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创好品牌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湘西头条 2022-05-02


创好品牌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 我州探索走出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好路子之八



耗时半年,历经夏秋,凤凰县腊尔山镇干部龙稳航拍了一部《凤凰县腊尔山镇产业纪实》视频,为推广当地种植的高寒山区大米和蔬菜。


仅用7天,群策群力,国家级非遗苗歌传承人吴廷翠发起在十八洞村拍摄了苗语版《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向更多人宣传推介魅力湘西。


两部视频,两名湘西青年,一个展示家乡的好物产,一个歌唱家乡的好风光。他们共同的目标,是把湘西品牌唱响,把家乡山水孕育出的好物好景好故事,传得更远。


▲泸溪县天桥山景区 向民贵 米泽全/摄


他们都深知,湘西品牌在消费者和游客心中的认同感,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才是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做大做优湘西品牌,才能让群众在发展产业中脱贫致富,在产业做大做强中稳定脱贫、长富久富。


从党委政府到民间,立足资源禀赋,做足山水文章,创好绿色湘西农特产品品牌,打好魅力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名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全州上下一心的共识与奋斗方向。


让各项扶贫产业服水土、稳得住,让湘西品牌唱得响、传得远,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成为湘西州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


▲花垣县十八洞村风光  龙恩泽/摄



山水育好物,创绿色湘西品牌


两年前,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第一次到十八洞村。听村干部说起想发展山泉水项目的意向,他当即要求去看水源。


“我往返两个多小时找到了泉口,带了四个空瓶子去,取了样水,回来一验,泉水非常好。”王填立即开始与相关部门论证建设水厂的方案。


2017年6月,湖南十八洞山泉水有限公司成立。10月8日建成投产,每小时可生产1万瓶山泉水,旺季时可雇佣130多位务工人员。十八洞村集体以水资源入股,享有水厂15%收益权,2017年底就拿到了50.18万元的分红。


山寨里流淌千年的山泉水,摇身一变,走出大山,就变成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源泉。


对湘西来说,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并不仅有山泉水。地处北纬27至30度的武陵山脉腹地,湘西州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是著名的土壤富硒带、微生物发酵带和植物群落亚麻酸带“三带”交集区。


“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文化是湘西州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州委书记叶红专判断精准、思路清晰。


立足生态优势,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线,全州培育壮大柑橘、茶叶、烟叶、猕猴桃、蔬菜、油茶、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8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布局“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开发格局,并加大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和整合力度。


▲吉首市矮寨大桥 向民航/摄


这些好山好水孕育出的特色农产品,经过市场检验,形成了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质量安全的绿色富硒有机特色品牌,如保靖黄金茶、古丈毛尖、泸溪椪柑、龙山百合、永顺猕猴桃等。


“看得见的生态,尝得到的绿色”,逐步成为湘西农特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在市场上的标识。


截至目前,全州“三品一标”总数已达100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湖南省名牌产品3个,《湘西自治州农产品品牌目录》编制完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荣获“中国黄金茶之乡”称号。


在品牌效应带动下,产业稳步发展,群众稳定增收。


2018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7亿元,同比增长3.6%,增加值79.83亿元,同比增长3.6%。全州建成万亩精品园24个、千亩标准园316个、融合示范区16个、田园综合体9个,合作社覆盖贫困村1053个,龙头企业覆盖贫困村729个,50.88万贫困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76.8%的贫困人口脱贫。



▲凤凰古城 龙炳忠/摄



山水酿美景,打神秘湘西名片


大自然给湘西的馈赠,不仅有绿色特产,还有独具魅力的好景好物好故事。


湘西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等151个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拥有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荣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去处”。


立足这一显著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一业兴、百兴旺”的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湘西州脱贫攻坚的又一重要抓手。


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载体,把州域1.55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健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构建全州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湘西要努力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十八洞村游客突破3万人次,创下历史最高。“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300余万元。”村支书龙书伍难掩喜悦,“今年,新开发的溶洞景观将建成开放,游客还会越来越多。”


游客多,村民致富门路自然多。村里13家农家乐,家家生意火爆。各类民宿供不应求,村口卖小副食品和农特产品的摊点都越摆越多,越排越长。去年底,村里最早开办的农家乐“幸福人家”还红红火火地办起了分店。


正印证了大众对旅游业发展“一业兴、百兴旺”的判断,与十八洞村一样,全州各景区景点辐射到的村寨和村民都从旅游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寻到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永顺县老司城祖师殿遗址 卢瑞生/摄


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景区,吸纳就业70人,公益岗位安排就业75人,民俗文化表演就业20人,开办农家乐自主创业50人,培育引导村民开发土司农产品,共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寨288户1112人脱贫。


凤凰蜡染传承人姚六菊在政府支持下创办湘西蜡的世界蜡染有限责任公司,研发、销售蜡染特色旅游商品,在廖家桥镇、千工坪乡建立蜡染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当地1000余名贫困户脱贫。


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吉首、凤凰、花垣、龙山成立4家民族工艺合作社和3个苗绣基地,签约手工艺者300余名,间接带动手工艺者1000余人,年文化旅游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农村就业人口500余人。


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跨村联合、产业融合、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双带双合双加”的旅游扶贫模式,湘西州立足生态文化资源,做好山水文章,把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了脱贫发展的最大门路和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


山水美景,文化魅力,神秘湘西成为一张享誉世界的靓丽名片,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也带来源源不断的致富门路与希望。


2012年至2018年,全州游客接待量翻了两番,旅游收入增长近6倍,分别从1256万人次增长至5138.72万人次,64亿元增至440.95亿元。全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多万人,带动了9.4万群众实现脱贫。


湘西品牌越唱越响,扶贫产业健康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在党的领导下,湘西州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大步向前。



本文刊发于2019年3月20日《团结报》第1版




来源|团结报

作者|记者 彭宁 特约记者 向晓玲 麻正规

编辑|刘娜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创新模式 激活产业发展机制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理清思路 选好产业发展方向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感恩奋进 典型引领脱贫路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欲促民富  先促“思富”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动态管理确保应扶尽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