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不搭风景 自成风景

湘西头条 2022-05-02


不搭风景 自成风景

—— 我州探索走出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好路子之九



巍巍武陵山的一个个小皱褶里,藏着湘西州1800多个村寨,偏僻、贫穷、落后。


脱贫攻坚,近300万湘西人民勠力同心,“摘穷帽”,“拔穷根”。


短短数年,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生态文明到民生事业,从村容村貌到人们的精神面貌。这里,变化日新月异,翻天覆地。


变化之始,是改善贫困群众感受最深刻,也是最急迫的基础设施。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调研时的指示,我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充分利用当地原有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微改造”,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国各地脱贫攻坚事业探索了有益经验。


▲雨后的龙山县召市镇方坡村云雾缭绕,村落与田园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构成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画卷。曾祥辉/摄



“微改造”盘活闲置资源


湘西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资金有限,“微改造”成了湘西扶贫实践中的自觉选择。


吉首市太平镇排杉村的“微改造”就特别多。


为了解决村民燃料问题,他们推广使用了节能柴火灶。以前人们用火坑,费柴,烟多。修了节能柴火灶后,用柴少,烟尘少,而且火力大。村主任陈千顺说:“城里人都用燃气灶我们不羡慕,液化气贵,运输也不方便,不适合我们偏远农村。我们在这里推广柴火灶,看着挺土,其实最实际,省钱又方便,煮的饭菜也香。”


为了解决村民人饮问题。他们没有重新打新井,而是把原来的老水井一口一口挖出来,把漏洞都塞上,把淤泥都清走,然后把水取样送检。合格,那就接着用,把该硬化的地方硬化,能修的马上修好。这一系列事情做下来,连打一口井三分之一的钱都不要,就把全村人的饮水问题全部解决。


为了解决村民集体活动场所问题,他们又因地制宜地修了几个晒谷场,农忙时晒谷,农闲时就成了农妇们跳舞、耍九节鞭的好地方。


像排杉村这样“会当家”“会打算盘”的,在湘西扶贫工作中早成常态。


许多村部楼上了年头,设计落后,但是只要能够满足功能使用的都不重建,修缮一番接着用;许多通村公路设计比较窄,现在能拓宽的路段就拓宽,不能拓宽的路段就多修几处错车道,节省、方便、实用;最近几年,有不少扶贫车间搬进了湘西农村,没有车间怎么办?除了部分是租用民房,扶贫车间更多是利用撤点并校后的村小教室。这些闲置的教室,有足够的空间,用水、用电、如厕都方便,而且一般都在村寨的中心位置,是不二选的好地方。据初步统计,目前至少有10所以上的闲置校舍成了扶贫车间,满足了农村妇女在家门就业的需求。


▲吉首市矮寨镇,落日余晖映照着群山峰峦,山间村庄与田地错落,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乡村画卷。张术杰/摄



小建设成就“别样美”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城市建设的简单照搬,必须结合贫困村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保靖县阳朝乡仙仁村是一个“空心村”。年轻人出去了,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子,村里失了原有的生气:木房破旧,坪场不整,杂草长上了阶基。颓废的气息随着肆无忌惮疯长的野草从荒山野土漫到各家各院。


2016年,仙仁村环境整治开始启动。投入资金并不多。砂石、水泥、砖等材料由扶贫工作组集中采购、按量分配、统一标准,施工则全部由农户自行解决,要么自己搞,要么请人搞,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统一监管。


仙仁村村民龙承顺,用扶贫工作组提供的水泥、细砂、水泥砖等,自己出劳动力,把300平方米的坪场实施硬化,使居住条件更加舒适。村民龙利金家坪场出现垮塌,他家利用免费提供的材料,把坎砌好,并把阶沿、房屋修整好。村民龙发富因家庭困难,他家也充分利用免费提供的材料,修好了厕所,整修了三处不美观地方,居住条件显得整洁美观。不到一年时间,仙仁村185户,全部实施了居民环境改造,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一算账,平均每户的改造费只用了6000元。


现在走近仙仁村,不管把镜头对准哪里,都是一处别样美景。


花垣县十八洞村严格执行习近平总书记“不搭风景、不搭盆景”指示精神,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善结合”的建设总原则,全面实施“三通”“五改”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宽了村道,美化了庭院,修缮了民居,农户改厕工程完成107户,水渠建设完成3千米,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用上了放心电。样样都是村民所需、所急。村寨的原貌没有变,依然是最典型的传统古村落,但是村寨的血脉通了,精气神足了!


不搭风景却自成风景,如今的十八洞村,因乡村游打响了名声,迎来了一批批游客,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都陆续返乡创业。


因为村寨基础设施好了,村容村貌美了,许多搬进城的村民又回迁到农村。


在永顺县灵溪镇那必村,村里的老木匠王连江县城买了房,看到家门口修了荷塘、建了风雨长廊,他动摇了,又回到了老家,拾起了手艺。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浪潮席卷湘西大地,木房子又在乡村兴起,他的手艺在农村迎来了广阔的市场。像他一样从城里搬回老家的,这个村里还有王连福、彭长金、丁超花、彭述安、彭诗强等许多人。


正如州委书记叶红专所说,湘西州已进入减贫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



本文刊发于2019年3月22日《团结报》第1版




来源|团结报

作者|欧阳仕君 孟春绒 吴红艳

编辑|刘娜

监制|龙尧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创好品牌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创新模式 激活产业发展机制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理清思路 选好产业发展方向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感恩奋进 典型引领脱贫路

■ 【牢记嘱托 决胜脱贫】欲促民富  先促“思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