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掃墓節 | 莫忘烈士鮮血滿地
抗戰中的國軍
每年清明時節,我們總會回憶起那些為了創立共和、鞏固共和、推進共和、保衛共和而付出心血、犧牲生命的先烈先賢。在這個清明時節,許多朋友除了回鄉為先人掃墓,亦不忘不遠百里、千里赴各個尚存於大陸各地的國民革命烈士墓園祭奠、憑弔。
如今在大陸地區,僅存一座完整的「忠烈祠」,即雲南騰沖的「國殤墓園」,這裡也是唯一可以在靈堂中可以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地方。
靈堂中央高懸國父遺像及「總理遺囑」,左右分佩國民黨黨旗、中華民國國旗。兩側牆壁上鑲嵌抗日陣亡將士名錄碑七十六方,計有九千多位烈士的姓名
大陸文革期間,墓園主體紀念碑和埋葬官兵骨灰的小碑被毀,墓園挪用作騰沖縣黨校,蓋起兩座教學樓,校長辦公室就設在正中央的忠烈祠中,文革後忠烈祠被修復一新,顯得莊嚴肅穆。
祠前立有數通石碑,主要有蔣中正簽署的保護國殤墓園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佈告碑」、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的記述騰沖作戰經過的「忠烈祠碑」和「騰沖會戰概要碑」等,石碑上刻著「除按時舉行祀典及隨時開放任人瞻仰外,不得擅自駐兵及移作別用,以示愛護尊崇之意」等字樣。
忠烈祠的背後是相對高度31米的小團坡,坡頂立有高10米的紀念塔,外形為方形柱式,用騰沖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塔身正面鐫刻著霍揆彰的題書「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蔣中正題、李根源書「民族英雄」四個藍色大字,大陸文革期間這個塔也被炸掉了,如今所見為後來重建之紀念塔。
這座國殤墓園中刻有9168名以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官兵為主的烈士姓名,3346塊墓碑下埋葬的是中美兩國官兵的骨灰,這些年輕的生命都消逝在民國33年那場光復騰沖的慘烈戰役之中。
民國33年5月10日,中國遠征軍對滇西地區的日軍發動反攻,其中第二十集團軍以六個師的兵力向騰沖進攻。經過127天激戰,終於9月14日攻克,騰沖成為抗戰時期第一座光復的縣城。此役,日軍陣亡6000餘人,騰沖的日軍守備隊,只有六人逃生,而國軍也陣亡9168人。戰役結束後,時任國民政府委員兼雲貴監察使的騰沖人李根源倡議興建陵園以祭悼國軍陣亡將士。墓園在印度華僑的資助下,於民國34年7月7日正式落成。李根源根據《楚辭》中的「國殤」一篇,為之起名為「國殤墓園」。
墓碑上書陣亡將士的姓名和軍銜,碑下葬其骨灰。大陸文革期間,紅衛兵們拿著大錘子,一塊一塊敲毀這些墓碑,有一些碑埋得比較深,一敲這個碑就能撬到烈士的骨灰,抗戰將士們的骨灰因此就暴露了出來。
寸性奇將軍也是騰沖人,他的墓立在排滿墓碑的小山包之前,猶如他依然在指揮著千軍萬馬,他是抗戰期間陣亡的兩百餘名國軍將領之一,陸軍第三軍第十二師師長。中條山戰役中,他在胸部中彈,右腿被炸斷之時,要求團長突圍撤離後,拔劍自盡,在場官兵無一離開,全部陪伴師長壯烈殉國。
國殤墓園最特別之處,是在墓門左側的角落裡竟然還有一座埋了四具日軍屍骸的土墳,李根源手書「倭塚」二字,中國人的「以德報怨」由此展露。
抗日衛國戰爭是我國現代歷史上最為壯烈的一段。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些數字:
國軍抗戰,歷經22次大型會戰,大小戰鬥4萬多次,國軍陸軍陣亡、失蹤3211914人;空軍陣亡4321人,損失飛機2468架;海軍艦艇全部打光。民國18年至民國22年期間畢業於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25000名國軍青年軍官,其中10000名戰死在全面抗戰爆發的頭4個月中。有206位國軍將領與日寇正面交鋒時陣亡!
犧牲於開國、討袁、護法、東征、北伐、剿匪、抗日、戡亂、古寧頭、八二三、列島戰役等等的士官與士兵約三十六七萬人入祀於臺北圓山忠烈祠。正如服務於此的王惠民上校在演講時所言:
……當烈士不能再言的時候,是由你我來代言。忠烈祠……只有莊敬崇嚴……有人問我,你每天在忠烈祠做什麼?我做五件事:把烈士找回來、遺族找回來、精神找回來、價值找回來、歷史找回來。原因無他,因為有五個目的:讓烈士得安息!遺族得安慰!國家得安全!社會得安康!家庭、人心得安定!……因為這些(烈士)都是國魂!……我發現很多如同你我一樣的凡人,他們叫軍人,但是他們何以在不凡的時候選擇非凡,因為這是無數的烈士用鮮血所書寫的歷史、用生命譜寫的壯歌!……
讓這些烈士們的事蹟為更多的「凡人」知悉,大約是我們每年在這樣特別的日子中祭奠、憑弔他們的意義所在。不容青史盡成灰,與諸位共勉!
(本文圖片與部分文字來自網路,blue重新整理)
相關抗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