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说按天性养育孩子,如何准确了解孩子的天赋和特长?

馨悦Joy 简单妈妈 2020-09-05


前情提要

 

去年有一段时间,姜先生写了一些文章,是在探讨性格、天赋以及品格的内容,当写到关于“天赋”的话题时,他停下来了。(《是种子?还是木料?》)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虽然可以介绍有哪些天赋,但是,他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工具,帮助大家找到孩子的天赋。尤其是几岁的孩子,我们家的孩子都不确定,怎么帮助别人?那写了有什么用?与其让大家纠结,还不如不写。

 

值得高兴的是,最近这个暑假,这个问题,逐渐有了答案。

 

认识自己有多难?


先从我自己开始说起,我是那种从小到大都普普通通的孩子,不是学霸,也不是最差,中等。加上比较乖,害羞不爱说话,也从来不提问题,所以大部分时候是被忽略的孩子。自己心里其实总觉得被鼓励和接纳不够,觉得挺委屈的,总是想如果你们用对鼓励的方式我可能会更好一些。


我的心路历程:初中到大学,基本上就是学渣一枚,只有小学的时候,语文学的还可以,数学每次都粗心做错题,拿不到100 。美术也不行,画画不成比例。音乐虽然乐理知识很好,但是节奏感非常差,心里素质也不好,坐下都会的节奏,站起来肯定打错。体育的任何一个项目,从来没有达标过。一年级以后就没跳过舞……


慢慢长大开始工作,最不能理解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那么有才华,自己没有任何专长,也没啥特点,更别说恩赐了。比如说我去参加培训,自我介绍的时候让大家说说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我的经典回答就是: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什么特点,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睡觉。

  

面对这样的孩子,爹妈还能说啥,咋鼓励?活了快40年,今天才算在这件事情上释然了,原来不是爹妈不鼓励和认可的问题,真的是自己真的太普通了。

 

我觉得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很乖,小时候也偶尔会淘气干点坏事,但是知错就改啊。还有就是脾气好,虽然胆子小,很害羞,面对爸爸妈妈的朋友问好都很难,初中以后才慢慢可以问候叔叔阿姨好。

 

细想,我爸妈这么优秀的人,怎么生了我这么个差的孩子,估计他们也是很崩溃,经常觉得很丢脸。幸亏他们的注意力一直在事业上,很忙碌,可以转移一下注意力,要不然真要会被我气出个好歹来!

 

直到进入职场,我都对自己抱有极度疑惑的态度:为什么同事都很容易被点燃梦想,而我就不行,最后给自己的总结就是:我可能不太正常,可能有病吧。

 

工作中我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性格测试,从大学开始的星座,到后来的九型人格,DISC,MBTI……我一直希望借由这些工具来更深入的了解自己、剖析自己。

 

最有意思的是当我决定要进入婚姻,找老公也是用九型人格的排除法决定找一个什么样性格的男生。当姜先生出现的时候,经过半年多的了解最终确定,他就是我想要找的那个性格的人,妥妥的,就是他了!

 

我们开始交往后,各种性格测试成为我们两个人特别重要的交流话题。我们会因为了解彼此的性格而更加的接纳和包容,我们也会一起分析探讨不同特质的人我们应该如何跟他们相处……

 

可惜的是,通过这么多工具,我还是不了解,自己到底擅长什么?我有什么优势……

 

认识孩子有多难?

 

有了老大之后,我和姜先生一起看过一本书,叫《孩子不同,智能不同》,书中大概是讲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父母要找到每个孩子的天性,按照天性来培养孩子。这不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嘛,只不过老外把它系统化,模块化了,比较适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书里介绍了8种天性(现在已经发展到10个),以及每个天性的大概情况,如下图:

 

 

还记得当时看完就感觉老大的肢体智能不错,爸爸有很多智能应该都不错,属于复合型的,唯独我,8大智能,感觉没有一个智能符合我,当时开玩笑的说:看来我真的是废了,一个智能都没有……难道我有第九个智能?

 

面对孩子的时候心里最大的疑惑:我怎么才能准确了解孩子的到底有哪种智能,因材施教呢?

 

后面的时间我们真的在努力的观察孩子们的日常表现,希望通过他们日常的行为,得出一些有用的信息,了解性格类型,再加上多元智能的理论,为以后选择爱好,以及职业方向做些准备。

 

后来的实践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了:“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啥?不容易操作啊!我们努力观察的结果,可能也只能找到一些我们眼睛所见的,或者我们主观认为的,有的时候孩子的兴趣和真正的天赋之间可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孩子,我们可以慢慢地观察,不停地尝试,最终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但是我们有五个孩子,如果都要不停的试的话那得需要多少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不试,过不了自己这关,万一耽误了孩子咋整?……好纠结!这也是这两年我和姜先生最大最大的困惑。

 

解决方案

 

6月份线下活动的时候,听毛毛(《全职妈妈三年,又重回职场的时尚圈辣妈)说到一个关于孩子大脑多元智能的检测,她在两年前给自己和孩子做了测评和分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特别是上小学之后,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两个孩子能力差异,孩子各方面的表现都如报告里所说的一样。

 

这两年她按照老师的建议重点培养两个孩子的优势能力,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及教养方式。,确实发现行之有效。比如说老大在学习时喜欢妈妈陪伴,并且是听觉型的孩子,所以他在学习时靠听的方式就会效果倍增。老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各种数学的学习,老二喜欢的不得了,而且确实比同龄孩子的成绩更好。

 

听完之后我也是半信半疑,姜先生更是连听都不想听,我刚说了没几句,他就把我打断了:“你先去试试,看结果回来再说……”。确实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孩子天赋的工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到底准不准,咱也不知道。所以,我决定先去做了“小白鼠”。

 

在采集信息10天之后,我跟咨询老师见面一对一的解读我的报告,期间老师只知道我的名字,在对我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足足讲了一个半小时,报告内容简直是惊人的准确。


我的报告书共有11大类内容,分为能力与个性两大块。在能力方面,是对被测试者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大脑特质、学习敏锐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个性方面,是分析被测试者的人格特质、精神特质、易形成后天智慧等。


先说学习风格哈,如果你知道我们的家庭愿景的话,里面有一条:建立学习型的家庭。我为什么总是会不断学习和了解一些新的实用的工具,本身也符合我的学习风格,下图👇



报告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下面这页报告,不过这个不是我的报告哈。这就是每个人独特的十大智能的测试结果。告诉我们个人的优势领域是什么,如果是大人就主要看工作方面,孩子的话,不管是学习的培养还是兴趣爱好的培养,都一目了然。



这个检测是先天大脑基因检测,也就是说,不管你是1岁还是80岁,都是同一份报告。帮我解读报告的老师也说了,如果是一个6岁以下的家长看到我的报告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我各方面能力的确都不出众,头脑也非常简单……

 

你看看,这是不是跟我从小到大的经历非常吻合?真的是普通娃里的普通娃一枚。

 

虽然我的报告显示我的天赋能力很普通,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发自内心相信上帝造每一个人的时候,都是独特并且有价值的。


在我近40年的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才发现,我居然适合上台分享,因为我有一个炫炫的副特质。工作方面比较适合创业和做人文关怀以及教育培训……


最让我惊讶的,我的语文力居然排名优势领域第一,活了快40年,真的没想到,我的语文力居然是我最优势的智能。


最神奇的是报告显示我的工作方向,和我在“简单妈妈”做的事情完全吻合。

 


回家之后,和姜先生一边做饭,一边激动的分享老师解读报告的内容,期间无数次,姜先生举着炒菜铲子,张着嘴,惊讶的的看着我。


特别是我告诉他老师说我是鸵鸟型的人际关系为主的人,在工作上不适合做细节的事务型的工作,因为我会因为照顾人的感受而做不好事情。


从忠阳的眼神中可以解读到:她连这个都知道啊这不是我和你说过的话吗?……这也太准了吧,感觉老师比你还了解你呢!!!

 

说完之后,姜先生说:“这个检测居然这么准确?搞得我也想去测一个,试试看,如果也跟你的一样准,我就让孩子们去试试。

 

爱钻研的姜先生在自己检测之前还找毛毛深入的了解了大脑基因检测,他想知道这个检测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精准?为什么连性格,生活中大事儿小事儿的状态都能了解?


科普

 

大脑基因检测是一门科学,通过对人双手指掌纹路的密码分析来做的。皮纹是每个人最独特的生物特征,也是大脑神经元的外在投射。皮纹的形成是在胚胎期的第13周到第19周,而在这段时期,大脑神经元手指皮纹是同步成长的,因此透过这种等比关系,我们可以从人类的生物特征--皮指纹(包括指纹掌纹足纹)来推演人类大脑的结构。


皮纹学的研究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医学论文无数,皮纹学运用到医学临床上来诊断遗传病,心理状态失调等相关疾病,且正确率可达80%以上。在生活上,皮纹学运用于了解人的先天智能与个性。

 

我去测试的机构叫BGDE,全称“全球大脑基因解码工程”,已经成立二十五年,创办人为著名的大脑基因解码专家连裕兴先生。BGDE的大脑基因测试项目应用在“人”的领域上相当广泛,还跟301医院、和睦家医院、儿研所等医院在医学领域有医学项目合作。是目前国内最专业、最精准的公司。


BGDE和北京的很多幼儿园、小学也有合作,并且和朝阳区教委签订了战屡合作协议,为朝阳区各小学打造基于脑科学的多元智慧与个性化教育。目前合作的小学有:北京小学,北师大奥林匹克花园小学,北京印刷小学,西二旗小学。在学校中主要为孩子测试学习类型,是听觉型,视觉型,体觉型.....帮助老师更了解孩子,在学习中因材施教。


其实学习类型这还有很多分类,例如我的学习风格就是解码型,加上我是人际型的人,所以最有效果的学习方式就是去听讲座,要和人有互动。而且老师我喜欢不喜欢,内容是不是实用落地直接影响我的学习效果。



姜先生听完毛毛的介绍就预约了自己的检测,他和五个孩子的报告,将在下一篇文章里分享。






文末有福利



福利1.本周五晚8:00,特邀台湾资深教育专家阙雅蕙老师给简单妈妈粉丝分享一次公益微课堂,主题是《爱我,从懂我开始》。告诉家长如何去了解孩子的天赋?天才和天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最有效果?如何去真正的了解孩子,懂孩子。想要听课的朋友加微信小助手入群。



福利2.关于BGDE大脑基因检测,加BGDE小助手的微信咨询,备注“简单妈妈”,9月8日前限时优惠




近期文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