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级大心课优秀作品展 | 人际交往:保持本真
授课老师:李霓虹
●●●
李霓虹,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老师,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高校高级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委员会会员。
常言道:
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同一个国度,甚至同一座城市、同一所校园,我们每天都在沟通、交往着,我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回避的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人生永恒且重要的话题。
但似乎……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烦恼:
● 讨好型人格,让我在关系中处于被动状态;
● 我该如何结束一段不舒适的关系?
● 发现大学人际交往与期待中的有落差,我该怎么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2级大心课的优秀作品,从中解密大学人际交往关系吧~
EXHIBITION
/////////////
不知不觉中,第一学期的大学心理课程就来到了尾声。在这短短几十节的大学心理课堂中,我受益匪浅,老师教导的知识我也有了一些体会,更加明白了大学心理课程的重要性。
大学这个人生的黄金时期,个人变得非常容易情绪化,经常会受很多问题困扰,例如人际交往关系中遇到矛盾不知道怎么解决,个人情绪的调节方式问题,一直以来顺利的学习道路中遇到很多难关,以及突然不能接受离开了舒适区等等。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冲击到我们的大学学业和生活方面,甚至有可能影响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与生活。因此,了解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调节、避免、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学期的大学心理课程中,我学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书中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完善,生理适应与生涯发展,情绪与情感,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等等课程。其中,最令我深有体会的,最触动到我的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这一知识点。
上这堂大学心理课之前,老师特意叮嘱我们带上彩色笔。我们非常好奇老师的用意,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期待开始了这堂课。课堂开始了,老师介绍了这节课的主题“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并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画让我们猜测图片中联系,由此引出了人际交往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一般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认知成分反映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大学生人际关系极富有情感色彩,双方交往讲究情投意合。行为成分是指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
讲到这,我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本书《人际交往心理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知识和技巧,深入探究了每个人身上透露出的心理交往界线,灵活地挖掘出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以此来帮我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不再处于交往被动的状态。同时,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在人际交往上遇到的挫折,以便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把握好自己交往时的心理策略。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成分来与他人更好的进行沟通与交往。
接下来,老师又给了几张图,列举了人际交往中经常会遇到的矛盾场景,并将其分类为几种类型。接下来,老师給每一个小组的小组长都发了一张画纸,让我们小组合作,随意创作一幅画,这幅画要包括刚刚讲的几种交往类型,并且要将其画成一个一个连串的小故事拼成的画。
我们小组开始思考了起来,组长让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遇到相似的交往问题画出来,最后结合在一起。我思考了一会,画出了困扰了我很久的人际交往问题。接着我们拼凑了一副画,并上台展示讲述了其中包含的人际交往问题。
最后,老师结合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例如现在比较常见的现象:对大学人际交往比较处于理想的状态,抱有太高的期待。主要原因是在读书期间,我们还没有感受到生活、经济上的压力,没有这些生活琐事的困扰,自然对自己的未来交往和大学生活充满期待。
但随着大学生活、学习时间的推移,许多大学生开始因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与心里所期待的有巨大的反差而感到伤心,变得有些退缩。有些大学生甚至因为不愿意再发展大学的人际关系,从而回到以前高中初中建成的人际关系圈中去。我对此深有感触,是因为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比起大学的人际交往,我反而更倾向于向以前中学的朋友述说以及分享,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我反而会退缩。然而老师的解答让我顿然开朗,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敞开心扉,真诚地做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蕾切尔.赫尔勒写的书《关系的重建》中说道:真正好的好的关系不是控制或讨好,而是尊重彼此的界线,坦然自己的真心,才能发展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完这堂课后,我思考了很久,我反思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许多待改善的地方。于是,带着老师上课讲的知识与方法,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方式,不再选择保持沉默,而是做自己本身的样子,真诚待人,平等待人,反躬自问,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而不同。在面对交往中的矛盾时,我会保持冷静,反思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是否不妥,从而来解决问题。渐渐的我在大学生活中交到了许多朋友,可以陪我一起搞笑的朋友,与我学习一起共同进步的朋友……我的大学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这也让我真正明白了大学中人际交往的意义: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寻找到心灵的慰藉,可以尽情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焦虑人际交往的问题。《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里说过:成为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必为了人际交往而活出别人期待的样子,做你自己,喜欢你的人自然会与你来往。希望我们都可以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获得满足感与快乐,这才是我们大学人际交往的意义,也是大学心理课程希望教会我们的。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一些课程心得体会,期待以后更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带来的知识与对心理学方面更多的探究了解。
关于大学里的人际关系交往,
你属于哪种类型,
是讨好型?还是放松型?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END-
文案 | 匿名
主编 | 小Jalen 宋姣姣
排版 | Pesto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图源 | Lisk Feng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