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犯错后第一件事该干什么?很多家长都忽视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淀胖爸爸 Author 胖爸爸

本文转自「海淀胖爸爸」,ID:haidianpangbaba,已获授权


有一句快要被说烂了的话,但我还是想再说一遍: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为什么我们需要在父母这样的躯壳中修行呢?因为亲子关系,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模拟环境,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角色,比“孩子”更适合我们用来自我关照和自我反省了。


今天,和大家分享两件小事。




昨天晚上临睡前,安安收拾书包,忽然大叫一声:哎呀,爸爸,有一项作业我忘做了!


话说安安的学习习惯一向很好,出现这样的情形实属罕见。问了一下,原来是一项手工类作业——数学老师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折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回想起来,这事不能完全怪安安。


上周五,我下班较晚,她在姥姥这边做完了全部的书面作业,只留了这一项。周六日两天,我们不住在这边,记事本也没带在身边,加上这项作业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所以,阴差阳错就给忘了。


但是,不管怎样,忘记作业总是自己的错误,这个后果得自己承担。


我给她两个选择:一是晚点上床,把作业做完。二是不做作业,接受批评。她选择了前一种。


但是,手工类作业通常都比较耗时间,而且这个作业是数学老师留的,我知道老师的意图是想让孩子们形成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具体认识,不是简单叠个正方体那么简单。



或许就是这样一种又担心她晚睡、又想让她自负其果、又希望她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复杂情绪,加上心里还想着公号推送的事儿,让我变得有些不理智,脸色暗沉,表情不悦,声音冷漠的说了她几句。


随后,她的情绪明显受到了影响,但是情绪越不好,作业完成的越不行,然后我越感觉火上浇油,眼看就要进入这样的死循环,甚至即将战争爆发之际,我突然清醒了。



作为家长,孩子犯错后,第一件事应该做什么呢?


正确答案:帮助孩子分析形势,找到问题,改正错误,避免更坏的后果。


可惜,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上来先批评孩子!


这个道理其实我是清楚的,以前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比如,从安安很小开始,无论洒水也好,摔碗也罢,弄脏什么地方也好,我都是第一时间和她先处理现场,再来讲道理,包括辅导作业,也是一样。


这一次,真是糊涂到家了!



或许有家长问:犯错难道还不能批评了?


倒也不是,只是需要延迟一下,在改正错误,完成任务之后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负面情绪,在负面情绪下,传递和接纳的正面信息也会打折。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除了少数心大的孩子不知道错哪儿了之外,多数孩子犯过的错误,自己都心知肚明。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率先启动负面情绪,孩子出于自尊、本能等原因会用力抗拒,并滋生出同样的负面情绪,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激化矛盾,结果就是吵一架,两人都生气。


如果家长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解决问题,孩子反倒会内生歉疚感,不但会积极主动地和父母一起解决问题,还会做好准备“听道理”。这样,等事情搞定之后,父母再说什么,哪怕说的重一点,孩子都不会有什么情绪。


因为父母在帮助他的那一刻,他获得了空前的安全感和认同感,这是比“宝贝我爱你”更有效的行动。


还有比这更重要的,这样的小事儿多了,面对突发问题,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




昨晚的事,让我想起几年前发生的另一件小事。


当时安安还没上学。有段时间,我发现她有些磨蹭,交代个什么事情总是会慢吞吞的,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映。


于是,“安安,快点儿”成了我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句话。

 

直到有一天,我在沙发上看书到精彩处,听见孩子在房间叫我:“爸爸,你能过来帮我调一下手机么?

 

我顺口说了一句:“等会儿”。


 

这也许是一句口头禅。但是,那天说完之后,我忽然意识到了问题:


对孩子的诉求,我传递给她的言语和信息是“等会儿”;但是,对孩子的要求,我的言语和希望是“快点儿”。

 

这两个词都是我说的,只不过一个是对孩子的要求,一个是自己的需求

 

至此,我终于了解了孩子的所谓“惰性”——那真的不是他们天生的,而是身为父亲的我,无意间“言传身教”的。

 

讲真,那一刻,我有些羞赧和汗颜。




当爹以来,一直觉得自己还比较尊重孩子,平等的待孩子。


从安安很小的时候起,我坚持蹲下来和她讲话(尽管我这身材蹲下去其实很费劲),遇到事情也是一起分析道理,耍小性子的时候也会先允许她耍一会儿等等。


但是,这两个细小的事件,还是暴露出了那个在亲子关系中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


在非原则事项上,动用家长式的权威,不自觉中认为自己拥有比孩子更多的权利



虽然这算不上什么大事儿,但是,它会间接的破坏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 平等对话


在非原则事项上的这种不对等,会让孩子产生“凭什么你是家长你就什么都是对的,你就可以这样那样”的叛逆想法。

 

如果是偶尔发生,倒也没什么,因为孩子天生都有一颗宽容的心。只是类似事情多了,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家长就是这个样子。


因此,在原则事项发生时,就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他会认为你说出的道理不客观,因为家长一直都是那样。



这些年,读过一些关于亲子关系的文章,理论的,实践的,心理的,伦理的,越学习越觉得,越实践越觉得,亲子这件事,好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老子就是老子,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亲子关系的基础,不能更改。 老子要有老子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这是伦理关系特别是中国式伦理关系的基础,不易更改。 但是,在大多数以及大部分时间内,亲子关系,其实只是最简单的人与人关系而已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促进。

亲子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冲突,就在于突破了这个限度,破坏了平等对话的基础。往往都是家长率先越界,表现出来就是——老子太拿自己当老子。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太拿自己当孩子——你非要这样,那我就非得那样。


毕竟,任性是孩子的特征,孩子的标签,也是他们的挡箭牌。


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无论老子还是孩子,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对话的权利。 或许有人会问,如此,家长的权威何在? 家长的权威,说到底和任何一种权威一样,最高的境界都是不怒自威。


# 每日话题 #


娃犯错后,你第一件事会干什么?


留言区分享你的经历吧!



 - END -


 作者简介 海淀胖爸爸,一个来自帝都教育高地海淀区的爸爸,记录陪伴女儿学习生活的日常,分享教育方法/资源/信息和心得,都是原创哦!


 相关阅读 



             
✍️|作 者 招 募 & 投稿|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喜欢,就戳“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