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宝爸|到底有没有一种方式让爸爸成熟起来?

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文章介绍:《模范爸爸》读书笔记

总计:3600字,阅读时间:10分钟

编辑:文静




从本周末开始,要开始推荐另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模范爸爸》。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爸爸的书。2009年,看完这本书以后,才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爸爸。


在此之前,我跟很多的80后爷们儿一样,几乎没想过如何做爸爸,有时候甚至想为什么要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重担呢?甚至为此要放弃自己的舒适生活?


这就好像一生要背负的重担,既是自己的负担也是孩子的负担,就让他自然而然的成长,不是挺好吗?我们这一代绝大部分的人不也是自然生长的吗?



看完这本书之后,在我心里种下两个重要的观念,这两个观念一直影响我至今,说它们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也不为过。


第一个观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受益的人其实是父母,尤其是父亲。


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他最近出版的书——《原则》中提到他个人对于成长的一些认识。

我把他这段描述简单总结成这样一个公式:N(失败X思考X行动)=成长


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成长是如何发生的,就是要面对不断地失败,再不断地思考,而后不断地尝试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的越多,我们成长的幅度越大。


这十年来,我不断地体验这个蜕变的过程。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失败,又无法逃避。我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改进,这个过程也成为我自己发现自我,找到自我,思考人生目的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成长是非常痛苦的过程,甚至还会带来阶段性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一般人心里都会排斥这种自省的过程,我们天生就倾向于逃避的。


而在其他的社会行为中,我们似乎本能的选择走更容易的路。


比如说:我们跟老板和同事的关系不好,我们很容易把一些过错甩锅给别人,猪队友,老板没远见,不懂业务……我可以选择辞职走人;


跟朋友的关系不好,我们也可以说,他变了,他这样了,他那样了,把不睦的责任也推给别人,选择割袍断义;


跟邻居的关系处理不好,也可以说对方事儿多,挑剔……我可以选择尽量不见面,甚至搬家;


跟亲人的关系不好,我也可以归咎于他就是自私,贪财……我可以选择不见面,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跟父母的关系不好,他们太唠叨,控制我的思想,干涉我的自由,限制我的发展,也可以选择大学毕业以后离乡闯出自己的天地,顶多每年过年的时候在家团聚两周,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当我们选择回避的时候,也就错过了自我磨砺、自省的最佳时机,任何一段关系,都没有一个人全对,另一个人全错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自己需要改正的思想或者行为。


男人其实有三次特别重要的成长机会:结婚、创业、父职,在这三次机会中,男人要学习如何面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非常重要。找机会我们再展开来说说。


为什么说在这三个阶段会有大幅的成长?那是因为男性在这三个角色中,要密集的面对无法逃避的矛盾、摩擦、分歧,这使我们不得不深入去思考,调整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角色。


在所有的社会角色中,唯有父亲这个角色,我们不容易丢掉。自己的孩子再糟心,我们也得自己受着。虽然,有很多男人会选择把孩子推给老人,老婆,当他们看到孩子身上逐渐显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时,其实心里也很苦,只不过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



其实,只有通过自省、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来让孩子受益,这是改善我们生活品质、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说是唯一的道路。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个过程:


老大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跟所有的父母一样,遇到非常大的挑战——陪孩子写作业。老大当时的各种表现,让我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步……记忆力差,刚念完的拼音或者英文转身就忘、经常发脾气、很容易自我放弃……每天放学老大的心情都很差,撅个嘴,步履艰难地往家走。不但如此,家里以前的那种喜乐的气氛也逐渐消失了……一时间好像房间里弥漫着硝烟,所有的人无论大人孩子都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指责别人……



这时候,我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孩子身上找问题。他是不是智力有问题?是不是有多动症?是不是“感统失调”?……


如果是这样,我就会倾向于找一些理由来证明这些猜想,我可能去网络上查一些资料,看看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关于“智力发育迟缓”、“多动症”、“感统失调”的一些行为表现,是很符合孩子当前表现的。一下子好像找到了知音:哎呀……说的太对了,原来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这些原因引起的……我赶紧带她去看医生、去辅导班、某治疗中心……


也许钱没少花,孩子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也许会让我们和孩子也越来越焦虑,对孩子的指责也越来越多,孩子也越来越不自信,可能会引起更多的恶性循环……


就算孩子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在我们心里却种下一个种子:孩子其实是“有问题的”。以后一旦出现其他的情况,我们会倾向于把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这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又是另一种恶性循环。


当时我和馨悦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我们认为孩子没问题,可能是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偏差才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当时我们特别自责,都觉得我没照顾好上帝给我们的产业,我们有愧于上帝的托付,在祷告中不断地寻求上帝的启示。


我们找了一个晚上,一起反思自己的方式,有哪些地方是我们没想到的,有哪些地方可能需要进一步改善……


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去请教身边的教育专家、妈妈导师和有经验的小学老师,同时,我们也去看了很多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书籍。


逐渐的我们发现,原来绝大多数的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表现,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完全适应在学校的这种学习方式,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逐渐适应……所以,并不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巨大偏差或者疏漏,更不是孩子智力有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已。


这样的结论使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开始调整心态,逐渐开始接纳老大的一些行为,在陪她写作业的时候会更有耐心、更多鼓励她,也开始帮助她制定一些学习计划……两年后,也就是老大上三年级的时候,情况真的是彻底改变了……我们现在基本不用担心老大的学习,主动写作业,练鼓……都很自觉,也很少说:“我不行”、“我就是学不会”……她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孩子的接纳度、耐心以及沟通技巧、辅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些改变后的效果,在后面的老二、老三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她们也会有跟老大类似的情况,但是家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以前那种鸡飞狗跳的现象,后面的孩子在此阶段的磨合期越来越短,现在老二上了二年级,我们也基本不用担心她的学业了。


我们所谓的不用担心她们的学业,并不是她们每次都能考第一,而是她们可以靠着自己努力,自我的约束,自我的管理,学习成绩可以不断提高,完全可以跟上学校的学习进度。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


这些成长,不但给我的亲子关系带来改变,也给我的生活、工作、信仰环境中带来巨大的突破,人际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我开始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了。


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自省、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来让孩子受益,让我们家里的整体生活品质都得到了提升。


从这个过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不是一开始就是个称职的父亲,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做对了一件事儿——不断地自省,自我教育,让自己不断地成长,让整个家庭受益。


孩子至少要在家里带上十几年,如果我们不想把这十几年的时间变成我们人生的噩梦,那我们就必须要经历这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第二个观念:孩子是父亲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我们的人生价值,尤其是到了晚年的时候,其实是要靠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定义的。也就是他们未来的成就,生活的样式会决定我们晚年的生活质量。


尤其是那些事业、名利、财富都所成就的人,后代声誉如何对名人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这些年,我们看到多少“星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毁掉了他们父辈的一世英名。房X名、李X一、张默……太多了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人们指责他们的时候,都会提到他们的父亲,说到他们做父亲的失职:成龙的儿子房祖名、张国立的儿子张默、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


PS:说到这儿,我不得不吐槽一句:就房祖名描述他与成龙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次,从来没有过认真谈心……),成龙还有勇气在给全国中小学生看的节目——“开学第一天”里出来坐谈教育?!是以反面案例出现吗?!也是勇气可嘉……


就算在身边,我们是不是也能看到很多父母到了老年还要跟自己的孩子生气,担心,忧虑,到老了也不得省心呢?


至少,我们的父母,每年都有大把的时间到处旅游,完成他们环游世界的梦想。到了冬天也可以去三亚散心,躲避雾霾。


但是身边绝大部分的老人却没有这份自由吧?是钱的原因吗?还是根本不放心?或者根本走不了,还要留在家里照看他们的孩子?……


我们老了以后要过哪种生活?希望孩子自立自强?还是成为“手纸”父母,到处给孩子擦屁股?


一转眼10年过去了,当我再拿起这本书,我非常庆幸,上帝给我一颗开放的心,让我可以接纳书中的观点,也让我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不想这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你的身上吗?你还在等什么?我们一起模范爸爸吧。


近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