节、邓实、刘师培、陈佩忍、柳亚子、高天梅、马君武、胡朴安、姚石子等相处共事。1912年宾虹组织“贞社”,广泛吸收爱好金石书画的学者、收藏家,共同研究、鉴赏古代书画名家。在《真相画报》发表《滨虹草堂集古鉥印谱序》《古鉥印铭并序》等印学文章。并且出版了《滨虹集古玺印谱》四册,同时在《国粹学报》上发表大量书法研究文章,艺名即由此而传播。宾老自谓“学人”,其实是一个专攻金石书画之学者,在海派书画圈内被视其这方面的权威。我们今天常见宾老信札里,有关藏古印或过手古印的通报、印蜕的互递、印文的商榷等。

 


1911年始,他搜罗、排比有文字的陶范残片及与之相合的古印,编成《陶文字合证》。影印陶、金两组文物,相互印证“昔范土铸金,即以金文抑埴,初无二理”的史实,文中还称,陶、文字可见出书体及风格异态:“书体中有雄浑、秀劲约分两种,皆是以为书法源流之参考”。及至九十二岁逝世后,其夫人宋若婴携子女捐给国家的遗物中,古印已积有893方,手订的大、小、官印、玉印、图腾等印蜕并附释文共六册,这都是他一生心血所聚。

 

前言说到黄宾虹先生的酷爱收藏古印, 他以这样的研究经历和成就,来印证古已有之的“书画同源”说,是不会空泛的。在释解古器物中的文字过程中,也是为证经、证史只是不同于一般文字学家、印学家,最终以绘画名世的黄宾虹,不仅更注意文字、书体乃至书写者性情与书法风格的关系,且在承绪“道咸金石学”学术的基础之上,参以新的考古学方法,对“书画同源”之说提出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我们今天从金石古文字来理解宾老的书法,相对来说就会融会贯通了。

图1(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此两幅楹联均为黄山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收藏,丁亥1947年作品曾在深圳博物馆展览,丙戌1946年作品一直在徽州文化博物馆常年展览。两幅作品内容、释文、落款基本一致,在楹联大字篆隶的书写上略有差距,但在释文落款的行书上用笔细节上有所差异。为何一年不到的时间,宾老书法笔力的使转提按有如此差异?或是其中一幅为后人拟写?

 

图2

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上,故能无垂不缩。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字为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图3

以上是宾老对自然山水和书画的感受和理解,同时参以汉字书写的空间构成以及用笔过程的参悟,此正乃“道法自然”。从以上宾老的说法我们来看看“子”“成”的运笔,中锋圆笔欲下则裹笔逆锋使出,在收笔出锋则亦如此。两幅对比的过程,也是参悟笔法的理解,左幅丁亥显然在运笔过程中,犹如枯树斑驳的痕迹更多一些,右幅丙戌线条稍微圆润。

图4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可闻而不可闻也,故吾以六书会意之法行之;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凡画山,不必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知,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图5

以上差不多为宾老江湖的秘笈大法。书画同源,从这段话语里得以体现,由此来分析宾老的大篆。当时海上余绍宋称黄宾虹的大篆书为“并世无两,岂惟并世,盖自明以来所鲜见”。概因当时书家往往用小篆笔法或草隶体势作大篆,未能研究甚至未能得见大篆,即三代六国时的文字书法,自以所谓的“篆法”来着意描画,或以为刻意顿挫即为“金石味”,我们看看当时海上李瑞清、吴昌硕等,自然等而下之了。黄宾虹的大篆犹如生了绿锈的斑驳,有股枯树挂鸦的毛刺感。宾老的篆书无论早期的平拙到晚年的老健,贯穿始终的是一种上古三代先民“未知有法,而法在其中”的那一种空间姿态和自主而率真的书写。

 

图6

黄宾虹家族原是当地富庶大户,逐渐家道不济,后随父不得不远离家乡到金华去做生意。宾老幼时初露天才,五岁接受家教启蒙,从《字汇》《说文》到四书五经,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和诗词基础。黄宾虹的祖上家族尚有不少文人和画家,父亲虽商贾喜作书画,吟咏诗文。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生活,宾老年幼喜爱书法和绘画,学习“六书“之法,研究文字结构,以及结字的原理。

图7

清光绪二年(1876年)初次回乡参加歙县童试,他看见了家乡优美的山峰、村落,更多的是在暂居一段时间里,他看到了许多族人收藏的书画金石之真迹。回金华后,先生全心埋入书画,后入歙县紫阳书院读书。而紫阳书院汪宗沂是位知识渊博的国学大师,曾做李鸿章的幕僚,诸如怀宁邓石如,泾县包世臣等人学术思想颇有研究。黄宾虹与许承尧、许玉田、徐丹甫等为同窗。同学许承尧是位诗人,对金石书画也有独到见解。对安徽过去的学者戴东原,文人邓石如等人的著作、作品都有一定的认识,且对歙县当地私人庋藏文物也了如指掌,他时常与黄宾虹切磋学问。我们现今安徽博物院收藏新安画派的明清书画,半数以上来自许承尧的庋藏。

 

图8

黄宾虹二十岁再次县试名落孙山,仕途无望。他决计放弃仕途,遂以金石书画作立身处世之本。这期间发奋研习《说文》《尔雅》《仓颉篇》和戴东原,包世臣等人之著述,研究书法与绘画的学理,凡家藏金文石鼓及晋唐法书,他都临摹至再,直到烂熟于心,比较判断各家之长短,掌握精神实质。为广撷书英,二十岁后离家游走,此间回歙县搜求世家旧藏书画,在观赏清汪訒弇的遗印时,从而激发收藏古玺印和学习篆籀的浓厚兴趣,从而开始了他一生不间断的古印收藏。

 

图9

黄宾虹到扬州城觅古访贤,找到侨居扬州的亲戚何芷舫。何是卸任漕帮转运官,得知宾虹极擅书画之道,将家藏历代名人书画真迹全部拿出,让黄宾虹尽情观赏临摹。旅居扬州期间,黄宾虹除了去徽商收藏家那里观览金石书画外,还结交了很多书画朋友,饱览了古今字画,拓宽了视野,从真迹中始得感性认识中悟出了用笔、用墨、结体的深刻书理,为后期的书法创造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在云游安庆顺访安徽书画家郑雪湖,得“实处易,虚处难”六字法诀,这对黄宾虹一生影响极大,几乎成了他书画创作意匠过程中的法则。

 

图10

明之文、沈、唐、董,至于明季隐逸,画中高手,不减元人,皆从学问淹博,见识深闳而来;若四王、吴、恽,皆所未及,以其不能工书,故画不能极佳也。画以善书为贵,至清代扬州八怪,及诗文人画,不过略知大致,而无真实学力,皆鄙人所不取。

 

黄宾虹的书法创作及其深入研究,绝非什么旁鹜之心,恰恰说明先生的远见之明。黄宾虹研习篆籀的主要目的,是从中体悟画法,以求“笔笔宜分明”。正因篆籀用笔凝重奇诡而又有曲绕变化,将其用于画中无不奏效,因此他的篆书、讲究盘屈、浑厚、圆健、凝练、险劲、宽博,满纸金石之气。宾虹老为求用笔中的“内力”,他对颜真卿的书法着力颇多,因其真书雄秀端庄,结体方中见圆,雄强朴茂;行草书《争座位帖》是外新内古、暗用古法,别出新意且有古篆笔意,其点画飞扬,结体沉着,实得金钗股、屋漏痕、印印泥、锥画沙之笔意,饶有“平、留、圆、重、变”五字正法。

 

图11

宾老借重金石学,由此给书法和绘画带来从结体到笔意的新意,风格趋向多样化,而笔线的形态将更加恣扬洒脱,黄宾虹的“五字笔法”应运而出。

 

简述如下:笔法一为“平”,如锥画沙,起讫分明;亦如水,天地间至平者为水,纵然波涛汹涌,终归于至平之性;用笔翻腾使转,终根于平实。 

笔法二为“留”,如屋漏痕,积点而成线,笔意贵留,线条沉着而质厚。南唐李后主“金错刀法”与元鲜于枢悟笔法于车行泥淖,皆为“留”法解。 

笔法三为“圆”,如“折钗股”,如“莼菜条”,连绵盘旋,纯任自然。董、巨披麻皴用笔圆笔中锋,圆融无碍而绝去圭角。

笔法四为“重”,如枯藤,如坠石,也如金之重有其柔、铁之重有其秀。能举重若轻,是力能胜之,如米元晖;化重为轻,则气胜于力,如倪云林。

笔法五为“变”,转换不滞,顺逆兼施是变,得古人法而超出古法之外也是变。

图12

黄宾虹的这一理论贡献,不仅是因为他对历代笔法论说删繁就简,摄其所要地归纳出一个高于技法的法理概念,还在于他将诸笔法皆指向了合乎自然理趣而生生万变的“力”即“线条质量”这一命题,不仅以此统摄和超越了以往的笔法论说,也不容置疑地证明了书法和绘画相通在用笔笔法,其归于一的线条质量。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黄宾虹证明“书画同源”与证明“书画相通”是内在关联和顺延的。

图13

这其中汉字的空间理念与书写即笔法的重申,不但是为揭示中国艺术精神的本原性,重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挑战和机缘面前,五字笔法还重申了它的开放性。黄宾虹所论述的第五字“变”法中,山水木石,参差离合,抉其内美,存于天地的自然法则,是变的依据和不竭之源;书体衍变、柔毫性能、心宜手应,是从笔性的角度,揭示了心手合一开无穷样式的可能性。用自然之理、笔性之理到心性之理来证明“变”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而证明“超出古人之法”,传统得以延续、嬗变的原因和必然。这是黄宾虹在金石学背景下,对近两千年以来的笔法论说,作了一个举重若轻的提升,或者说是又一次厘清。

图14

宾老对笔病论述也颇有见地。用笔之病,先祛四端:钉头、鼠尾、蜂腰,鹤膝。

钉头:类似秃笔,起处不明,率尔涂鸦,毫无意味,名之为乱。实同用笔,应该逆来顺受,藏锋露锋,起讫有法。

鼠尾:收笔尖锐,放发无余。要知笔势应有回环顾视,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之妙。因而取形蚕尾为上。而市井俗笔,多以慌忙轻躁之气,为烟丝风草,披靡不堪,其形态浮薄。

蜂腰:此乃一画一竖,两端着力,中多轻细,粗而不挺,细而不稳。怎有力透纸背的感觉?书家飞而不白,白而不飞,各有优绌。点画之中有飞白之处,细者如砂如石;或如虫啮木,自然成文;或旁同锯凿,间露黑线如剑脊,皆属妙笔,即容笔有不到,意相联属,神理既是,无害于法。

鹤膝:若枝枝节节,一笔之中,忽而拳曲臃肿,如木之垂瘿,绳之累结,状态艰涩,未易畅遂,致令观者为之不怡,甚或转折之处,积成墨团。

 

图15

我们细看图15的对比,宾老的篆字结体笔划揖让成文,字架稳固妥帖,注重笔划和笔划之间力量的应接,字与字之间力量的传承。强调疏密对比,结体出人意料又合于理趣,且故意拉长或缩短某些点画,以求奇趣。


相对来说丙戌1946年的行书,在用笔上有着微捻笔管的作用下,笔画更多技巧的律动,有股青春的活力,蝶舞翻飞。而丁亥1947年的笔画圆厚更多一些、古朴苍润,内力发作之代表。两幅大篆的线条凝炼厚重,如老僧补衲之沉静,结字则有如天马腾空之势。

图16

我们将两幅释文进行对比,显然差距不大,这就好比同一老者在82岁和83岁耍太极时蝶舞翻飞的高端技巧不同而已。宾老1939年,75岁时就有白内障,轻微而已。随着抗日十年的民心释放,宾老不再蜗居尽心研究金石书画,而是应酬居多。且丙戌这一年还被房东告了吃官司,搬了一次家。在与陈柱的信札中言之:白内障有所加重。看来真实,这里两幅同样的内容文字,在腕力运笔的游丝技巧中,显然丙戌1946年更胜一筹。但此两幅应为宾老之真迹,无疑。

同时这一年他的绘画又开始变法进入“宋人阴面山”阶段,自谓“用笔之沉着,墨采之浑厚,每与欧画符合”。可能应与眼疾有关,此处待有关资料详查了。

图17

业内很多研究宾老书画的专家认为,1948年宾老南归是他绘画艺术的一个分界线,出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编者认为也许不是这样,从这两幅楹联作品对比来看,在书法上亦有差异,可能更多是他眼疾白内障的问题,导致他的书法绘画不可能有着那些“蝶舞翻飞”的技巧,而必须更多的是“大匠无形”的归纳。在绘画领域,宾老看到出土的夏玉,山水作品受之影响,增加了一些夏玉的斑驳感。

 

自此后晚年的行书字字倚侧展落,飘若游云讲究理法,在沉着稳健和质朴中含秀逸,挥洒自如,字体嵌峻瑰伟,安和自然,用笔点画遒劲起止分明;排字参差离合,犹如“乱石铺街”,表面看似略不经意,实则“无意乃佳而佳”,得自然内力、内美之真谛。这时的篆籀书作,在线条及构成中,则往往不经意为之,却在波磔巧变之时,气势纵放豪拓,节奏超逸自然,呈沉郁雄宕之势,具法度以外的深层意蕴。宾老最后几年的书法作品,真正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明境界。

图18

凡山,一连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我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我们常说宾老的绘画黑白之分,在他书法也有此类。以上所言就是宾老对线条的“布白”意识,体现在平面空间的巧妙切割,尤其是在古文字方面更是突出。他字中笔画是墨色浓重,长短,以及行笔位置,都是由空白来决定的,能够抓住每个笔画,同时善于以无形的线来控制有形的笔触,形成了无形的内力。所有这些均是宾虹老的“以白当黑”的意匠所在。


图19

宾老一生极重人品,且将书法和人等量齐观,先生常言古代士大夫之名书所以能戛然独造,在于敦崇品行,“不惟天资学历徒越寻常,尤在道德文章志气高洁。”他在给夫人宋若婴的信中说:“来信字迹强硬,无温和含蓄之气,阅之令人生畏。无论字画皆要有舒和润泽,可以见胸怀之静雅,情性之温顺”。“为人之道,让则生,争则死,争必伏有杀机,观字迹可见亦如此”。等等,所以他认为人品高下,最能影响书画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讲书画之道。纵观先生在旧中国度过的八十多年人生历程,无不体现出正直、刚毅、质朴和淡泊之禀性,并且始终影响其书画艺术的创作。

 

图20

 宾老人品之高尚,还在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先生天生慧质,学识广博,不仅能琴擅剑,而且会诗文,精于经史和古文辞等。在八十多年的时间里,读书、著述、作画、写字无一日间断。他常说:“学问之道无穷尽,要学得深,问得多。”到了晚年,仍不知老之将至,天天手订日课,按时完成。先生书画以艺术个性见重,不投时好,所以早岁识其价值者甚少,先生能耐得寂寞,不随流俗,不近功利,仍一如既往地探索艺术大道。

 

图21(丙戌1946年作品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图22(丁亥1547年作品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


宾老经常告诫后学要做到书品、画品和人品的统一,他的见解是;“甲、多读书;乙、广见闻;丙、有胸襟;丁、勤习苦。何谓多读书?一、古今论画之书;二、金石碑帖;三、古人诗歌;四、笔记小说。何谓见闻广?一、文人之神悟;二、作家之绳墨;三、习俗之移人;四、师传之墨守;五、气质之祛弊;六、家法之渊源;七、物理之探究;八、地壤之区分。何谓有胸襟?一、不贪浮华;二、轻视图财;三、心无俗忧;四、自拟先哲。何谓勤习苦?一、朝夕染翰;二、多观名迹;三、着意临摹;四、到处写生;五、力祛偏弊。” 

这大概也能算是先生留给后学的座右铭吧!


 

借鉴及引用文献:

1.《从文字到山水--试析黄宾虹的书法观及书法》骆坚群著《中国书画》2005年3期

2.《黄宾虹论艺》黄宾虹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年出版

3.《黄宾虹年谱--王中秀谈黄宾虹与近代美术史研究》王中秀著 即将出版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有公众微信或其他媒体转载,敬请注明尚敷拍卖或叩山问水;若否我们一经查实保留微信投诉或司法诉讼的权利。



敬请阅读 ”黄宾虹“系列原创文章



推荐阅读“书画点评”:


原创 | "纵逸墨妙"汪梅鼎--新安画派系列(十四)

原创︱7幅画,教你读懂陈子庄

原创丨黄胄先生作品鉴赏--毛驴

原创 | 刘墉书法鉴赏--“肥厚静”的笔墨特点

原创︱天朗气清--溥儒作品系列之(鬼魅篇)

原创│“厚古率真”--浅析铁保的书法特点

原创 | 轻风徐来——齐白石的那些扇儿

温馨提示:欢迎阅读留言 恳请指教不足之处

投稿/咨询/交流/合作  请后台留言



惟读书可改变气质 尚敷精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