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睡觉其实不只是睡觉那么简单

忠阳&馨悦 简单妈妈 2020-09-05

提示


育儿理念\睡眠训练\建立家庭习惯

字数4200字\阅读时间18分钟


一个艰难的决定


睡眠训练是一个我们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没有之一,虽然知道它很重要。但是这个话题太容易引起争议,号称育儿界两大撕X话题之一。

 

哦,还有一个是:“按时哺乳”。

 

更要命的是,这篇文章会同时提到这两个话题,呃,你说我是不是……

这也是为什么迟迟不愿意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要知道,这两个理念与中国传统的育儿方式有非常大的差别,很多家长、老人都很难接受,甚至是仇视的地步。

 

有点儿像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刚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有点相似。只不过一个是国家层面的社会变革,一个是家庭层面的习惯变革。

 

2012年底,当时的三个孩子都可以独立入睡,并且三人一个房间,晚上七点半全部上床入睡到第二天早上七点。我们夫妻开始有非常多独处的时间,生活丰富起来,休息也很好。于是,我们开始帮助朋友家的孩子训练睡眠,很多家庭也很受益。


但是,从这时起,我们也成为很多老人眼中的“法西斯”,用一套歪理邪说“摧残”他们的孙子孙女。



有一些家庭,由于老人的极力反对,半途而废。

 

就算是成功了,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老人们也经常说:“我家孙子孙女就这么乖!就算不训练也会很好!”

 

说这些,真的是心疼妈妈们,常年无法好好休息,身心疲惫。想提醒大家,迈出这一步的时候,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非~常~大。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知道睡眠的重要性,睡个好觉这件事儿上没有什么分歧。主要的争议在入睡的过程和中间的环节。


说了半天,争议到底在哪呢?!



三个关键争议

第一个争议就是“训练”这两个字。



很多成年人听到“训练”这两个字就能联想到另外一个词——“痛苦”。

 

运动员要出好成绩就要刻苦训练;学生要出好成绩就要刻苦训练……这些经历都使我们认为“训练=痛苦”,尤其是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痛苦记忆,加深了我们对“训练”这个词的仇视。

 

一想到要把这么“痛苦”的事儿强加到这么小,这么可爱的婴儿身上,大多数家长都是于心不忍的。

 

我承认,任何一种训练都是反人性的,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需要承担一定的“痛苦”。

 

后面会提到,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多大的益处,为此,我们跟他们一起付出一些代价,这不值得吗?

 

如果是非要付出一些代价,那我想到的就是,如何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成果。也就是如何付出最小的“痛苦”,就可以养成某种习惯。

 

根据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肯定是越小开始越好。小婴儿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第二个争议是睡姿——趴睡


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老人:“你家孩子为什么不睡头呢?”、“趴睡?哪有孩子趴睡的呀?”、 “孩子会窒息吧?”……

 

(关于睡头的弊端,可以百度一下“睡头”这两个字。)

 

如果从中立的医学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睡姿都存在“安全隐患”,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数据记录,哪一种睡姿最安全。

 

任何一种睡姿都有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就像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副作用一样。无法避免,这是个事实。

 

如果你问我:“趴睡真的安全吗?”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或者只能说:“这世界上有100%安全的事儿吗?”

 

“睡眠训练必须要趴睡吗?仰睡就做不到吗?”嗯……我们真没有仰睡的经验,有几个妈妈也曾经尝试过仰睡的方式,都不太成功。

 

最主要的原因是,趴睡更贴近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的姿势,更容易让孩子找到安全感,睡得更加安稳。而且你是否发现,人在紧张害怕的时候会本能的蜷缩身体,所以趴睡会很有安全感。


最后一个争议是“哭声”


这也是很多家长和老人不太容易接受的地方。

 

观察下身边的宝宝,不管是否训练的宝宝都会哭?不训练的宝宝哭的就少吗?好像不见得。那怎么说“哭声”是个争议话题呢?

 

训练睡眠的核心方式是让孩子自然入睡,也就是在没有任何外界辅助的情况下,自己入睡。

 

自然入睡最大的益处就是宝宝中间很少醒,一般6-8周可以一觉到天亮。宝宝的睡眠质量非常高,父母也能休息的好。

 

什么是外界辅助?就是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入睡,抱着睡、奶睡、陪着睡、唱歌睡……都属于外界辅助的行为。



如果是通过外界辅助的方式入睡,宝宝容易频繁夜醒。


因为浅睡眠的时候,宝宝的潜意识会感受到目前的环境与入睡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出于人的自我保护,大脑的防御机制会发出危险的信号,所以会用大哭的方式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回到入睡时的样式。

 

辅助睡眠是导致很多宝宝频繁夜醒,不能一觉到天亮的原因。从这个过程来看,家长无法掌握孩子哭声的规律,一哭就喂奶,很容易喂养过度。

 

自然入睡的孩子,需要适应独立入睡并且找到自我安慰的方式,一开始,宝宝的主要表现就是哭。

 

一旦宝宝找到了自己入睡的方式,睡前几乎就不需要哭闹了,夜间也很少醒,因为环境变化不大,不会引起潜意识的防御机制。



从出生开始就养成自然入睡习惯的宝宝,在寻找自我安慰方式的过程中,会出现入睡前啼哭的情况。


每个宝宝个体差异的原因,有的一周,有的可能一个月,当宝宝找到自我安慰的方式,吃手、某个毯子、玩具……宝宝就可以在几分钟内独立入睡。

 

如果宝宝已经超过3个月了,再开始睡眠训练,那最初的几天,她的哭声会比较大,可能也会比较久。


因为宝宝需要改变已经养成的睡眠习惯,适应期一般是2周左右。



无论哪种入睡方式,孩子睡前都会哭闹,不知道你是不是看到其中的差别?


作为父母,可以选择:

1.  孩子哭 + 哄睡 = 中间会频繁醒来,全家人都很难休息好;

2.  孩子哭 + 自然入睡  =  一觉到天亮,全家人的优质睡眠。


我们的选择是后者,帮助孩子学习自己入睡,拥有整晚的优质睡眠。

 

其实说破了,不是孩子的哭不容易接受,而是有目的的“哭”不太容易被接受。再直白点儿就是:“为什么要故意让孩子自己哭呢?”

 

如果我的回答是:“现在让宝宝哭,是为了以后她少哭,大家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一些呢?”事实上也是这样的。



很多妈妈来我们家交流,她们经常问:

“怎么听不到你家孩子哭啊?”

“你家真幸运都是女孩,好带啊,都听不到孩子哭。”

“你们真幸运,各个都是天使宝宝,这样的孩子我也能带五个”

……

 

好吧……我们真的很幸运,五个都是天使宝宝这样的运气,真的可以靠着买彩票来发家致富了。

 

就算这里面有一些运气成分,我们总要做些准备迎接这些“运气”吧?有句话不是说吗?“幸运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我们的经验,哭的次数和时长上来看,训练过的宝宝都会明显低于没有训练过的宝宝。

 

除了我们家,几乎身边所有训练过睡眠的宝宝,都有这样的表现(后面的内容我会提到其中的原因)。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训练的过程当中,我们更容易掌握孩子的需求,宝宝们没有必要用哭声来表达需求。

 

几点该吃了?几点需要睡觉?什么时候需要陪他玩儿?……规律的生活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大人也容易区分宝宝真正的需要,所以很容易被满足。

 

经过睡眠训练的宝宝,醒来后几乎都是很满足很开心的状态。


如果提前醒来也会高兴的自己在床里面玩,等着妈妈喂奶。


只有饿了或者困了才会出现哭和烦躁的情况。

而饿和困的哭声又有很大差别,经过一段时间,就很容易分辨了。

 

所以,有目的的“哭”和无目的的“哭”咱准备怎么选择呢?



睡眠不只是睡眠那么简单


虽然很多父母都知道睡眠对婴儿发育的重要性,我还是会提及这些内容,同时补充了另一部分内容就是——对整个家庭生活的影响。


对婴儿的重要性



在清醒的时候,大脑会高速运转,会消耗非常多的能量,需要通过睡眠来补充能量。

 

尤其是婴儿,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疲劳,睡眠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智力。

 

孩子入睡的时候,大脑的皮质和神经细胞会进入一种保护状态,也就是不灵敏的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恢复、提高大脑的活力。

 

睡眠不足,导致孩子白天的情绪很差,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引起轻度的多动症或者抑郁症。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白天很难带、不容易交流……可能会跟孩子的睡眠不足有关系。

 

大一些的孩子会影响到白天的学习效果,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记忆力不好。

 

科学家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得出结论: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的7-8岁的孩子, 61%的学习成绩不佳,39%是成绩平平的;

 

睡眠超过10个小时的,只有1%的学习成绩是落后的,76%是中等左右,11%是出类拔萃的。



遗传是影响孩子身体发育的第一因素,第二因素就是睡眠。

 

人体的生长激素大部分是在夜晚分泌的,生长激素分泌的多少直接影响孩子的身高。

 

生理学家也做了一些实验:每三十分钟测一次血液,绝大部分的人在睡眠的时候,生长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都比较高。

 

睡着一个小时之后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生长激素分泌的峰值。随后每一小时又会出现分泌高峰,直到我们睡醒为止。

 

如果宝宝晚上经常醒或者长期睡眠不足,都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



影响孩子体质的原因很多,基因、饮食、空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睡眠。

 

身体的免疫力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一旦神经系统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就会影响孩子的免疫力,导致孩子多病。

 

良好的睡眠,会增加孩子的抗病能力。


对成年人的影响



任何一个妈妈都需要休息,尤其是刚刚生完宝宝的妈妈。睡眠对婴儿的重要性,在成年人身上也适用。

 

孩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以及高质量的睡眠,也会给妈妈充分的时间休息,第二天才有稳定的情绪满足孩子的需要以及处理家里的人际关系。

 

长时间得不到充分休息的妈妈,自己的身体、情绪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受到负面影响,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丧偶式”育儿的原因之一。



任何一段人际关系都需要经营,夫妻关系也不例外。

 

宝宝可以自己一个房间、独立入睡,作息规律,会给夫妻二人留下很多的相处时间。

 

既不会影响夫妻生活,也会给我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聊天、聚会……

想想若没有这样的时间,时间一长,夫妻关系会怎样?还能保持亲密?



如果是老人帮忙带孩子,晚上父母可能会休息的好一些。那老人的身体怎么办?老人就不需要睡觉补充体力吗?


孩子大了,老人的身体熬坏了,我们再花时间照顾老人?这样的方式真的好吗?



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


看完上面的内容有没有如临大敌的感觉?


我们用了两个星期,两篇文章,一万个字,仅仅是做了一个心理预备。


妈妈们应该感受到其中的难度,尤其是6个月以上的宝妈们。

 

回想一下,我们成长的过程,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情况:最重要的事情,一般会比较困难。

 

很多的时候,难点不在于操作的方式,而是对原有观念的挑战或者说颠覆。

 

但凡遇到这样的事情都需要很大的决心才能完成,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的确,各种张力实在是太大了。

 

6-8周的时间,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你是不是做好准备了?

 


从零到十给自己打个分数,八分以上再考虑开始吧。

 

周五我们会推送具体的操作方法。


嗯……是的……终于要来了!


近期文章(点击图片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