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心归处》:此梦绵绵无尽期

湘西头条 2024-05-01

此梦绵绵无尽期

——从《湘西情缘》到《我心归处》

罗应奉


文学是人类形象思维和丰富情感表达的高级方式。


文学所表现的内容便是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故事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具体地来说,包括他人的,本人的,或主动的,或被动的。自然界变化、人类的所有思维活动等都是文学所涵盖所表现的内容,如人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自然四季的更替、日月星辰的变化等。


文学概念虽然抽象,但表现的内容很具体的。人类情感的再现,便是文学具体的内容之一。我笔写我心,我笔写我观,我笔写我思,便是明证。


文学创作是有意义的劳动,同时也是一件劳力苦心的事情。进入这个领域的人,才能知道其中苦涩。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文学也是一个美丽迷人的梦,多少人都愿意做这个梦。这个梦让我做了很久,从黑发少年做到白发老头,一梦一人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急剧变化,各种思潮跌宕,文坛异常活跃,文学成为人们大胆追逐的梦想。那时的我,从高中走进大学的殿堂,又迈出大学校门,跨入社会的行列。许多幻想充塞着青春头脑,生活一片阳光,没有苦涩,处处理想。人生宛如雨后的彩虹绚丽多彩。因兴趣爱好投缘,常与同龄青年相聚,不知天高地厚,把文学当作心中的理想,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乐在其中。


吉首八月楼,市广播站办公楼的一间会议室里,每周末,都有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以文学为主题,做着相同的梦,争论、交流、沟通。那时的我,参与其中,聆听大家的言谈,谈理想,谈人生,也憧憬着心中的那个梦想。


我的文学梦,从那个时候便有了朦胧的雏形。


岁月匆匆,时光流逝。


那时的我,在湘西广播电视台当一名记者。早出晚归,写稿编稿,工作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太多。但心中的梦想,没有枯萎,仍在萌芽。


因为工作关系,笔下流淌的是新闻消息、通讯报道之类的稿件,而真正与文学沾边的,如小说、诗歌、散文之类的作品少之又少。


记得有一次,我在泸溪县浦市镇采访时,心中所感,新闻之外还写了一篇散文《浦市印象》,发表在《团结报》上。从那以后,便开始不间断地写些纯文学作品,不时在《团结报》《民族报》《老区建设报》等报刊上发表。这样日积月累加拢来,倒也有了不少篇章。


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说起出版文集的事,自己想了很久,也决定试一试,算是对文学梦想的纪念吧。2007年9月,我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集《湘西情缘》。这是一本综合文集,有散文、通讯和部分文论。


叶落一知秋,一花一世界。时间一晃过去了二十多年。


2009年,因工作关系,我调到了州文联。到文联后,很快就接触了一些文艺工作者。在了解、学习、服务他们的同时,受到他们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自己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创作了,注重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尤其是喜欢采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当然,也以一些短诗进行诗意的表达。


罗应奉与文朋师友在一起。


2010年7月,我的散文《知识改变生活》在中国散文学会等举办的第八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评选中获三等奖。2012年,散文《秋日之思念》在《散文选刊》上发表,同年4月又在《散文选刊》征文比赛中被评为三等奖。这些荣誉给我很大的鼓舞,于是我更坚定了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定。尽管路途艰辛,但一心向往。尽管写的是一些短文章,但乐在其中。


心若在,梦就在。梦在继续,就得跋涉奋斗。


有耕耘就有收获。


2017年11月,我的作品再次结集,形成散文集《秋日之思念》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湘西,是我生长的地方,也是我工作学习的地方,更是我思恋热爱的地方。许多小城、古镇、乡村,还有许多亲人和朋友,都给我写作提供了素材,也是我写作的对象。


乾州古城,是英雄的故乡。罗荣光、杨岳斌、张一尊都在这里度过一段时光。乾州古城,是文化深厚的地方。抗战时期,北方一些流亡的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生活过,像翦伯赞等在此寓居过,朱镕基的夫人劳安曾在这里读过书,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小时候也在这里生活过。中原迁徙而来的人们给这座古城带来了文化气息,留下了文化的种子。那时的《万溶江之歌》传遍了大街小巷,鼓舞人们抗战到底。


行走在古城小巷,领略着古城的厚重文化,感受古城的历史底蕴。小巷、石板、荷塘、古井、民居,这些都在不经意间,融入我们的生活,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溶江河畔,古城三门开旁,有一个雅集之地:湘西文史书店。这是一个文化集聚之地,也是古城的一道风景。它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驻足览文,寻找古城的前世今生。书店的老板,是一个文化情结深厚的人,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文化精神高地。


一次,一些朋友在此聚会聊天。团结报社石健老师便提出大家一块儿出版一套湘西文丛的想法。她是一个文化人,心中有浓重的湘西文化情结。大家在她的启发下,便各自谈起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件文化盛事,也可彰显湘西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鼓励湘西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为湘西文学做一件好事。


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磨合,反复策划,终于达成共识,付诸实施。九位作者意气相投,创作了《湘西雅歌》文丛。文丛书成,凝聚着大家的付出和努力,其中,石健老师最为辛苦,田茂军老师为此书作序,青年画家李万锋作了封面设计,彼铭老师倾情出版发行。这些点点滴滴,尽在不言中,让人难以忘记。


《湘西雅歌》文丛的出版,既是作者们用心书写湘西故园的亲情感思,又是对家乡情结的坦荡面对、真情奉献,更是回馈家园亲人的深情厚爱。正如田茂军老师在序言中所写:“当他们出现在文学视阈时,有着陌生的名字和崭新的面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持久而又真诚热烈地书写故园、歌唱湘西”“九位作者的联袂书写,可以让读者朋友们在湘西找到传统与当下、大地与星空的对话和联系。”


我的散文集《我心归处》,算是我文学道路上盛开的一朵小花。尽管这朵小花开得不那么鲜艳、繁茂,但她仍然在属于她的时光里静静绽放。


心存阳光,总有诗和远方。


文学梦,在心底扎根。就像花儿一样,只要辛勤付出,就会有绚丽开放的一天。


我的文学梦,永远在。此梦绵绵无尽期,直到人生老去,直到生命终结。


行走故乡的歌者

——《我心归处》自序

罗应奉


1


乡愁,对于游子来说,永远是一种牵挂。


历史,现在和未来,都剪不断乡愁。


唐朝诗人,历经漂泊,行走在故乡与他乡之间。感叹生活的苦难,留下后人经典的传唱。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的咏叹,生活的使然。


是生活的阅历,也是精神的回归。


岁月已逝,沧海桑田。


2


湘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塔卧,茨岩塘,落梯村。


上世纪三十年代,数万湘西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毅然参加了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踏上了长征之路。


血染沃土,花开英烈。


走进塔卧,走进茨岩塘,走进落梯村。每一次瞻仰,每一次感动。


红色歌谣,永远传唱。红色精神,永耀光芒。


行走在英雄的土地上,用笔书写历史的辉煌,用心感动生活的未来。


3


湘西,我的故乡。


我热爱这块土地,更热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亲人。


亲近他们,感受他们的平凡生活,酸甜苦辣。


记录他们,感受他们的精神追求,崇高伟大。


罗应奉与吉首夯坨深山乐队在一起。


是他们,养育了我;是他们,鼓舞着我;是他们,给了我追梦的勇气;是他们,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力量。


记录他们,是我的责任,描绘他们,是我的荣光。他们是我的骄傲,我为他们而自豪。


感恩大地,感恩生活,感恩亲人。


爱着湘西,爱着我的亲人。


4


走出湘西,走出一片新天地。


文学大师沈从文曾说过,人总是要为有意义的事情而生活着。于是,他走出湘西,走进了那一个永远也不会毕业的天地。“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


大师的梦,永远在发酵。酉水河岸的“天开文运”让梦一代续一代。


勇敢地走出,不懈地追求,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从故乡的阡陌小径,到翻越高山峻岭,山川大河,欣赏着祖国的壮丽河山。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悟,用情去分享。


愿心灵的感悟,融合自然的美丽,把山外世界的精彩与朋友、亲人一道分享,一起拥有。


山水依旧,我心依然。


思念,这根无形的缰绳,永远系在我的心。


写下的文字,刻在记忆的深处。


回故乡

罗应奉


进入腊月,乡里人便忙活起乡里年来。


腊月,是过年的前奏。这时的农村人,开始杀年猪、打糍粑,迎接新年的到来。前几天,三哥打电话来,邀我回家去吃刨汤肉。第二天,我便打车回家,去凑热闹。


三哥家里的猪杀得两百多斤。杀猪这天便请吃刨汤肉。除了猪肉、猪头和猪脚,用猪内脏和少许猪肉来做刨汤肉。一家人,还有帮忙的乡里乡亲,一起吃刨汤肉,热热闹闹。


过年杀猪时都要做刨汤肉,这是湘西的一道美味,也是湘西的年味风俗。刨汤肉的味道,究竟好在哪里?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但过年就是要有这个味道,乡里人就浓这个味道。


吃刨汤肉,就是吃个热闹,就是图个快乐。大家一起围着,铁锅子架在青架上,下面燃着旺火,煮沸了锅里的刨汤肉。浓浓的香味,从锅里散开。坐在锅边,一边吃菜一边喝酒,快活逍遥胜过神仙。那份情调,那种氛围,真是难得的享受。


很久没有回乡了。趁这个机会,好好与亲人们聚一聚,与乡亲们聊一聊,共叙家乡情怀,共享故乡乐趣。


父母在,家就在,故乡也就在。离开故乡再久再远,总有回家的时候。乡愁永远装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抹不掉,忘不了。


故乡老屋门前有一条小河。清清的河水沿着门前流过,弯弯曲曲。它从葫芦镇尖岩村走来,容纳着米塔河、半排河等几条支流,一路奔流。经过棉花棋,流入绿绿河,注入长潭河,汇入唐家河、白溪关,最后汇入酉水河。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乡的小河,虽然不得龙的灵气,但也有一股天地山水的灵韵,滋润着故乡的人们。


一个山寨有一个山寨的灵魂。寨前有河,寨后有山,便是这个山寨的灵气。多少年来,这条小河养育着这方山寨的人们,也带给了山寨人们很多享受和欢乐。


长年累月,小河在蜿蜒流淌中,形成了许多小滩,也冲积成许多深潭。夏天,人们在河滩上玩耍、乘凉,在深潭里洗澡。躺在沙滩上数星星,扯寡话,听河水流动的声音,听鸟儿在树上鸣叫。在河里捞虾捉鱼,改善生活,收获着辛劳,收获着愉快。这一切都很快乐。多少欢乐的童年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无忧无虑地流走了。


时光一晃,六十年过去了。我再一次漫步在河边的沙滩上,心里的欢乐又回到了从前。独坐岩石,存一份安宁,享一刻清闲。倾听小河流水,数光阴流年。静看天上流云,拥清风入怀。


六月的一场大暴雨,袭击了山寨。山沟沟里的山洪水洗刷着山沟,河水冲刷着河床,流动的河水冲击着河滩沟壑。大水让河滩翻了个面,一些鹅卵石又从河底爬上了滩头,形成了一堆又一堆的新河滩。细滑的河沙、崭新的鹅卵石又来到了小河滩,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走在故乡的河滩上,看着这弯曲的河床。独自一人,慢慢游晃。一边漫步,一边巡视着河滩,一边搜寻着有趣的鹅卵石,在手中把玩。每块奇异的石头,每个奇异的花纹图案,都让我沉思很久。


在河滩上,捡拾的不仅仅是石头,还有一份心情。捡拾着鹅卵石,也捡拾着流逝的童年,还有那和儿时伙伴一起在河滩上嬉戏玩耍的时光——那些看蓝天白云飘荡,看太阳落山,看月亮爬山,看天空星星眨眼的欢乐时光。


岁月爬上了额头,形成了皱纹,催生了满头白发。时间流逝了童年,往事不可追,却留下了回忆。


眺望故乡的山水,勾起无尽的思绪。每次回故乡,听着故乡亲人喊着儿时的乳名,每一声呼唤,每一张笑脸,都让我倍感亲切。面对故乡的山水、草木、乡亲,无力回报的愧疚心情,在心里潮湿。我只好用手中的笔,记下我对故乡的深情和怀念,把这一切刻成文字,装进书里,用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深爱。我心归处,爱在深处,便是对故乡深深的情愫,永久的回忆,永远的守候。


愿故乡是一本书,能够让我不停地翻阅,慢慢地读懂书中的字句,领悟字句的含义,守望静美的时光、如画的风景,体悟故乡的风花雪月,不老的青春岁月。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从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流走了。岁月让我渐渐变老,岁月却让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个人简介



罗应奉,男,土家族,1963年3月出生。湘西保靖人。1986年7月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现改为中南民族大学),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湘西州文联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多件作品在文学报刊发表,散文《秋日之思念》曾在《散文选刊》杂志评奖中获三等奖。出版的作品集有《湘西情缘》《秋日之思念》等。



名家荐语


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湘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田茂军:


《我心归处》是作者罗应奉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从内容上来划分,该散文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作者学艺作文的心灵感悟。在艺术天地里学习,在知识书海里寻觅,追逐那些做事做人的哲理,心摹艺术人生心得的积淀。历经时空与时间的交织,融入湘西的山水,走进诗与远方,袒露心扉,释放自己,在宁静与寂寥的深处,寻找精神的归宿。


第二,是作者对家乡人物和物像的描述与勾勒。有的记叙简单,寥寥几笔。有的着墨很多,流露细腻。透过细述,表现人们的生活动态,展示故乡人们的精神风采,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景仰他们的人格魅力。运用文字的表达,增进作者与他们的情感交流。


第三,是作者对山川景物的感受与描绘。工作之余,作者时常外出旅游,用心体验祖国山河之美,饱览祖国的山川秀丽,江河景色。人在旅途,履迹处处,视景观物,心之所仪,感有所思。人生苦短,岁月流逝。记录所思所得,状物述景。虽然笔触稚嫩,但不乏可爱之处。每字每句,一文一篇,都乃心情使然,情感所系。


来源|团结报

责任编辑|刘娜

二审编辑|吴宜芝

终审编辑|陈昊

监制|岳跃强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边城之边》:时光呼啸

■ 夜读|《此间山月》:一片“彬馨”在玉壶

■ 刘红春散文集《心中住着一条河》:为爱书写

■ 龙骏峰散文集《拾光里的湘西》:一步一步踏出湘西诗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